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破tu24 p‘ɣ44读破是汉语词汇、语音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历史现象。又称破读,只固原地区老知识分子中称读破。 读破有两种含义,用本字改读古书中的假借词,叫读破;另一种意义,就是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一个汉字,在造字之初,只会有一个意义和一个声音。以后随着词义的发展变化,一个字所代表的词义增加了。这就增加了字形字义的负担,形成了字形字音与字义的矛盾,为了区分一字多义的情况,因而出现了 “音随义转” 的现象,即用不同的音读来表明同一字形不同意义,这就是固原人所指的读破。一个字按本义解释,按本音读,叫如字,辞书作读如,如按变化后解释作破音。如字和破音是相对的。例如“好”: “好,善也,美也,呼皓切,皓韵上声;” “好,爱好,呼到切,号韵,去声。” 再如“恶”。“恶,不善也,乌各切,铎韵,入声。” “恶,憎恶也,乌咯切,暮韵,去声。” 《礼祀·大学》 中说: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经典释文》: “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这说明,恶恶中的第一个恶字应读去声,作憎恶解,第二个读本音入声,作不善解。好好解释也是这样。这两个字义今天都继承下来了。 读破又称 “破”、 “破读”、 “破字”、 “易字”。 训诂术语。 (a)用本字去改读古书中的通假字。 如: 《周礼·天官·冢宰》“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 (剂)。”郑玄注: “ ‘祝’ 当为 ‘注’,读如 ‘注病’之 ‘注’, …… ‘注’谓附著药。”贾公谚疏:“云 ‘祝’ 当为 ‘注’ 读者, 疾医非主祝说之官, 为‘祝’ 则义无所取, 故破以 ‘注’。 ‘注’ 谓 ‘注药于中’。” “破以注” 即说经文中的 “祝” 字应以本字“注”改读。(b)改变一个字的原来声调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有人称为 “四声别义”。 如 《西门豹治邺》 “皆衣缯单衣”中前一个衣改读为yi。由于古今语音的演变,破读在现代也表现为声母、韵母的不同。如整齐的“齐” (qi),破读为“齐(zhai同斋)。音乐的“乐”(yue),破读为“乐le”。 读破 读破(一)就是“破字”,即用本字改读通假字。参见“破字”条。 (二)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表示它的意义或作用发生变化。如“衣(yī)”读平声,表示“衣服”;读为去声yì,表示“穿衣”。“读破”大都采用改变声调的方法来区别意义,因此又称“四声别义”。如《史记· 陈涉世家》:“陈涉乃立为王。”句中“王”是名词,读为wáng。又“大楚兴,陈胜王”句中“王”用如动词,表示“称王”,读作wàng。声调改变,表明词性、意义已经发生变化。《左转·宣公二年》:“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句中前一“食”是动词的一般用法,读作shí。后一“食”是动词用如使动,就是“让他吃”,读作sì。声调的改变,表明语法作用不同。 “读破”也有采用改变声母和韵母的方法来区别词义的。如《论语·微子》:“使子路反见之。”句中“见”是一般用法,读为jiàn。又“见其二子焉。”句中“见”是使动用法,读为xiàn。声母的变化,表示语法作用不同。《左传·昭公三年》:“公室无度。”句中“度”是名词,“制度”“法度”的意思,读为dù。《左传·文公十八年》:“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句中“度”是动词,“推测”“估计”的意思,读为duó。韵母变化,表明词义和词性发生改变。 ☚ 破字 今文经学 ☛ 读破训诂术语。(一)即“破字”。(二)用改变字的读音的办法来表示词义或词性的转变。亦称“破读”。例如《马氏文通》卷五:“行字,平读,寒冈切,名字,列也,二十五人为行。……下孟切,又为名字,如德行、言行之类。”意谓“行”作名词用时可表示“行列”和“德行”、“言行”等义,但读音有别:前者“寒冈切”,今读hang;后者“下孟切”,今读xing。这是为区别词义的不同而变读。又同上卷二: “王字,名用平读。《诗经》: ‘王此大邦’。动字,去读。”意即“王”字作名词用时读平声,作动词用时读去声。这是为区别词性而变读。 读书 读书开卷 开秩 目耕 猎书 学书 攻书 念书 诵书 书田 吟诵 散帙 开卷,读书:披书 披卷 敬称读别人的作品:拜读 捧读 荣览 领览 把全书读一遍:通读 读得通读得懂:读破 读过大量的书:胸中万卷 读书很多:博览群书 博览五车 博涉群籍 博涉群书 博极群书 赅综群籍 读书快:快读 疾读 剧读 酷爱读书,与书为伴:枕借经史 枕籍经史 枕经借史 枕经借书 葄枕图史 借枕图史 读书勤奋或看书入迷:手不释卷 不忍释卷 卷不辍手 书不释手 手不释书 手不辍卷 不释手卷 埋头专心读书:目不窥园 足不窥园 到处都在读书:行吟坐咏 只要打开书本阅读,就会有收益:开卷有益 开卷有得 展卷有益 掌握了读书的要领方法:读书得间 读书不多:半豹 不必多读书:记姓名 读书太少:腹笥甚俭 读书只拘泥于字句,不在文字上下功夫,不顾通篇大义:寻行数墨 读书不联系实际:死读书 读死书 死啃书本 一味死读古书:钻故纸(钻故纸堆) (看着书本,出声或不出声地读:读书) ☚ 涉猎 审阅 ☛ 读破 读破dupo❶也叫“破字”或“易字”。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清王引之《经义述闻》引其父王念孙说:“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古今人表》:“亡怀氏。”颜师古注:“亡读曰无。”“亡”是“无”的借字。又《西域传》“罷弊所恃以事无用。”颜师古说:“罷读曰疲。”“罷”是“疲”的借字。又《地理志下》:“子男之国,虢、会为大。”颜师古注:“会读曰郐(音kuai),字或作桧,桧国在豫州外方之北,荥播之南,溱洧之间,姓之国。”“会”假借为“郐”。 ❷改变一个字的原来读音的表示意义的转变。通常改变声调的居多。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义随音变,读音不同意义也不一样,只要指出在句中的读音,意义即明。如“好”(hao),读上声,而“好学”的“好”(hao),改读去声。又如《周礼·春官·大祝》:“奇拜。”郑玄注引杜子春曰:“奇读如‘奇偶’之奇,谓先屈一膝,今雅拜是也。”“奇”为“奇异”之奇,音qi,杜子春破读为ji,变为“奇偶”之奇,读ji音。 ❸“破字”、“易字”,有时也指改正形误的字。如《礼记·檀弓上》:“自败于台鮕始也。”注:“台当为壶,字之误也。”又《诗·邶风·绿衣》郑笺:“绿当作褖……字之误也。” ☚ 形讹 尔雅 ☛ 读破❶即“破字”。 ❷指改变一字的原来读音以示意义的改变。通常以变声调为多。如“恶”字,作罪恶解,读入声;引申为憎恶,又读去声;用作疑问词,则读平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