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诬告反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诬告反坐

对诬告者以其所诬之罪惩罚。《唐律疏仪·斗讼》:“诸诬告人,各反坐。”疏:“凡人有嫌,遂相诬告者,准诬罪轻重,反坐告人。”唐律还规定,诬告反坐有诬人一罪、诬人数罪和一诬数人等各种情况:诬人一罪,要比照所诬之罪应得的刑罚反坐告人;诬人数罪,要先按数罪评价出被告人应处的刑罚,然后进行比照,反坐告人;一人诬数人,只要有一人不实,就要反坐。封建法律关于诬告反坐的规定,突出地体现了封建主义思想。如:若以上表的方式进行诬告,应以“上书诈不实”罪处之;对期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进行诬告,要“加所诬罪三等”;对本属的府主、刺史、县令进行诬告,要“加所诬罪二等”;但是,如果尊长诬告子孙、外孙、子孙之妇、妾及已之妾者,则“各勿论”。唐代关于诬告反坐的规定,基本上为后世直到明清所沿用。

诬告反坐

中国古代刑法对诬告行为的处罚原则。故意捏造事实向司法机关控告他人,使无罪的人被判有罪,或使有轻罪的人被判重罪,告人者要按其所诬告他人的罪受到惩罚。中国从秦、汉以来,历代法律都规定有此项原则。三国魏文帝黄初五年 (公元224年)令:“敢妄相告,以其罪罪之。”晋律张斐《律注》: “诬告谋反者反坐”。北魏律:“诸告事不实,以其罪罪之。”《唐律·斗讼》诬告反坐条: “诸诬告人者,各反坐。”但是诬告品官使之受到除名处分的,判罪比反坐还要加重,例如告五品以上官在监管范围内盗绢一匹,如确是事实,应杖三十,除名; 若是诬告,对诬告人就不是只得杖罪,而要按被诬人五品官除名比徒三年的规定,反坐徒刑三年。《元律·大元通制·诉讼》也规定:“诬告者抵罪反坐。”明、清律对诬告反坐定有加等办法:凡诬告人笞罪者,加所诬罪二等;流、徒、杖罪加所诬罪三等,各罪止杖一百,流三千里。另有损害赔偿规定;若所诬徒罪人已役,流罪人已配,虽经改正放回,验日于犯人名下追征用过路费给还;若曾经典卖田宅者,着落犯人备价取赎; 因而致死随行有服亲属一人者,绞;将犯人财产一半,断付被诬之人(其被诬之人,致死亲属一人者,犯人虽处绞,仍今备偿路费,取赎田宅,又将财产一半断付被诬之人养赡);至死罪所诬之人已决者,反坐以死(其被诬之人已经处决者,犯人虽坐死罪,亦令备偿路费,取赎田宅,断付财产一半,养赡其家);未决者杖一百,流三千里,加役三年。此外,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 二月曾定《诬告法》: “凡诬告三四人者,杖一百、徒三年; 五六人者,杖一百、流三千里; 所诬重者,从重论; 诬告十人以上者,凌迟处死,枭首其乡,家属迁化外。”

诬告反坐

019 诬告反坐

故意捏造事实向司法机关控告他人,使其获罪或加重罪行,控告人要受到他所诬告的罪的惩罚。诬告反坐是原始社会同态复仇的残余,学理称同害刑主义。秦、汉后,历代法律都规定诬告反坐。《秦简·法律答问》用是否故意划分诬人和告不审的界限:出于故意为诬人,即诬告,不是故意为告不审;诬告者反坐诬告之罪。汉重诬告法,诬告同杀伤人一样是重罪;诬告者即使80岁以上,亦得反坐。唐律规定诬告反坐的制度,诬告尊长及本属府主者加等。宋、元、明、清都作了类似规定。

☚ 连坐   类推 ☛

诬告反坐

即“反坐”。

诬告反坐wū ɡào fǎn zuò

指诬陷他人的人要追究其法律责任。False charges will bring upon the accuser the same punishment which he intends to inflict upon the accused.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3:4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