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桃园结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桃园结义 桃园结义全名《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作者不详。有脉望馆抄校本、《孤本元明杂剧》本,《古本戏曲丛刊》据脉望馆本影印。写关羽杀死蒲州州尹臧双,逃亡在外,在涿州范阳结识张飞。关、张在市集遇见刘备,见其相貌非凡,邀至酒家同饮。三人情投意合,乃在桃园结义。时黄巾乱起,皇甫嵩举荐三人为将,从军平叛。本事出《三国志平话》卷上“桃园结义”。 ☚ 捉彭宠 桃符记 ☛ 桃园结义 桃园结义甘肃靖远清嘉庆古钟有铸目。事见《孤本元明杂剧》所载《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京剧有《三结义》。叙演关羽杀人后,逃至涿郡,遇张飞,二人比武,各不相下。值刘备过此,三人言语投机,遂在桃园结拜。情节与小说《三国演义》第一回略有不同。 ☚ 紫荆树 温明园 ☛ 《桃园结义》
桃园有个三结义,人所共知。 刘备、关爷,合那张飞,焚香告神祗。 他三人, 白马、乌牛把天地祭,誓同生死。 赵子龙,桃园结义是后续,显名在一时。 同争的江山,刘备登基,尽忠不敢欺。 镇中原,曹操、孙权皆畏惧,闻名魂飞。 这才是,朋友得了朋友的济,万古把名题。 ——清·华广生辑《白雪遗音·马头调带把》 本篇描写和歌颂了三国时代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桃园结义为兄弟的故事。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在我国世代相传,确实可谓“人所共知”。它对我们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这个故事是从哪儿来的呢?查《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历史上根本没有这方面的记载。最早记载这个故事的是元代至治年间新安虞化刊印的话本《三国志平话》,称刘、关、张三人在桃园“宰白马祭天,杀乌牛祭地,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三人同行、同坐、同眠,誓为兄弟。”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又加上了三人发誓“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政治内容。在元杂剧三国戏中,关汉卿的《单刀会》,郑德辉的《三战吕布》,无名氏的《诸葛亮博望烧屯》、《关云长千里独行》、《刘玄德醉老黄鹤楼》等五个剧本,都提到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元末明初还有无名氏的杂剧《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由此可见,这个故事并非出自《三国志》等正史,而是话本、小说、戏曲等民间的艺术创造。 这首民歌的创造在于,一是把桃园结义不限于刘、关、张三人,还有赵子龙“是后续”;二是在魏、蜀、吴三国首领中,着力突出蜀国刘备的力量,贬低魏国曹操、吴国孙权的胆识,说对于刘备, “曹操孙权皆畏惧,闻名魂飞”;三是把刘备得天下,做皇帝,归功为“朋友得了朋友的济”。这就既打破了结义对象的狭隘性,又突出了朋友义气的重要性,反映了我们民族爱憎分明的性格和崇尚团结互助的民族精神。 桃园结义原指刘备、关羽和张飞在桃园结拜之事。后指结拜为兄弟。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飞曰: ‘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 桃园结义táo yuán jié yì指结成兄弟。be sworn brothers 桃园结义táoyuán-jiéyì〔主谓〕 俗传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于桃园中结拜为兄弟。语本《三国演义》1回:“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天地会诗歌选·桃园结义刘关张》:“天下英雄居第一,~刘、关、张。” 桃园结义táo yuán jiē yì原指刘备、关羽和张飞在桃园结拜之事。后泛指结拜为朋友兄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飞曰: ‘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