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谏院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谏院

 职掌规谏朝政缺失的中央机关。谏者,是直言规劝,使其改正错误的意思。宋初沿唐制,门下省、中书省有左、右补阙、拾遗。后改补阙为司谏,改拾遗为正言。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设谏官6人,不兼领其他职务,专任谏职,设谏院为独立机构。宋代谏院一般设谏议大夫、司谏和正言等谏官,可以对朝廷大臣及百官的任用,政府各部门的措施提出意见,与主管弹劾官吏的御史台并称“台谏”。金代谏院,设左、右谏议大夫、司谏、补阙、拾遗等官职,元代以后不设。

谏院

即古代谏官官署。宋庞元英《文昌杂禄》补遗:“余前记唐谏议、(拾) 遗”、补(阙) 在左右省,而刘禹锡《送 (国子) 令狐博士》“ (赵兴元觐省) 云:‘谏院过时荣棣萼’,已有谏院之名,何哉? 按《唐会要》:‘贞元中,薛元舆为谏议大夫,奏云:‘谏官所上封章,事皆机密,每进一封,两省印署,凡有封奏,人且先知,请别铸谏院印,庶免漏泄!’乃知‘谏院’之名旧矣。”按,宋代专设谏院,以左右谏议大夫为之长,下隶司谏、正言。辽、金沿置,元废。参见《宋史职官志·门下省》及《中书省》、《续文献通考·职官》。

御史台【同义】总目录


柏台霜台谏省御史台乌署谏院宪乌霜署
谏院

谏院

御史台的别称。唐·刘禹锡《送国子令狐博士赴兴元觐省》诗:“相门才子高阳族,学者清资五品官。谏院过时荣棣萼,谢庭归去蹋芝兰。”按,令狐博士指令狐楚,尝为河南尹兼御史大夫。开成元年四月,检校左仆射、兴元尹。

☚ 谏省   霜台 ☛
谏院

谏院

官署名。宋代置。明亦置,寻罢。掌谏皇帝失错。《续资治通鉴·宋纪·仁宗明道元年 (公元1032年)》:“ (七月) 辛卯,以门下省为谏院,徙旧省于右掖门之西。先朝虽除谏官而未尝置院,及陈执中为谏官,屡请之。置谏院自此始。”《明史·职官志三》: “ (洪武) 十三年 (公元1380年) 置谏院,左、右司谏各1人,(正七品); 左、右正言各2人,(从七品)。十五年又置谏议大夫。寻皆罢。”

☚ 建宁北苑武夷茶场提领所   江南驿盐道 ☛
谏院

谏院

官署名,五代始置。宋明道元年 (1032)由门下省析置,院置知院官,凡6人,以分别隶于门下、中书之下的左右谏议大夫、司谏、正言为谏官,若以他官领者,谓之知谏院,掌规谏朝政缺失,与御史台并称台谏。后定谏议大夫非特旨不供谏职,司谏、正言亦有专领他事者。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始专谏职,只许言事,不兼弹劾,哲宗后复兼弹劾之事。初,谏院虽置,尚无治所,仁宗以门下省权充谏院,而别置门下省于右掖门西。谏官多用天下名士以振肃纲纪。辽朝分置左、右,左隶门下、右隶中书,各设谏议大夫、补缺、拾遗等。金朝谏院设左、右谏议大夫,正四品; 左、右司谏,从五品; 左、右补阙和左、右拾遗,并正七品。明洪武十三年 (1380) 置,设左、右司谏各1人,正七品; 左、右正言各2人,从七品。十五年又置谏议大夫。后皆罢,事归六科。

☚ 殿阁大学士   大于越府 ☛
谏院

谏院

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当时在朝廷中设立谏官和御史,通称台谏。御史负责组织各种官员收集民间的意见;谏官议论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参考,有时还可纠正皇帝的错误。宋承唐制,但宋与唐的谏官制度却有所不同。唐代谏官属门下省,即由宰相负责统辖,是宰相的喉舌。宋初,朝廷把谏官分为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左右正言,设立谏院,谏官再不属宰相管理和荐举,而由皇帝直接亲擢。谏院权限很大,对朝廷百官的任用及各种政事都可讨论,提出意见,规谏朝政缺失。谏官在谏院有知无不言、言无非罪的风气,常常和宰相的意见相左,谏院成为监督朝廷官员的重要力量,但也使朝廷的施政容易处于议而不决状态。元丰改制以后,谏院取消,谏官职司改隶门下省。

☚ 谏官   谏鼓 ☛

谏院

官署名。宋初置,以中书、门下两省官一员判院事。其员有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左、右正言,凡六人。左肃门下省,右隶中书省,同掌规谏讽谕。大事则廷诤,小事则论奏。宋初因唐制置左、右补阙及左、右拾遗为谏官。端拱元年(988)改左、右补阙为左、右司谏,左、右拾遗为左、右正言。元丰改官制,以左、右谏议大夫为谏院长官。建炎三年(1129),谏院不再隶中书、门下两省,而另立官署,并以谏议大夫主管登闻鼓院。

谏院

官署名。宋初,司谏、正言等谏官均为寄禄官。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置谏院,掌规谏朝政得失,得对大臣及百官的任用、政府各部门的措施提出意见,和主管弹劾官吏的御史台合称“台谏”。主官称知院官,以司谏、正言充任。员额六人;以他官充任则称知谏院。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规定现任宰相、执政不得推荐谏官。元丰改制废谏院,复以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左右正言分隶门下、中书两省,专掌规谏讽谕。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规定执政官亲戚不得为谏官。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定制,宰执不得荐举台谏官,均须由皇帝亲自任命。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诏令谏官不再分隶门下、中书两省而另立谏院,准许谏官与两省官相见议事,并命谏议大夫主管登闻检院,司谏、正言主管登闻鼓院。辽南面官有左、右谏院。左谏院设左谏议大夫、左补阙、左拾遗、属门下省;右谏院设右谏议大夫、右补阙、右拾遗,属中书省。金设谏院,列于寺监系列,不属三省。主官为左、右谏议大夫,秩正四品;下设左、右司谏,左、右补阙,左、右拾遗等官。元不设谏官。明初复置谏院,有谏议大夫、司谏、正言,不久废。

谏院

南宋中书、门下后省谏官曾另置局称谏院,后即用为两省官总名。此谏院与北宋前期谏院体制不同。南宋谏院官为正职,即包括左右谏议大夫、左右司谏、左右正言。《合璧后集》卷24《谏议大夫》:“(绍兴)二年,诏中书、门下后省谏院官吏,并依旧赴三省内元置局处供职。”《周文忠公全集》卷152《台谏员数回奏》:“谏院:左、右谏议大夫各一人,左、右司谏各一人,左、右正言各一人。右皆神宗皇帝初定官制所置员数,至今以为定式。”


谏院

官司名。


职源与沿革

北宋太宗雍熙初已见谏院之名,为谏官治事之所。仁宗明道元年七月以门下省为谏院,或谓专门置局自此始(《长编》卷25雍熙元年七月庚申,《宋会要·职官》3之52)。元丰五年改制罢谏院之名。南宋初,中书、门下后省谏官仍以谏院为称。建炎三年三月六日,谏院不隶两省,专门置局于都堂近侧(《宋会要·职官》3之50、56,《长编》卷360庚辰)。


职掌

职在拾遗、补阙。凡朝政阙失,大者在朝廷进谏规正;小者,上实封论奏。即自宰相以下至百官,自中书门下(南宋为三省)至百司,任非其人,事有失当,都有责谏正(《宋会要·职官》3之50、55)。


编制

❶北宋前期,判院官一人,知谏院官六人;左、右司谏与左、右正言入院供职者,须别降敕命(《宋史·职官志》2《门下省》、《宋会要·职官》3之50《谏院》)。
❷南宋之制,谏院官额:左、右谏议大夫各一人,左、右司谏各一人,左、右正言各一人(《周文忠公全集》卷152《台谏员数回奏》)。


别名

❶谏省。《长编》卷172三月丁未:“兵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包拯为龙图阁学士、河北都转运使。拯在谏院逾二年。”原注:“(吴)奎岂与拯同在谏省时论列?”
❷谏署。《长编》卷175十月丁巳:“御史中丞孙抃奏留(唐)介、或补谏署。不报。”原注:“介后以章制知谏院。”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6: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