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读杜诗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读杜诗说 读杜诗说论杜专著。二十四卷。清施鸿保撰。鸿保(1804—1871)字可斋,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其著述甚丰,但多散佚,其中《读杜随笔》八卷,疑即为《读杜诗说》。本书系一部手稿,后被张慧剑于杭州偶然购得,并经张氏校订标点,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书前有作者手稿二帧和张氏《关于〈读杜诗说〉》一文。因该书以订正仇氏注之失误为主,故书中诗目、卷次悉依仇注,计五册,二十四卷。前二十三卷分论诸诗,不抄原诗,只列有关仇注文字与自己评论笺释文字,共论及杜诗六百七十三首。第二十四卷为总说,分上下两卷,今仅存上卷。书中凡辨正仇注之处,但曰“注”,其馀各仍原注标出名或字,统称为“说”,惟赵次公、朱鹤龄,王嗣奭、钱谦益四家独标以“赵说”、“朱说”、“杜臆”、“钱笺”,凡是施氏辨正之处,则标以“今按”字样。施氏认为仇注虽有“援引繁博,考证详晰”的优点,但“读之既久,乃觉穿凿附会,冗赘处甚多。且分章画句,务仿朱子注《诗经》之例,裁配虽匀,而浑灏流转之气转致扞格;训释字句,又多优侗不晰语,诗意并为之晦。间附评论,亦未尽允,甚有若全未解者”。于是他在平日读仇氏及诸家注时,“遇有臆见辨正者,辄识页上空处,久而遂多”,遂成此书,并以“读杜诗说”题之。本书在驳难诸家注释时,不乏个人新见;纠误之中,又常有作者自己的考证或申说自己的体会,因此可将此书视为施氏记录自己多年研究杜诗心得的一部札记。但由于杜诗博大精深,注解并非易事,施氏在反对仇注穿凿的同时,有时专为与仇注立异,亦有失之穿凿者。另外,施氏对旧注诸家于杜诗所作的一些较深的合理探索,未能细心体会,反于浅常处求解,亦是一病。该书版本有:清同治九年(1870)手稿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铅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重印本。 ☚ 初白庵诗评 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 ☛ 读杜诗说诗文注评。清施鸿保(1804—1871)撰。二十四卷。鸿保字可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时以秀才肄业杭州各书院,受林则徐赏识。并与同郡沈祖懋、邵懿辰、冯培元等结社西湖。十多次应乡举,竟不遇。后遂从事幕府,游各地,达二十七年,客死福州。博学多识,工诗古文,著述颇夥。兹编以订正仇兆鳌《杜诗详注》之误失为主,故诗目、卷次悉依仇注。前二十三卷为分诗评论,不抄原诗,只列仇注有关文字与评论笺释文字,共论及杜诗六百七十三首。末卷为总说,有《五律拗句》、《七律拗句》、《重韵》、《重字》等十九条。文中引仇兆鳌注,但曰“注”;引他人注仍原注标名或字,统称为“说”;作者自己辨正者,则标以“今按”区别之。施氏以为,仇注虽“援引繁博,考证详晰”,但“读之既久,乃觉穿凿附会、冗赘处甚多……训释文字,又多侗(笼统)不晰语,诗意并为之晦。间附评论,亦未尽允”。故力纠仇氏之失。实则施氏在自作考证,或伸说自己读杜体会,未见纠正仇氏之大谬,甚或与仇注实际上无关。兹编只可视作施氏读杜札记。作者有精细辨析之处,亦有欠妥、拘泥、牵强之弊。有同治九年(1870)手稿本,总五册,一九六二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铅印本。张慧剑《关于<读杜诗说>》一文(1962年中华本代前言)辨析甚详,可资参考。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