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诗经百科辞典︱前言 前言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反映了周初到春秋中叶, 广阔的社会生活, 有着巨大的认识作用。 它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 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诗经》诞生至今, 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可是人们对它的兴趣却历久不衰。 这是因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经》研究。 时代不同, 人们研究《诗经》的视点也就不会相同。《诗经》做为人类文明的精神产品, 与每一个时代都会产生共鸣, 只不过这种共鸣的结合部不尽相同罢了。 汉代有今古文之争, 在《诗经》研究领域便有了齐鲁韩三家诗与毛诗的对立,以及后来作为官学地位的演变。从本质上说这是一场 《诗经》解释权和传播权归属的争论。 三家诗的先后亡佚以及毛诗最终立为官学,是古文学派的胜利。 但从后人的眼光看, 这场论争共同推动了 《诗经》 的传播。 三家诗虽亡, 但同毛诗一样, 在推动 《诗经》传播上功不可没。 两宋关于废 《序》和存《序》之争, 实际上是对文学本质的一次争论, 从欧阳修开始的废《序》说诗一派至南宋郑樵、朱熹等,逐渐形成风气,他们更强调《诗经》的文学审美价值, 而不是把《诗经》看成儒家教旨的演绎, 尽管他们的著述很多方面仍然囿于《诗序》 的羁绊之中。 废《序》说诗是文学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 文学以形象反映生活的本质,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接受。清代学者受到清统治者文化高压政策的束缚, 在《诗经》研究方面, 再次回到文字训诂的道路上去, 这是《诗经》研究中的一个小小的曲折, 但文字训诂成绩斐然, 以得补失, 尚可聊慰前贤, 勉励后人。 在 《诗经》 艺术特点的研究上,姚际恒、方玉润等突破赋、比、兴的传统认识,拓宽思路,不断为人们展示新的审美世界,值得特别予以重视。五四以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众多学者力争以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研究 《诗经》, 是《诗经》研究划时代的进步。新时期的《诗经》研究,正处在新老交替之中, 新一代《诗经》学者, 在老一代学者的培养和指导下, 对《诗经》开展了全方位的研究, 无论是 《诗经》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还是出版著述之多, 种类之繁, 均堪称前无古人。 历代学者, 在 《诗经》研究这块园地里, 辛勤耕耘, 乐此不疲,为开发《诗经》这座文学宝库,付出了辛勤的努力。《诗经》丰富的内容以及漫长的《诗经》研究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极有价值的百科全书。 《诗经百科辞典》包括译析篇、 词语篇、 草木篇、 什器篇、史地篇、研究篇等六大部分,力图通过本书多方面展示周代社会生活、 《诗经》 的思想与艺术价值以及 《诗经》研究历史。 译析篇是对305篇的语译和评析。 五四以来《诗经》篇章语译的材料甚多, 大都从诗歌分行的特点出发,将原文对译成现代分行诗歌, 束缚较多, 难免有不尽人意之处。 这次语译分章不分行, 照顾古汉语的语法结构, 以体现诗的思想内容为基本原则, 译成现代散文。 语言的使用, 在精确中求优美, 力避以文害义。评析则意在阐释每首诗的主旨及写作特点。不囿于古人, 亦不拘于今人, 择善而从, 以中肯为务。 词语篇专收《诗经》 中的词、 词组和言简意赅的名句。 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这是大家的共识。但实际上人们在社会交际中总是要把单音词组配起来表达思想和意念。这就是复音词发展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 有了单音词, 便不可避免地出现复音词。《诗经》中的许多单音词与别的单音词组配以后,便会表达一个新义。 因此这部分词条的确立, 除单音词以外, 比较多地收录了复音词,词语表义的丰富性,是周代社会生活丰富的反映。 大量收录复音词, 可以从语义变化的角度, 多层次多侧面地了解周人的生活、 习俗、 交际及思维方式。对虚词及古汉语中凝固句式也做了专门阐述, 以帮助读者正确理解《诗经》的内容。《诗经》中民歌不少,但因年代久远,即使是民歌,今人也难以理解,更不要说众多的文人之作。为帮助读者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词条中在列举《诗经》篇章例句时, 除解释本词条中的词语以外, 同时注意对例句中其他词语的解释, 以及对整个例句的串讲。唐人孔颖达在《疏》中串讲诗句的作法,后人多有微词, 但他引导读者进入诗境的努力还是值得肯定的。词的释义, 主要依据毛《传》和郑《笺》, 二者不同, 则参以朱熹《集传》。清代训诂家的见解, 时有引用。词的释义力求减少义项, 简明扼要。 草木篇实则是草木鸟兽虫鱼篇的简称。这里借鉴了人们对陆玑《草木疏》的称谓。《诗经》借物起兴,咏叹草木鸟兽虫鱼而借以起兴者甚多。或摹其形态;或状其声音;或绘其颜色;或述其习性, 形象逼真, 栩栩如生。 反映了古人对大自然的向往和认识。 本部分以词条的形式展示草木鸟兽虫鱼的形貌特征。在这方面陆玑的《草木疏》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从此以后致力于草木鸟兽虫鱼考证的学者颇多。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一部药典,因是为人医病之书,不敢以讹传讹,所述必体察目验,颇为精当。 本书多所引述。 《诗经》在描写农事、 战争、 祭祀、 燕飨、婚媾等活动时,涉及到各种农具、 兵器、 食器、 礼器、 乐器、 服饰等器物, 什器篇以词条形式全面阐释这方面的内容,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周代社会生活,而且有利于增加人们对周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感性认识。《尔雅》宗 《鲁诗》, 所释器物不少。 历代也有专攻《诗经》器物考据的学者。本书博采众长, 参以出土文物加以识定, 力求准确无误。 在草木、 什器的解释中, 精选插图200余幅, 以增强读者的感性认识。 许多学者正确指出, 《诗经》是文学, 不是历史, 更不是“记事珠”。 繁琐的《诗经》本事考, 自然是不可取的。 但它毕竟涉及到若干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山川地理,本书史地篇对有利于理解诗意的历史事件加以筛选, 以词条的形式录以备考,但不做定论。对山川地理,核准者录之详,存疑者述之简,避免以假乱真, 贻误后学。 研究篇记录历代学者探索《诗经》奥妙的精神成果和历史脚步。对《诗经》研究中所涉及到的诸多理论问题,均有引述,以此反映《诗经》研究的概貌。对意见一致的问题, 则做结论性的总结, 对争议问题, 则列各家之见, 容读者思考并作深入研究。对历代诗经研究著作,则指出其精华所在和不足之处,权且充当读者阅读该书的引路人。 《诗经》讲究韵律。历代学者对《诗经》韵部的研究成果很多。王力先生的《诗经韵读》堪称诗经音韵研究的最高成果。本书在标韵时, 不敢掠美, 兼采各家, 斟酌标定, 不当之处在所难免。 三家诗异文的搜集,清代学者遍检古籍,差不多已搜罗殆尽。本书在毛诗正文以下,有选择地标出那些对理解诗义有启发的遗文, 对一些冷僻字、异体字,在理解诗义上意义不大者, 则一律割爱。对那些特别喜爱三家诗的读者, 只好致以歉意了。 做为《诗经》研究的百科全书,本书追求内容上的丰富性;学术见解的兼容性;征引资料的准确性, 以及叙述方式上的客观性,为广大读者提供一部可供长期使用和保存的工具书。 由于编写者的水平所限,书中不尽人意之处尚有许多,虽有前辈与同行的劳动可资借鉴,但因时间仓促,体例不同,难免有不当之处, 敬请专家同行予以批评指正。编 者 1995年元月于辽宁大学图书馆 |
☚ 诗经百科辞典︱出版说明 诗经百科辞典︱本书编写人员 ☛ 000130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