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桃夭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桃夭

《詩·周南》篇名。詩以桃花盛開爲比,贊美男女及時嫁娶。阮瑀《止欲賦》:“思《桃夭》之所宜,愿《無衣》之同裳。”

桃夭

桃夭

《诗经·周南》篇名。《毛诗序》以为“后妃之所致也。不妒忌,则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国无鳏民也”。前人已言其非。今人多认为是民间祝祷新婚之辞,或说是送亲曲。诗中借桃花起兴,祝祷新人婚姻美满,生活幸福,反映古代人民对生活的良好愿望。情调欢快,气氛热烈。

☚ 卷耳   芣苢 ☛
桃夭

桃夭

《诗经·周南》篇名。此为有关民间婚俗的诗。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此亦咏新婚诗,与《关雎》同为房中乐,如后世催妆、坐筵等词。特《关雎》从男求女一面说,此从女归男一面说,互相掩映,同为美俗。”方氏此论,当是确解。全诗三章,章四句。以民间歌谣的复沓形式,反复叠唱,表达对新娘婚后家庭美满和谐的良好祝愿。各章以“桃之夭夭”起兴,并分咏桃花之艳丽,桃实之丰润,桃叶之茂密,既点明婚礼的时令,烘托婚礼的热烈、欢畅,又使人联想到新娘姿容的秀丽、身段的窈窕,自然贴切,含蓄婉转。后世诗词中的“面如桃花”、“艳如桃李”等语,以及“人面桃花”的传奇故事,皆源于此。

☚ 螽斯   兔罝 ☛

桃夭

 〔原文〕
 桃之夭夭,(鲁韩夭夭作枖
 灼灼其华。枖,又作。)
 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
 (华、家,鱼部。)
 桃之夭夭,
 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
 宜其家室。
 (实、室,脂部。)
 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
 宜其家人。
 (蓁、人,真部。)
 〔译文〕
 桃树长得嫩鲜,花儿灿烂含苞待放。这位姑娘要出嫁,夫妇成家喜洋洋。
 桃树长得嫩又壮,树儿结果肥又大。这位姑娘要出嫁,夫妇和好成一家。
 桃树长得嫩又大,叶儿鲜美满枝杈。这位姑娘要出嫁,趁早把她娶到家。
 〔评介〕
 《桃夭》三章,章四句。这是一首贺婚诗。诗中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美满的婚姻,表达了古代人民对女子出嫁纯真美好的祝愿。《小序》曰:“后妃之所致也。”《大序》又曰:“不妒忌,则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国无鳏民也。”这些说法都不足取,只有“婚姻以时”还符合诗意。清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此亦咏新婚诗,与《关雎》同为房中乐,如后世催妆坐筵等词。特《关雎》从男求女一面说,此从女归男一面说,互相掩映,同为美俗。”此说甚是。
 《桃夭》各章的前两句,是全诗的兴句,分别以桃树的枝、花、叶、实比兴男、女盛年及时嫁娶。唐孔颖达曰:“夭夭,言桃之少;灼灼,言华之盛。桃或少而未华,或华而不少,此诗夭夭、灼灼并言之,则是少而有华者。故辨之言桃有华之盛者,由桃少故华盛,比喻此女少而色盛也。”又清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之曰:“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春天桃花盛开,又是男女青年结婚的极好季节。《易林》曰:“春桃生花,季女宜家。”宋朱熹《诗集传》:“周礼,仲春令会男女。然则桃之有华,正婚姻之时也。”所以诗中三章中的 “室家”、“家室”、“家人”都是用以说“婚姻以时”,是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男女成为夫妇的好时候。室家、家室、家人,均指夫妇。《左传·桓公八年》:“女有家,男有室。室家谓夫妇也。”该诗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有关婚嫁礼俗传统,这些习俗影响至今。诗中运用了重章、叠句,反复赞咏,更与新婚时的气氛相融合,与新婚夫妇美满的生活相映衬。既体现了歌谣的风格,又展示了农村的物候。诗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文心雕龙·物色》说:“故 ‘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 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

《诗经》-《桃夭》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经·国风》中众多的描述古代人民有关婚嫁礼俗的诗歌,其中《桃夭》表达了古代人民对新婚女子的纯真美好的祝愿。人民的生活象一条河,虽然是百转千回,我们现代生活的许多习俗,仍可以在千百年前古代人民生活中找到它们的源头。历代的封建经师总是强调《诗经》的“神圣”,为它加上了“后妃之德”等种种堂皇的外衣,但在封建时代中,也有一些学者对此有所突破,抛开那些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陈词滥调,注意到《诗经》各类诗歌与人民生活的关系,象清代的方玉润,他在《诗经原始》中,关于《芣苢》,他说:“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焉。”关于《汉广》,他说:“此诗即为刈楚刈蒌而作,所谓樵唱是也。近世楚粤滇黔间,樵子入山多唱山讴,响应林谷,盖劳者善歌所以忘劳耳。”关于《桃夭》,他说:“此亦咏新婚诗,与《关雎》同为房中乐,如后世催妆、坐筵等词。特《关雎》从男求女一面说,此从女归男一面说,互相掩映,同为美俗。”方玉润的这些论断,既说清了这些诗歌的民俗特征,又沟通了古今生活的联系,为我们今天理解、鉴赏古代诗歌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真正的艺术,不是在作者头脑中产生的,更不靠“圣人”的伦理道德的点化,它深深植根于人民生活的土壤中。
 《桃夭》祝贺女子出嫁,为了适应于婚礼上演唱,采用的是民间歌谣的复沓形式,三章反复表达的是对新娘的祝愿: 婚后家庭美满和谐。由于对比兴材料的恰当运用,使这一祝愿表达得十分生动形象,使全诗词采绚烂、气韵天成,很好地体现了古代人民所特有的纯朴、健康的气质和他们对生活的美好追求。
 《桃夭》全诗以桃树的枝、花、叶、实为比兴的材料,而加之以一定的修饰语,仅就其状物的作用来说,它已形象地表现了它们的特有的俏丽:“夭夭”,《毛传》说:“夭夭,其少壮也。”闻一多在其《诗经通义》中将这一解释加以引申,他说:“《说文》曰‘夭,屈也。’……夭训屈,凡木初生则柔韧而易屈,故谓之夭。”他又在引乐府《长歌行》“凯风吹长棘,夭夭枝叶倾,黄鸟飞相逐,咬咬弄声音”后,说:“语意全本《诗·风》,第二句正以‘枝叶倾’申《诗》‘夭夭’之义。”“桃之夭夭”所表现的是初春时分,桃树初生的枝条随风摇曳的样子。“灼灼”,字从火,本意为明亮。诗中用来形容桃花,不仅使人想见盛开桃花的浓艳,而且使人想见其繁茂而充满生机。“”, 旧说多释为果实的圆大。 于省吾在《泽螺居诗经新证》中说:“、 、 颁与贲古通。 金文作。 ……颁、 贲并应读作斑。《礼记·檀弓》注‘斑白’,释文:‘斑,本又作颁。’《易·贲》释文引傅氏云:‘贲,古斑字,文章貌。’郑云:‘变也,文饰之貌。’毛公鼎‘𦈞’刘心源谓‘斑𦈞斑’, 是也。 然则‘有其实’即有斑其实。 桃实将熟, 红白相间, 其实斑然。”二说可以互为补充,“有其实”, 不仅形容了果实的丰硕圆润,而且可以使人想见桃实的色彩,嗅到了它的香味,“蓁蓁”,形容桃叶的茂密。蓁,古读平声,属真韵,它的声音浏亮悠长。“其叶蓁蓁”,诵读声中又仿佛置身于枝繁叶茂的桃树荫蔽下,浓郁的清香扑面而来,使人心旷神怡。
 《桃夭》各章的前二句,是全诗的兴句,一般说来,作为“兴”的手法在民歌中运用,只是为了开个头,使得诗人感情的抒发含蓄委婉,而不过分直露,即朱熹所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 兴的手法演到末流,形成了固定的“套语”,它只是从语势或韵脚上引起下文,与诗人所抒发的感情毫无关系。《国风》中也有这样的情形,如《山有扶苏》的起兴,恐怕与旧时都市行乞艺人执竹板所唱的“打竹板,迈大步,眼前来到××铺”之类相同。但艺术创作的形象思想,常常是连贯的,诗人采用什么事物来起兴,乃是自觉、不自觉地选择的结果,与下文所要表达的感情是密切相关的。以《桃夭》来说,各章前二句的起兴状物的工巧,固然表现了作者对事物观察的细致,表现的准确,但这并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它以生动鲜明的形象,点明婚礼举行的时令,烘托出婚礼的热烈、欢畅的气氛,并给予人们以丰富的联想。那艳丽盛开的桃花,那随风摇曳、婀娜多姿的桃枝,不是可以使人联想到新娘姿容的秀丽和身材的窈窕吗?那压低枝头的桃实和浓重的绿荫,不是可以使人联想新娘体魄的健美吗?这也正是未来多子多孙、家族兴旺的预兆。正是因为有了对桃树的生动描写,以及由此引发出的联想,才使诗的后二句祝颂之词“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后二章换成“有室”、“家人”,是为了叶韵,意思相同),有了生命,有了光彩,变抽象为具体,既自然贴切,又含蓄婉转,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清代姚际恒在其所著《诗经通论》中说:“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以对后世的影响来说,古代诗词中的“面如桃花”,“艳如桃李”等,以及“人面桃花”的传奇故事,可能是受《桃夭》的一定启发,但由于它已单纯变成一种明白的比喻,虽然也还生动,却不能如《桃夭》那样给人以多方面的联想。

古代民歌《桃夭》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本篇是祝贺女子出嫁时所唱的礼俗歌。
 全篇共分三章,三章采用重章吟咏的民歌形式,反复表达了对新娘的良好祝愿:婚后家庭夫妻和谐美满。全诗以桃树的枝、花、叶、实作比兴以引出下文。“桃之夭夭”,是以随风摆动的桃枝比喻新娘窈窕、婀娜多姿的身材;“灼灼其华”,是以鲜明浓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秀美艳丽的姿容。使读者由此联想新娘的美丽身材和姿容。正是这样的少女要出嫁了: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之子”,犹言此人。“于归”,出嫁。“宜”,宜与仪通。《尔雅》: “仪,善也。” “室家”,犹夫妇。男子有妻称有室,女子有夫称有家。下章 “家室”义同此。此言,这姑娘要出嫁了,夫妻的生活一定美好。首章的 “灼灼其华”,二、三章则换为 “有蕡其实”、“其叶蓁蓁”。“有蕡其实”,描绘出桃子的丰硕圆润状态,正以这样的桃实比喻嫁女所生子之壮美。“其叶蓁蓁”,描绘出桃树枝叶繁茂蓬勃而有生机的状态。正以这种状态比喻嫁女的身体健康。
 各章的前两句是诗的起兴。它是诗的一章或一首的发端。各章前两句起兴体现了诗人观察事物细致,描摹景物准确而精巧。但更重要的是,它用生动鲜明的形象,点明结婚的季节,烘托出婚礼的热烈欢畅气氛,并激发人们丰富的联想。那随风摆动和多姿的桃枝与盛开着的艳丽桃花,正发人联想到新娘窈窕的身材和美丽的姿容;那丰硕圆润的桃实与生机盎然的桃叶,正发人联想到嫁女体魄的健美与喜得生子。在诗人看来,这正象征着嫁女未来多子女、家族兴旺。这样的家庭,夫妻生活自然和谐而美满,正所谓“宜其室家”。正因为三章前二句对桃枝、桃花、桃实、桃叶有了生动形象、光彩夺目的描写,以及由此而激发的联想,才使三章后两句祝福之词有了实际生动的内容,变抽象为具体,使全诗描述形象逼真、含蓄婉转,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正如清代姚际恒所说: “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 ( 《诗经通论》)

诗词《桃夭》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 ①夭 (yao 妖)夭:茂盛貌。灼灼:陈奂《诗毛氏传疏》:“《广雅》:‘灼灼,明也。’《玉篇》:‘灼灼,华盛貌。’盛与明同义。”②之子:朱熹《诗集传》:“之子,是子也。此指嫁者而言也。”于归:古代女子出嫁称“于归”,或单曰“归”。宜: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宜与仪通。《尔雅》:‘仪,善也。’凡《诗》言‘宜其室家’、‘宜其家人’者,皆谓善处其室家与家人耳。” ③蕡(fen 坟):果实繁多貌。④蓁(zhen针) 蓁:《毛传》:“蓁蓁,至盛貌。”
 
 【译文】 茂盛的桃树哟!艳美的花!这个女子要出嫁,幸福带给新的家! 茂盛的桃树哟!满枝的果!这个女子要出嫁,小日子过得真叫火! 茂盛的桃树哟!绿荫荫的叶!这个女子要出嫁,美满家庭定和谐!

(王 洪译)


 【集评】 宋·黄櫄:“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又曰有蕡其实,又曰其叶蓁蓁,皆只形容其及盛年而嫁耳。先儒或以灼灼其华喻妇容,有蕡其实喻妇德,其叶蓁蓁喻形体,浸大非诗人之意也。诗人之辞,岂若是其肤浅哉?曰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又曰宜其家室,又曰宜其家人,此则形容其男女以正式之义也。如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则父母国人皆贱之,非所谓宜也。”(《毛诗李黄集解》卷二)
 宋·吕祖谦:“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因时物以发兴,且以比其华色也。既咏其华,又咏其实,又咏其叶,非有他义,盖余兴未已,而反复歌咏之尔。”(《吕氏家塾读诗记》卷二)
 宋·辅广:“仲春之月,天地之气既如此其融和,而草木之花又如此其秾盛。先王于此时而令男女以成婚姻,宜矣。此亦奉天时之大者也。文王之化,自家及国,至于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则《中庸》所谓:诚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之事也。文王之化始于家,故天下亦先有此应。宜者,和顺之意,须要体切之。妇人之贤莫大于宜家,使一家之人相与和顺而无一毫乖戾之心,始可谓之宜矣。(三章)自华而实,自实而叶咏叹之,无已也。”(《童子问》卷一)
 清·朱鹤龄:“三章兴中各兼比,咏其华喻美色也,咏其实喻宜男也,咏其叶喻娣侄之盛也。”(《诗经通义》卷一)
 清·范家相:“《桃夭》,兴体,而亦兼赋与比焉。华而实,实而叶,赋其时也。曰‘灼灼’,曰‘蓁蓁’比其容之盛,亦比其仪之备也。而其美之,则曰‘宜其室家’,‘宜其家人’,如是焉而已。”(《诗谉》卷三)
 清·崔述:“此篇语意,平平无奇,然细思之,殊觉古初风俗之美。何者?婚娶之事,流俗之所艳称。为婿党者,多以妇之族姓颜色为贵而夸示之,《硕人》之诗是也;为妇党者,多以婿之富盛安乐为美而矜言之,《韩奕》之诗是也。俗情类然,盖虽贤者不免焉。今此诗都无所道,只欲其宜家室宜家人。其意以为妇能顺于夫,孝于舅姑,和于妯娌,即为至贵至美,此外都可不论。是以无一言及于纷华靡丽者,非风俗之美,安能如是?第谓其婚姻以时,犹恐未尽此诗之旨也。”(《读风偶识》卷一)
 清·姚际恒:“(一章、二章、三章)桃花色最艳,故以取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本以华喻色,而其实、其叶因华及之,诗例次第如此。《毛传》以‘实’为喻德,以‘叶’为喻形体至盛,近滞;而‘形体至盛,语尤未妥。吕东莱曰:‘《桃夭》既咏其华,又咏其实,又咏其叶,非有他义,盖余兴未已而反复叹咏之耳。’如此,又说得太无意义。大抵说诗贵在神会,不必著迹。如‘华’,喻色矣。‘实’,喻德可,喻子亦可,盖妇人贵有子也有实之时,其‘叶’方盛,即承有实来,唐人诗,‘绿叶成阴子满枝’。不必定有所喻耳。”(《诗经通论》卷一)
 今·钱钟书:“观物之时,瞥眼乍见,得其大体之风致……注目熟视,遂得其细节之实象,如形模色泽……‘夭夭’总言一树桃花之风调,‘灼灼’专咏枝上繁花之光色;犹夫《小雅·节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岩岩’,先道全山气象之尊严,然后及乎山石之荦确。修词由总而分,有合于观物由浑而画矣。第二章、三章自‘其华’进而咏‘其叶’、‘其实’,则预祝其绿荫成而子满枝也。”(《管锥编》第一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
 
 【总案】 此诗写姑娘出嫁,人们用热情洋溢的诗句祝贺她新婚美满幸福。方玉润说:“盖此亦咏新婚诗,与《关雎》同为房中乐,如后世催妆、坐筵等词。特《关雎》从男求女一面说,此从女归男一面说,互相掩映,同为美俗。”诗中以“桃之夭夭”起兴、设喻,不仅渲染、烘托了喜庆场面的欢乐气氛,还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给人以美的享受。姚际恒谓此诗以桃花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桃夭》确是一首清新自然、饶有情趣的颂婚诗。

(陈怀良)


古诗名篇《桃夭》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经》篇文之《桃夭》赏析|解读|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①夭夭:盛壮貌。②灼灼(zhuó):鲜艳貌。华:同“花”。③之子:这位女子。 于:语助词。 归:出嫁。④宜:和顺;和美。 室家:家庭。⑤有(fēn):形容果实圆大。⑥家室:义同“室家”。⑦蓁蓁(zhēn):树叶繁盛貌。⑧家人:合家之人。
 【鉴赏】这是祝贺女子出嫁之诗。
 全诗三章。每章前二句皆为兴体,且具有象征的作用。一章以桃树盛壮、桃花鲜艳,象征女子年轻貌美。这个女子出嫁,会使家庭和顺。二章以桃树盛壮、桃实圆大,象征女子体健多子。这个女子出嫁,会使家庭兴旺。三章以桃树盛壮、桃叶繁茂,象征女子品性笃厚。这个女子出嫁,会使家人幸福。
 由于前二句形象鲜明而生动,故而能引发出优美的联想,从而使得后二句祝颂之词变得可感可触,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此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姚际恒《诗经通论》说:“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中以人面桃花相互辉映,激发人们的想象,使人得到新鲜生动的美感享受。追本溯源,最早将桃花与女性青春联系起来的,还是这首《桃夭》。
 《诗序》说:“后妃之所致也。”其意是说由于后妃不妒忌,故男女以礼,婚姻以时,国无鳏民。朱熹《诗集传》也从其说。这种说法,纯属离开诗意的牵合,后世学者多不信从。

《桃夭》原文、注释、鉴赏和解析 - 四书五经名篇 - 可可诗词网

《桃夭》

(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二)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三)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 夭夭:美丽茂盛的样子。 灼灼:鲜艳的样子。 之子:这个人;于归:女子出嫁。 宜:和顺;室家:家室、家人,家庭。 蕡(fén):肥大。 蓁蓁(zhēn):茂盛的样子。

〔鉴赏〕 如果说《关雎》歌咏的是男子对意中少女的爱慕,那么《桃夭》则与之相对,诗中表达的是对新婚女子纯洁、美丽的赞美和婚后幸福、美满家庭生活的祝愿。在这点上,较之汉儒所谓“美后妃之德”的庸俗论调,清朝方玉润的看法更为客观。他在《诗经原始》中提出“桃夭”是一首“咏新婚诗”,“与《关雎》同为房中乐,如后世催妆坐筵等词。”“《关雎》从男求女一面说,此从女归男一面说,互相掩映,同为美俗”。虽然事实上和《关雎》一样,《诗经》中的诗都可作为厅堂宴会娱乐的歌唱之曲,我们更愿意相信这是一首纯朴的祝福诗。当然诗中也不能完全排除《毛诗序》与朱熹所说的“文王(后妃)之化,自家而国,男女以正,婚姻以时。故诗人因所见以起兴,而叹其女子之贤,知其必有以宜其室家也(《诗集传》)”的推论,毕竟有些历史时期,“婚姻以时”也会成为国家存亡兴废的大事。

全诗共三章,首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以枝叶茂盛的桃树、红花烂漫的桃花起兴,引起要歌咏的新婚女子。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诗歌史也是文学史上第一次以“桃花”比喻年轻女子的美貌。姚际恒的《诗经通论》总结说“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人们平时常说的“面如桃花”、“艳若桃李”就取自《桃夭》。看到美若桃花、衣着盛装的出嫁新娘,人们不禁由衷地祝福“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样美丽端庄的女子,一定会给婆家带来福气,也祝愿他们一家人生活得和睦美满。二、三两章,同样运用兴中有比的手法,表达对新人及其全家的祝福,以“有蕡其实”、“其叶蓁蓁”,肉味鲜美的硕大桃子与茂盛的枝叶仿佛让人联想到出落得亭亭玉立的待嫁少女以及婚后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

这首脍炙人口的咏婚诗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首先是采用了民间歌谣常见的一种形式,本篇每一章都以“桃之夭夭”开始;当然诗句的重复中也有变化,诗人运用了“灼灼其华”、“有蕡其实”、“其叶蓁蓁”,由桃花到桃子,再到桃树,这既是诗人想像对象的转移,也与新娘从出嫁到生儿育女,再到族人繁衍的人生历程相符合。在“人伦之大端”的婚姻问题上,我们的先人是很善于观察联想的。除了比兴运用得贴切之外,诗人还善于选词炼字,选取富有韵律和节奏感的词语构筑优美的意象,尤其“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句中的“夭夭”、“灼灼”,意象美,人物美,境界高。还有,三章都围绕一个主题,即表达对新婚女子的美好祝愿,言简意赅,主题集中,使得该诗琅琅上口,便于歌唱,给人以美好、深刻的印象。

这种纯朴、健康的歌谣在《诗经》中是很多的,它们说明只要密切联系生活,注意观察,就能创作出大家喜爱的诗歌来。对比当下的诗坛、歌坛,脱离生活的无病呻吟充斥了人们的耳朵,而真正富有诗意、带有浓浓生活气息的民间歌谣仍是一个尚待发掘的宝藏。我们相信,只要诗人、音乐家撇开小我的造作、忸怩,走向生活,走入自然,就一定能创作出当代《桃夭》、《关雎》来。


桃夭 - 可可诗词网

桃夭


上古有鸟,名为翠微,是鸟善鸣。通体蔚蓝,生于空,逐日而飞,死不触地,触地失声,浴火重生,涉水化为流萤。
 十九岁,慕宇便成了皇帝最得力的助手,他巧用计策,离间敌国盟军,协助凉王篡取了盟主之位归顺朝廷。凉王大摆筵席宴请诸将士,以示感恩。
 将士们借着醉意互相打趣,话里尽是些粗鄙字眼。慕宇皱起了眉头将眼光转向别处,借着狂野的火光,慕宇注意到祭台高起的中央处有人在跳舞。
 时光在那一刻逆转,她一袭纯白羽衣在火祭台上跳着舞。她脚上戴着镣铐,腰间缚着长绳,手腕处以红线系一只小铃。火祭台下堆满桃木,新伐的桃枝上缀着花苞。有人点起了火。
 桃木毕毕剥剥,桃花受到了温度旋转着开在火中,转瞬又被火所吞噬,长夜无声,桃花开尽,一朵又一朵。时光仿佛在此处打错了拍子。祭台上的女子舞姿轻柔而缓慢。星辰、火光、凄风、歌声与她构成一种微妙的黏合,幻化出千万种迷离之境。
 她拖着沉重的锁链,手腕上的小铃清脆地响着,她是戴着枷锁的舞者。异样的情愫便在他心中扎下了根,将它的汁液输入血液,然后,从他眼角逼出一滴泪来。

 他走向祭台面向她站定,女子的舞步顿了一下,他对她说:“跟我走。”女子不明白来者的用意。“跟我走。”他又重复一次,语气坚定,不容置疑,像他一贯发号施令的口吻。
 他没有给她犹豫的机会,便将她拦腰抱起,在一片人仰马翻的混乱场面中逃离那繁华的盛宴。
 朝中倒太子的舆论越来越高,忠臣都将慕宇作为继承王位的不二人选,皇上为了避免骨肉相争将慕宇封为武王,封地在江都一带,他倒也乐得与她相守。
 新帝即位,北方蛮夷虎视眈眈,皇帝启用武王出征漠北。
 正是南方连绵的雨季,他要出征她也不便送行。但隔日就收到武王大破敌军的消息,三天后一只信鸽寄回了他的思念——明日与敌军最后一战,等我。
 她不语,等是她幻化为人的宿命。只是命运仿佛再将她推向更可怖的深渊。
 战败的消息压抑着城中的空气,烛光凝在她脸上化滞不开。
 真的再见不到了吗?可是好想见你。
 她的身体愈来愈轻,她的手指越来越透明,她的眼里始终流淌着蓝色的忧郁。
 北方,凄雨弥漫着烟雾,寒风夹杂着尘埃,死亡的气息威胁着每个角落。兵士只剩五百然而朝廷的援军迟迟未到,他紧紧地握着拳头,脸上显出与年龄不相称的干练与决绝。
 身后是万千敌军,面前是惊涛骇浪。他转过身去,萤光将他的脸庞照亮。他冲入敌阵,像失去了痛觉,血肉横飞、刀光剑影,一切己与他无关,他只是受不了心里忽然被抽空的感觉。
 他跪在血泊中用力将戟折断,翻新的木茬划断了他的生命线,拉扯着他的爱情线,然后深深地嵌入他的掌心之中。你后悔吗,遇见我?没有回答,雨继续下着,是有人在天空中哭吗?
 潮退后,河岸变成了一片桃花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谁来吟诵凄美爱情的落慕?
 她放弃了与火重生的机会,溺死在情网之中。那句没有回答的话,千百年后依然开在满山的桃花之中。
 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得以死来句读。

古代名诗《桃夭》题解、原文、注释和赏读 - 可可诗词网

桃夭

 题解
 这首诗见于《周南》是为女子出嫁而唱的送行诗,诗歌主旨是祝贺女子婚姻美满幸福。
 
原文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
 ①夭夭:木少盛貌。 ②于归:指姑娘出嫁。 ③蕡:果实将熟的样子。
 赏读
 全诗三章,各章结构相同,同一语句在诗中反复出现,其他语句也只是做个别更改,采用了所谓重章叠唱的方式。
 全诗三章都以“桃之夭夭”起兴,既用矫健多姿的桃树比喻女子体态健美,青春年少,又点明女子出嫁时春和日丽的自然景象,而且烘托出婚礼上人人喜笑颜开的热闹场面。首章承以“灼灼其华”,以桃花比喻女子姿容娇美。二章承以“灼灼其实”,以桃实为喻祝愿女子早生贵子。三章承以“其叶蓁蓁”,以桃叶的茂密和充满生机来祝愿新娘结婚后整个家庭兴旺发达、蓬蓬勃勃。二、三章之意是由婚礼而产生的联想,具有诙谐意味,为婚礼增添了轻松戏嬉的色彩。各章尾二句,内容相同,却反复咏唱,表现了人们极为真挚深厚的祝贺之情。
 这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重章复唱的形式,主旨突出,音韵和谐,给人以回环摇曳之美。以桃树为比兴材料,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利用叠音词进行状写,又增加了诗歌的音乐美。
 

桃夭

桃夭

〔原文〕
桃之夭夭,(鲁韩夭夭作枖
灼灼其华。枖,又作。)
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
(华、家,鱼部。)
桃之夭夭,
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
宜其家室。
(实、室,脂部。)
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
宜其家人。
(蓁、人,真部。)
〔译文〕
桃树长得嫩鲜,花儿灿烂含苞待放。这位姑娘要出嫁,夫妇成家喜洋洋。
桃树长得嫩又壮,树儿结果肥又大。这位姑娘要出嫁,夫妇和好成一家。
桃树长得嫩又大,叶儿鲜美满枝杈。这位姑娘要出嫁,趁早把她娶到家。
〔评介〕
《桃夭》三章,章四句。这是一首贺婚诗。诗中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美满的婚姻,表达了古代人民对女子出嫁纯真美好的祝愿。《小序》曰:“后妃之所致也。”《大序》又曰:“不妒忌,则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国无鳏民也。”这些说法都不足取,只有“婚姻以时”还符合诗意。清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此亦咏新婚诗,与《关雎》同为房中乐,如后世催妆坐筵等词。特《关雎》从男求女一面说,此从女归男一面说,互相掩映,同为美俗。”此说甚是。
《桃夭》各章的前两句,是全诗的兴句,分别以桃树的枝、花、叶、实比兴男、女盛年及时嫁娶。唐孔颖达曰:“夭夭,言桃之少;灼灼,言华之盛。桃或少而未华,或华而不少,此诗夭夭、灼灼并言之,则是少而有华者。故辨之言桃有华之盛者,由桃少故华盛,比喻此女少而色盛也。”又清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之曰:“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春天桃花盛开,又是男女青年结婚的极好季节。《易林》曰:“春桃生花,季女宜家。”宋朱熹《诗集传》:“周礼,仲春令会男女。然则桃之有华,正婚姻之时也。”所以诗中三章中的 “室家”、“家室”、“家人”都是用以说“婚姻以时”,是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男女成为夫妇的好时候。室家、家室、家人,均指夫妇。《左传·桓公八年》:“女有家,男有室。室家谓夫妇也。”该诗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有关婚嫁礼俗传统,这些习俗影响至今。诗中运用了重章、叠句,反复赞咏,更与新婚时的气氛相融合,与新婚夫妇美满的生活相映衬。既体现了歌谣的风格,又展示了农村的物候。诗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文心雕龙·物色》说:“故 ‘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 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

☚ 螽斯   兔罝 ☛
桃夭

桃夭táoyāo

━━ 《诗经·周南·桃夭》以桃花盛开赞美男女婚嫁及时,后以桃夭代指婚嫁。汉·阮瑀《止欲赋》:“思桃夭之所宜,愿无衣之同裳。”

☚ 秦赘   殊匹 ☛

桃夭

《诗经·周南·桃夭》以桃花盛开赞美男女婚姻及时,后因以“桃夭”指婚嫁。阮瑀《止欲赋》:“思~之所宜,愿无衣之同裳。”

桃夭táo yāo

因《诗·周南·桃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句,故以喻谓女子年轻貌美。《闲情偶寄·选剧》:“赵五娘于归两月,即别蔡邕,是一~~新妇。”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0: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