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调笑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调笑令 调笑令词牌名。又名《古调笑》、《宫中调笑》、《调啸词》、《转应曲》。单调三十二字,六仄韵(包括两叠韵)、两平韵。此词须三换韵, 起用叠句, 第三句为仄韵, 第四、五句转为平韵,第六、七句须倒叠第五句末二字,并转为仄韵。另一体三十八字,词之前用七言古诗八句,再以诗的末句二字为词的首句二字,常用于北宋“转踏”中。又曲牌名。北曲入越调,字句格律与词牌三十八字体相近,用在套曲中。或名《含笑花》。参见“常用词谱”类。 ☚ 忆王孙 遐方怨 ☛ 调笑令 调笑令首二韵须相叠,六、七韵须相叠。 又一体 ☚ 忆王孙 如梦令 ☛ 调笑令 调笑令王子一 散套 ![]() 全曲七句:2△,3△,7△。7△,6△。7△,6△。首二 句语意须联贯一气,如《西厢记》“玉宇无尘”套“我这里甫能、见娉婷”,所谓句断意不断。因之第一句偶有不叶韵者,如《西厢记》“夜去明来”折“你绣帏里效绸缪”,则不足为法。第 二句有减为二字者,如杨梓《豫让吞炭》“这答儿,和咱”,“儿”字是“这答”语末衬字,“和咱”应三字,此作二字,仅见。第二句有叠用者,如刘君锡《来生债》、无名氏《射柳捶丸》,皆为元明间人之作。童童学士“鹤背乘风”套第四、五句句式互换,孔文卿《东窗事犯》减第五句,俱仅见。又名〔含笑花〕。与宋转踏〔调笑令〕(一作〔调笑〕)同,惟转踏叶仄声韵,此则平仄通叶。与词牌〔宫中调笑〕、〔转应曲〕、〔三台令〕一名〔调笑令〕者不同。 ☚ 天净沙 秃厮儿 ☛ 调笑令 调笑令❶即《古调笑》。《全唐诗·附词》载戴叔伦、王建词名《调笑令》。参见《古调笑》条。 ☚ 谁学得 被花恼 ☛ 调笑令这首词是写张生与崔莺莺幽会之事。这一故事,最早见于唐元稹的《会真记》(也称《莺莺传》)。词并未对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故事全面涉及,只选取了最动人的待月西厢一段。 词前有一首诗,较全面地概括了张生与莺莺由相识到相爱的经过。作者截取了《会真记》的前半部分内容,舍弃了张生视莺莺为“尤物”、“妖孽”而遗弃她那部分,反映了诗人高于元稹的思想境界。诗曰:“崔家有女名莺莺,未识春光先有情。河桥兵乱依萧寺,红愁绿惨见张生。张生一见春情重,明月拂墙花树动。夜半红娘拥抱来,脉脉惊魂若春梦。” 词紧接诗的最后二字“春梦”开篇,诗词配合,浑然一体。“春梦,神仙洞”一句,表现了张生此刻如梦似痴的心情。按《会真记》传奇,张生垂涎莺莺的美貌,写诗给莺莺以作试探,莺莺写诗约见,但又碍于礼教,不敢贸然许诺,倒给对方一顿说教、申斥。张生几乎绝望了,不期红娘“敛衾携枕而至”,告之莺莺即来与他相会。这一喜讯,怎不使他激动! 急切盼望能见到莺莺,又感到如在梦中游桃源仙洞一般的心境,通过这一句,得以充分体现。只见映在墙上的花影慢慢拂动,有所见,有所感,已不再是梦了。“冉冉拂墙花树动”一句,是移用《会真记》传奇中莺莺写给张生《明月三五夜》诗中的成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本是莺莺在等待张生,“拂墙花树动”的“玉人”,就是暗指张生。《调笑令》词变了一个角度,写张生等候莺莺来幽会,这时“拂墙花树动”的自然是莺莺了。加上“冉冉”二字,一是填词的需要,一是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莺莺是位大家闺秀,举止娴雅、稳静,那么,行动自然是缓缓的。“西厢待月知谁共”一句,也是移用传奇中的诗句。谁在“西厢待月”呢? 颇不好解。“西厢”乃崔家花园之西厢,是莺莺月下等待张生之处。这里转写莺莺,是张生在推想,有谁在月下西厢陪伴着我的“玉人”呢? 自然是明月、围墙、花树之类的静物了。通过写对方等待自己的深情,更能衬托两人的互爱、互恋、互盼、互等的真挚之情。尽管月下园中是那么冷清,但她并不觉得,仍在急切而又耐心地等待,这不更显得“玉人”感情深重吗! 描写的角度虽然变了,但情却没变,相反,表现的情更深、更浓、更重、更真了。词中有物,有景,有情,物衬景,景托情,情、景、物融合在一起,符合当时张生的心理状态。 词的后两句是铺叙。词前的配诗说:“夜半红娘拥抱来”,红娘送来了小姐的衾、枕。红娘是故事中不可少的人物。在传奇中,红娘的性格并不十分鲜明,几经改编,红娘越来越成了举足轻重的人物了。在秦观的这首词和前面的诗里都提到了红娘,说明她的作用很大。“行云送”典出宋玉《高唐赋》:“神女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以后就用“朝云暮雨”比喻男女欢会。词中暗喻莺莺与张生的幽会。“困亸钗横金凤”运用的是象征手法,写幽会后莺莺的倦态,虽是艳语,但很含蓄。 在文学史上,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很有影响,不少作家、诗人都写这一题材,表现了一定的反封建意识。元稹的《会真记》既表现了莺莺冲破封建阻力与张生私会的反叛精神,同时为张生始乱终弃的行为进行辩解,又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局限,还带有浓厚的封建意识。秦观这首词,从歌颂真挚爱情的角度选取了原题材的部分内容,比传奇感人。词人不喜欢悲剧的结局,所以对张生的终弃舍而不取。 这首词写得感情细腻,人物的心境符合彼时彼地的实际。张生初疑是“春梦”,但很快就回到现实中来了。词着重表现他的心态,他的惊疑、急切的心情写得恰如其分,虽着墨不多,却一笔点睛。词的概括力很强,原传奇中很长一段故事被浓缩到三十八个字中,三个重要人物都出现了,有实有虚,突出“情重”二字,是一篇较好的爱情词。 调笑令少妇断肠。肠断,肠断,鹧鸪夜飞失伴。 王建一向以乐府名世。这组调笑令共有四首,这是第四首。调笑令是小令,音节短促,韵味深长。韦应物、戴叔伦都曾以此调描写边塞风情,独具魅力。 俞陛云《唐词选释》说:“四词节短韵长,独弹古调。以团扇、胡蝶、罗袖、杨柳为起笔,《诗经》之比体也。意随调转,如‘弦管、弦管’句,音节亦流动生姿。倘使红牙按拍,应怨入落花矣。” 这首词开头杨柳,杨柳,同其余几首的团扇、胡蝶、罗袖作为起笔所写之物,既是比体,同时又同词中所写情事紧密关合。如团扇之于美人,胡蝶之于金枝玉叶、罗袖之于舞女,杨柳之于商人少妇。杨柳与别离几乎是同义之语,古乐府曲辞中有杨柳辞,《乐府诗集》就有梁元帝等人所写折杨柳二十五首。 紧接着两句杨柳、杨柳之后“日暮白沙渡口”一句,就构成一幅画面:杨柳飘动之处,白沙渡口,傍晚日落,由渡口而及渡船,“船头江水茫茫”。更是一片虚无缥缈之境界,倘是日丽中天,渡口处当是人来船往、熙熙攘攘,自然景物纵非蜂舞蝶忙,也当有无限生机和意趣。但这里,白沙,落日,江水,虽有杨柳绿意点缀其间,但由于关合离别之情意,反倒格外添了些伤感之情。 接着一句“商人少妇断肠”,那么,可想而知,商人一直以四海为家,飘浮不定,年轻少妇独守空闺,或独守空船,有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商人妇由于“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接“断肠”一词语的是“肠断,肠断”,由动宾结构转而为主谓结构。词语构造巧妙,使人不知不觉随作者所描述情绪变化而转移。从意义上说“断肠”与“肠断”并无本质差异。但在诗词这一具体语言环境中,词序的变化却可以引起情感的变化,哪怕是很细微的变化。前一句是从整体说商人少妇断肠。接着从局部着眼,“肠断,肠断”则起了进一步强调作用,有如照明的聚光灯集中一点,将其余隐去,以便定出所要表现的部分一样。 结句“鹧鸪夜飞失伴”则是表明肠断的缘由。独守空船的商人少妇,在傍晚夕阳西下之时,面对茫茫江水,青青杨柳一片哀伤之情油然而生。以鹧鸪鸟夜飞失伴孤单单的一个,来比喻自己,后来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有“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则是以成双成对鹧鸪鸟来暗示和反衬这位闺中人形单影只,从而不动声色地表现她的含蓄的相思之苦。一个是失伴夜飞的活生生的鹧鸪鸟,一个是绣在新罗襦上的成双成对的金鹧鸪鸟,一真一假,一单一双,倒也相映成趣。前者是明显自喻,后者是含蓄的暗喻。当然,王建的调笑令所写场景阔大,语调急切,给人清新俊逸之感,温词则在闺房内镂金错采、精雕细刻,语调舒缓、雍容,多些富贵气象,颇具花间词人特色。 调笑令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调笑令》在形式上对复迭修辞有特殊要求,又名《转应词》形式上限制较多,内容上则较难舒展。倘能因体制宜,做到笔意回环,音调宛转,有助内容的表达,才是佳作。前选韦应物“胡马”之作与戴叔伦此词,都是上乘的作品。 此词开篇的迭句以景物起兴:“边草,边草”,使读者在咏叹声中恍若置身沙塞,看到一片衰草连天的苍茫景象。紧接用顶真的修辞格写出下句。“边草尽来”四字使上述景象一扫而空,就象换了镜头,由秋景转为冬景,使人如见北风卷地,白草尽折的塞上严冬景色。虽只写“草尽”,边塞士兵的处境较往常更加苦寒,也不言而喻,这一句末的“兵老”二字概括性极强,含有“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李白《战城南》))十字的内容。看来“草尽”与“兵老”之间还有一层象喻关系,使人联想到“边人涂草莱”(陈子昂《感遇》)、“白骨已干沙上草”(沈彬《吊边人》)一类沉痛的诗句。从而暗示了词的主题思想乃在同情士卒和非战。 以下两句描绘边塞严冬之夜的一种特殊情景:“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山南山北”、“千里万里”的复迭,展示出边地山川的广漠,这里是冰雪统治的世界。“雪晴”的天气比下雪更冷,何况又是夜晚。同时雪光的映射,也会使人难以成眠,何况又值“月明”之夜。于是这两句不但画出了边塞之夜月雪并明的奇异风光,而且字里行间已酿足了失眠的戍卒们乡思的情绪。 紧接“明月、明月”的“转应”唱叹,真是意味无穷。“明月”这意象在古典诗歌语汇中是蕴含着乡思、相思等多重意蕴的,这两字虽是“月明”的颠转,但在表现士卒的乡思情绪方面就更加明确,进了一步。词人并未到此为止,他继续采用加倍的手法,写到“胡笳”。关于这种边地管乐器的音调与效果,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写道:“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冰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昆仑山南月欲钭,胡人向月吹胡笳。……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可见胡笳的声音听起来是凄楚的,而边地习俗又多在月夜吹奏,对于边地士卒的心理有一种特殊的刺激,使他们怀念起乡土与亲人,为归期无日而感到哀怨“愁绝”了。 在唐人边塞诗中,写士卒望月闻乐而思家的,不乏佳作,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情景就与此词极为相近。但《调笑令》却别有风味,不同于绝句,戴叔伦充分发挥了词调形式上的特点,一开头就是“边草,边草……”三次地迭用,与后面的“……月明。明月,明月”的转应,和中幅“山南山北”、“千里万里”的复迭,构成一种回环的笔意、宛转的旋律,大有助于词中怨情的抒发,读来特别回肠荡气。 调笑令韦应物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此调一名《宫中调笑》,一名《转应曲》,一般以咏物名开始,此词即从“胡马”咏起。 自汉代以来,国中一向推西北地区所产的马匹最为骁腾精良,杜甫咏“房兵曹胡马”道:“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此词以“胡马,胡马”的叠语起唱,赞美之意盎然,能使人想象名马的神情,为全词定下豪迈的基调。“燕支山”,在今甘肃北部,绵延祁连、龙首二山之间,是水草丰美的牧场,亦是古时边防要地。词中地名虽属想象,初非实指,但“燕支山下”,天似穹庐,四野茫茫,写入词中实有壮美之感。加上“远放”二字,更觉景象辽远而又真切。“远放燕支山下”的应是成群的马。时值春来,虽然残雪未消,却是“牧马群嘶边草绿”(李益《塞下曲》),这情景真有无限的壮丽。 草原是那样阔大,马儿可以尽情驰骋,偶尔失群者不免有之。三四句由仄韵转换为平韵,集中刻画一匹日暮失群的骏马的情态。它抖鬃引颈而独嘶,大约是呼唤远去的伙伴;它焦灼地踱来踱去,四蹄刨起沙和雪(“跑”读作刨,刘商《胡笳十八拍》“马饥跑雪衔草根”),显得彷徨不安;它东张西望,一时却又辨不清来路。这动态的描写极为传神,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仅仅这样说还不足尽此二语之妙,本来马是极具灵性的动物,善跑路亦善识路,不当迷失方向,但作者却将此反常情事通过具体景象写得极为可信:沙雪无垠,边草连天,空旷而迷茫,即使是马也不免“东望西望路迷”。这就通过骏马的困惑,写尽了草地风光的奇特,堪称神来之笔。从来都说“老马识途”,不道良马也有迷途的时候,这构思既独到而又完全得于无意之中,故尤觉隽永入妙。 “迷路,迷路”,是“路迷”二字倒转重叠,转应咏叹,本调定格如此,颇得顿挫之妙。不仅是说马,而且满足对大草原的惊叹赞美,正是在这样充分酝酿之后,推出最后壮阔的景语:“边草无穷日暮。”此句点出时间,与前面的写景融成一片:远山、落照、沙雪、边草……,其间回荡着独马的嘶鸣,境界阒寂而苍凉,豪迈而壮丽。 现存《调笑令》,以此词较早。二言与六言相间,凡三换韵,笔意回环,音啁宛转。从意境说,此词与一般咏马之作不同,它不拘于马的描写,而意在草原风光;表面只咏物写景,却处处含蕴着饱满的激情。 调笑令(唐)韦应物
【题解】 焉支山亦作燕支山、胭脂山。在山丹县东南50公里处,因山石赭红似胭脂而得名。绵延于祁连山和龙首山之间,是山丹河与石羊河的分水岭,山上林木茂盛,山下水草丰美,是很好的天然牧场。相传汉大将霍去病曾屯兵于此,大破匈奴。匈奴失此山乃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可见此山之重要。此词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出焉支山下辽阔无垠的牧场与肥壮的牧马,景象阔大。 【作者】 韦应物,唐代诗人,生平见前安徽《秋景诣琅玡精舍》诗。 【注释】 ①嘶:马的高声鸣叫。②边草:边塞的青草。 调笑令商量管弦? 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封建帝王的后宫是一个毁灭妇女青春的罪恶渊薮。本篇描写的那位女主人公正面临着被毁灭的厄运。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空虚寂寞的宫廷生活是很容易使人致病的。一病之后,原该得到体贴和照顾,但宫中的情况恰好相反,愈病,愈是凄凉。相伴于身边的,只是一柄团扇而已。在唐代的宫廷中,美人是内官之一,地位在才人之上,六仪之下。能由一般的宫女上升为美人,说明她有着出众的才貌,并曾经受到过皇帝的宠幸。就此点而言,比起那些一入后宫就终身不得见皇帝一面的宫女来,似乎要幸运得多,但是多年的宫廷生活,使她洞察到皇帝的心理,内心充满着隐忧。皇帝爱她的是色,她久病色衰。汉武帝宠幸的李夫人曾说过:“色衰而爱弛,爱弛而恩绝”。(《汉书·外戚传》)汉婕妤班姬更曾作有《团扇》之短诗,言美人色衰爱弛困处冷宫犹如秋扇之被捐弃。此处她以团扇遮掩病容,透露出她的隐忧。其用心之苦,境况之悲,实足使人一掬同情之泪。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 ”这两句进一步展示了女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她在冷酷的境遇中挣扎着生活了三年,但病情并没有好转,玉颜更加憔悴了。箫管琴弦,对于美人来说,一方面是为了娱君,一方面也可以排遣寂寞、寄托哀怨。她知道,封建君王对于女子的要求不光是色,而且还有艺。只有色艺双全,才能博得帝王的欢心,因此尽管在病中,她也不忘管弦。但如今久病不愈,还有谁来同她“商量管弦”,即钻研和探讨音乐技艺呢? 三年沉疴毁了她的色,也毁了她的艺。她所赖以取得帝王宠爱的两个基本条件都被病魔夺走了,等待着她的将是什么,也就不言而喻了。 “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不可避免的结局终于到来。“弦管”两字迭用,深恨之情,终于溢于言表。“昭阳”为汉宫名,原是汉成帝宠妃赵昭仪所居之处,这里借指美人自己所居之处。这句是说,因为皇帝不临幸,昭阳殿前长满了春草。“春草”、“路断”,写出了自己所居处的荒凉景象。有病谁怜? 有苦谁诉? 这是多么悲惨的结局! 本词所写不是一般的宫女,而是一个有地位的内宫美人;不是一般的内宫美人,而是一个色艺双全的佳丽。尽管如此,仍然不免被君王所遗弃。由此可见,一般的宫女和妃嫔也决不会比她有更好的命运。这就是本词的深刻动人之处。 调笑令 调笑令词牌名。又名古调笑,宫中调笑,转应曲,三台令。单调。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钦定词谱》:“白居易诗:‘打嫌调笑易。’自注:‘调笑,抛打曲名也。’”此调格式与宋词不同。始见于韦应物词。 ☚ 捣练子 如梦令 ☛ 调笑令 调笑令词牌名。又名《古调笑》、《宫中调笑》、《转应曲》、《三台令》。单调。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钦定词谱》:“白居易诗:‘打嫌调笑易。’自注:‘调笑,抛打曲名也。’”此调格式与宋词不同。始见于韦应物词。 ☚ 南乡子 相见欢 ☛ 调笑令 调笑令曲牌名。一名 〔含笑花〕。属北曲越调。据清·周祥钰《九宫大成谱》,字数定格及韵式作二、三、七、七、七、七、七(七句)。用于套曲中。如元杂剧《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中张生所唱“(我) 这里(甫能)、见娉婷”一曲即是。 ☚ 小桃红 小重山 ☛ 调笑令 调笑令唐韦应物的词: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燕支山,即焉支山,在今甘肃山丹县东南50公里处。这首小令通过对一匹西北边塞战马在燕支山下迷路时焦躁、迷惘的动作神态的刻划,巧妙而曲折地表现了远戍绝塞、无家可归的战士们孤独痛苦的心情。 ☚ 任鄠令渼陂游眺 塞下曲二首 ☛ 调笑令 调笑令唐韦应物的词: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燕支山,即焉支山,在今甘肃山丹县东南50公里处。这首小令通过对一匹西北边塞战马在燕支山下迷路时焦躁、迷惘的动作神态的刻划,巧妙而曲折地表现了远戍绝塞、无家可归的战士们孤独痛苦的心情。 ☚ 任鄠令渼陂游眺 塞下曲二首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