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诗经·长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诗经·长发濬哲维商,① 有深谋大智的是商王, 长发其祥。② 上天常常示吉祥。 洪水芒芒,③ 远古之时洪水茫茫, 禹敷下土方。④ 大禹治水定四方。 外大国是疆,⑤ 扩大夏朝拓封疆, 幅陨既长。⑥ 幅员从此宽又广。 有娀方将,⑦ 有娀之国正兴旺, 帝立子生商。⑧ 帝立其子生契建商。 玄王桓拨,⑨ 玄王威武又英明, 受小国是达,⑩ 小国归附能行令, 受大国是达。 大国归附令能行。 率履不越,(11) 遵循礼法不越轨, 遂视既发。 遍加视察教令尽行。 相土烈烈, 契孙相土真威武, 海外有截。(12) 四海之外齐归顺。 帝命不违, 上帝之命不违抗, 至于汤齐。(13) 功业与天命相合至于成汤。 汤降不迟, 汤王礼贤下士不怠慢, 圣敬日跻。(14) 圣明恭敬之德天天向上。 昭假迟迟,(15) 虔诚祈祷久久不息, 上帝是祗,(16) 无限崇敬尊上苍, 帝命式于九围。(17) 上帝命成汤做九州的榜样。 受小球大球,(18) 将那大小法制承受, 为下国缀旒,(19) 作表率于下国诸侯, 何天之休。(20) 承蒙上天的福佑。 不竞不絿, 不争逐也不急躁, 不刚不柔, 不太刚也不太柔, 敷政优优,(21) 施行政令很宽和, 百禄是遒。 百种福禄都聚拢。 受小共大共, 将那大小法制承受, 为下国骏厖,(22) 施庇荫于下国诸侯, 何天之龙。(23) 承蒙上天的荣宠。 敷奏其勇, 施展他的英勇, 不震不动, 不震惊也不动摇, 不不竦, (24) 不胆怯也不惶恐, 百禄是总。 百种福禄都汇总。 武王载旆,(25) 武王出兵伐夏桀, 有虔秉钺, 威武勇猛地手持斧钺, 如火烈烈, 好象大火一样地猛烈, 则莫我敢曷。(26) 没有谁敢来阻截。 苞有三蘖,(27) 一棵树干三个权, 莫遂莫达。(28) 它已不能再长枝叶。 九有九截,(29) 征服九州成一统, 韦顾既伐,(30) 已经打败韦国和顾国, 昆吾夏桀。(31) 又将昆吾和夏桀消灭。 昔在中叶,(32) 从前在中期的殷商, 有震且业。(33) 既有威力大又强。 允也天子, 成汤是诚信的天子, 降予卿士。 贤良的卿士从天而降。 实维阿衡,(34) 就是那伊尹阿衡, 实左右商王。(35) 是他辅佐了商汤王。 【注】 此诗历来众说纷纭。《诗序》云: “《长发》,大禘也。” 《礼记·大传》说: “礼,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可见禘祭范围较大,故设祭者的“远祖” 、“先君”等均及于祭。一说大禘和袷祭并无区别,合祭群庙谓之袷,此诗所述者众,可以证明“大禘”就是“袷祭”。现代研究者或以为叙述殷商的起源,并无祭祀意味,疑为祝颂之诗。 从内容上看,诗中歌颂商统治者的祖先契、契孙相土、建立商朝的成汤及其伊尹。虽涉及商之始祖契,进而推寻契所自出者有娀氏之女,而言娀女即言帝喾也,但并非重点所在。重点在于祭先祖成汤。因此,当是殷商后人 (一说实指宋君) 大享成汤,以其相伊尹从祀之乐歌。为何以功臣伊尹从祀? 《诗序》言大褅,即郊祭之禘。郊禘皆得以功臣从祀。因此说大禘,无妨于说诗禘成汤,诗末祭及伊尹。 全诗七章,写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二章为一段,叙述汤的祖先契、相土的奠定国基;三至六章为一段,重点写成汤受命有天下和伐桀的功绩;卒章为一段,叙及伊尹相汤。由此结构可见,诗为大享成汤之乐歌明矣。 先看第一段,推本汤之有天下,在于祖先契、相土的奠基。第一章重在写契,第二章由契过渡到写相土。写始祖契的诞生,言“帝立子生商”,仍是用了“有绒方将”之时,“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神话传说 (详见《玄鸟》) ,即天帝的旨意使其降临人间。在殷商,上帝是绝对权威,事事取决于鬼神,处处得到上帝的佑护,故开宗明义第一章言“濬哲维商,长发其祥”。那么,契出生后如何得到上帝的佑护而建商的呢? 于是写了夏禹治水的传说。契正是在助禹治水中因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后封于商,从此立国的。接着第二章写契的治国。先总说“玄王桓拨”,然后分两层加以说明: 一层“受小国是达,受大国是达”,言其能接受小国大国的归附,并施教于民; 二层“率履不越,遂视既发”,言其能遵循礼法,并使教令尽行。这样,就从契的“立国”写到“治国”,既歌颂了开国先王的勤政,又寄寓着对后王、后人的劝勉之意。于是很自然地引出后人相土来。相土是契之孙,汤之十一世祖,他能法先王之德,绳其祖武,而益惩其雄心,故“海外有截”。传说他是马车的发明者,征发海外,当时商族势力已扩展到渤海一带。诗至此,从尊祖和敬天两方面写来,说明了商之立国在于先祖之功,而先祖立国之功又在于秉承天意而来。 第二段转入主题,以四章的篇幅着重写成汤的业绩的四个方面。(一)第三章承上言契与相土之后以至于成汤,乃得受天命而抚有九州。其中“汤降不迟,圣敬日跻”具体写其德行以表现他的勤政。“汤降不迟”称道成汤的重视“用贤” (与末章的以伊尹为相相呼应) 。“圣敬日跻”赞扬成汤的注重“明德”。而这些又都与他依靠天命来进行统治分不开,故言“昭假迟迟,上帝是祗”。也正因此,把自己抚有九州的业绩归功于上帝的命令,是他“帝命不违”,才得“至于汤齐”的。(二) 第四章直承第二章治国施教而来,言成汤继先王之业,必循先王之法,接纳归服的下国而“敷政优优”,此对弱小者之道也。其中“不竞不絿,不刚不柔”极言其“仁德”之心,“优优”之状。《新序·杂事》载成汤“网开三面”的佳话后说: “汉南之国闻之,曰: ‘汤之德及禽兽矣! ’四十国归之。”可为旁证。因此,“百禄是遒”是其必然结果。赞扬成汤“为下国缀旒”,自然又是“何天之休”。(三) 第五章结构与前章大同,承“敷政优优”而转写成汤循先王之法的另一面,即用武力征服下国而“敷奏其勇”,此对强暴者之道也。 其中“不震不动,不不竦”极言英勇之态, 所向无敌。 因此, “百禄是总”是其必然结果。 颂扬成汤“为下国骏”,自然又是“何天之龙”。(四) 第六章写成汤灭夏桀,完成九州一统的伟业,总言其武功之盛。传说出征时,由从夏桀处归顺成汤的费昌为其驾车,宰相伊尹从其后,汤王亲自执钺,威武勇猛地前去征伐夏桀。夏桀忙调韦、顾、昆吾三个与国来保卫夏朝。伊尹便和汤王定计,先依次将这三个小国消灭,然后直指夏桀。夏桀带着妻子妹喜和一班宠妃先逃至鸣条 (今山西安邑县北) ,被汤王追兵击败;后逃至南巢 (今安徽巢县西南) ,死于山中。先是,成汤准备攻夏,被桀抓去关在夏台 (今河南禹县南) 的监狱里,后经贿赂得以释放。桀临死前说: “我真后悔当初未把成汤杀死在夏台,以至于才有今天啊! ”事见《史记》中的《秦本纪》、《殷本纪》、《夏本纪》以及《列女传·夏桀妹喜》。此章即概括地写了这次大战及其主要用兵次第。其中,写成汤的威武,用 “如火烈烈”加以形容; 写三个与国的不堪一击,用 “苞有三蘖,莫遂莫达”加以比喻,都较生动形象。 末段第七章,言在汤之中叶,汤王以武力起为天子,而得力于辅之者是为伊尹。传说伊尹助汤灭桀后,汤王去世,长子太丁早夭,只好让次子外丙继位; 外丙三年而亡,就由幼子仲壬继位。其间,伊尹历佐外丙、仲壬二王。仲壬四年而亡,其侄太甲 (太丁之子) 立。太甲不理国政,伊尹放之商汤坟墓所在地桐宫 (今河南偃师县) ,令其思过,而篡位自立; 三年后太甲悔过,才又接回复位。伊尹死于太甲之子沃丁为王之时。总之,无论成汤在世之时或去世之后,伊尹为辅佐商王、主持国政,都作过重大贡献。这里当指辅佐成汤而言。成汤的功业与其相伊尹的贡献分不开,故作为功臣从祀。 全诗在写法上以祭成汤为主,而又兼及追远尊先和表彰功臣之意,有主有次,主次分明。写成汤功业,略于受天命而承继祖业,详于伐桀以武功得天下,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宗庙乐章常因追求端庄而失之板滞,此诗却不然。其适例为第四、五两章,写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结构一样,其中上章的 “敷政优优”对下章的 “敷奏其勇”,本应位置相同而实异。或曰此二句必有一句为错简; 改正的办法,或者将 “敷政优优”按下章结构上移至“不竞不絿”句前,或者将“敷奏其勇”按上章结构下移至“不不竦”句后。 殊不知此二句内容相关而位置本应相对而异者,足见其上古诗人构句与修辞之妙,行文之善变,不可移易。 《诗经》·《长发》濬哲维商,英明睿智大商始祖, 长发其祥。永久兴发福泽祯祥。 洪水芒芒,上古时候洪水茫茫, 禹敷下土方。大禹平治天下四方。 外大国是疆,远方之国均为疆土, 辐陨既长。幅员广阔而又绵长。 有娀方将,有娀氏女青春年少, 帝立子生商。上帝让她生子立商。 玄王桓拨,玄王商契威武刚毅, 受小国是达,接受小国认真治理, 受大国是达。成为大国政令通利。 率履不越,遵循礼法没有失误, 遂视既发。巡视民情处置适宜。 相土烈烈,先祖相土武功烈烈, 海外有截。四海之外顺服齐一。 帝命不违,先祖听从上帝意旨, 至于汤齐。到成汤时最合天心。 汤降不迟,成汤降生适逢其时, 圣敬日跻。明哲圣德日益增进。 昭假迟迟,久久不息祷告神明, 上帝是祗,敬奉上帝一片至诚, 帝命式于九围。上帝命他九州执政。 受小球大球,接受宝玉小球大球, 为下国缀旒。作为诸侯方国表率。 何天之休,承受上天所降福佑, 不竞不絿,既不争竞也不急求, 不刚不柔。既不太刚也不太柔。 敷政优优,施政温和而且宽厚, 百禄是遒。千百福禄归王所有。 受小共大共,接受大小拱璧珍宝, 为下国骏厖。作为诸侯方国依靠。 何天之龙,承受上天所赐恩宠, 敷奏其勇。显示他的勇武英豪。 不震不动,既不震恐也不动摇, 不戁不竦,既不惧怯也不惊扰, 百禄是总。千百福禄都会来到。 武王载旆,武王兴师扬旗亲征, 有虔秉钺。威风凛凛手持斧钺。 如火烈烈,进军如同熊熊火焰, 则莫我敢曷。没有敌人敢于阻截。 苞有三蘖,一棵树干生三树杈, 莫遂莫达。不能再长其他枝叶。 九有有截,天下九州归于一统, 韦顾既伐,首先讨伐韦国顾国, 昆吾夏桀。再去灭掉昆吾夏桀。 昔在中叶,还在以前国家中世, 有震且业。汤有威力又有业绩。 允也天子,他确实是上天之子, 降于卿士。天降卿士作为辅弼。 实维阿衡,他也就是贤相伊尹, 实左右商王。实为商王左膀右臂。 这是殷商后王祭祀成汤及其列祖,并以伊尹从祀的乐歌。 全诗七章,每章句数不等,其结构形式与《诗经》大多数篇章整齐的四言体等句分章不同。有韵,又与《周颂》各篇大多无韵不同。其内容以歌颂成汤为主并追述先王功业,并兼及功臣,也与其他祭颂之诗不同。 第一章追述商国立国历史悠久,商契受天命出生立国,所以商国一直蒙承天赐的吉祥。第二章歌颂商契建国施政使国家发展兴盛,以及先祖相土开拓疆土的武功。下章即转入歌颂成汤。第三章歌颂成汤继承和发展先祖功业,明德敬天,因而受天命而为九州之主。第四章歌颂成汤奉行天意温厚施政,刚柔适中,为诸侯表率,因得天赐百禄。第五章歌颂成汤的强大武力可以保障天下的安宁,为诸侯所依靠,因得天赐百禄。第六章歌颂成汤讨伐夏桀及其从国而平定天下。第七章歌颂成汤是上天之子,上帝降赐伊尹辅佐他建立功业。 全诗从头到尾贯穿着殷商统治阶级的天命论思想:“君权天授”,他们是天帝的嫡裔,他们立国、开辟疆土、征伐异族、占有九州而统治各族人民,都是奉行上天的意旨,得到天的庇佑;他们建立的新王朝的统治权以及所有的福禄——权力、财富和显赫的荣耀,都得之于天,因为他们是天子及其嫡裔。统治阶级的这种意识形态,是他们建立统治的理论基础。诗中歌颂武功,即暴力掠夺和扩张,如“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敷奏其勇”,“百禄是总”……统治权和享受的百禄,都来自运用本身强大力量进行的战争。崇尚勇武和战争,为侵略、镇压、掠夺和统治披上“天意”的伪装,正是殷商天命论的实质。 诗中塑造了商王朝创造者成汤的形象。他继续祖业而积极进取,开创新王朝基业。他恭诚敬天,“帝命不违”,奉行天意,“上帝是祗”,因而获得天佑,“百禄是遒”,是忠诚的天之子;他英武威严,战无不克,“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冲锋敌阵,其气势“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既蔑视敌人,英勇无畏,又能采取正确的战略,从而征服天下,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他又是贤明的执政者,“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圣敬日跻,昭假迟迟”,励精图治,选贤与能,作诸侯的表率,是诸侯的依靠。《孟子·离娄下》也谈到商汤此人:“汤执中,立贤无方。”“执中”,即指汤“不竞不絿,不刚不柔”而言,是执政的必备品格;“立贤无方”,即“不拘一格”任用人才,指重用伊尹而言,传说伊尹本是奴隶,汤发现了他的才干,予以信任和重用,在伊尹辅佐下汤得以完成大业。诗中歌颂的成汤的这些品格,正是古代奴隶主贵族阶级的理想品格。对于汤,周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赞扬的,因为他的品格也是周代统治者的理想品格;不过,他们吸取殷商覆亡的教训,把殷商的天命论加以发展和改造,提出“天命无常,唯德是从”,认为天命不是永久不变的,上帝是道德神,仁德爱民才能获得和保持天命不变,因而突出执政者的道德,同时对理想人格也加以丰富和发挥,推动历史前进一大步。这些内容,我们从《周颂》和《大雅》都可以体会到。 全诗具有史诗的因素,叙述的事件以殷商的史实为基础,同时像各民族上古的史诗一样,吸取了上古的许多神话传说素材,但又根据殷商统治阶级的功利及其意识形态,对神话传说有所取舍和改造。 诗的结构形式并不整齐。在得以保存下来的五篇《商颂》中,这是章句和句式最不整齐的一篇。这些祭祀乐歌显然经过春秋时代殷商后裔宋国人的整理改定,用作宋国的宗庙乐歌,可能限于流传的蓝本不全,或资料不足,有所减略或增益,因而全诗叙事和各章内容详略不等。近人也有怀疑本诗有因错简而章次颠倒之处,如张松如《商颂绎释》,就将第四、五两章移为最后两章。事关文献原貌,未成公认的定论之前,兹仍其旧。 本诗的叙述并不平直板滞,善于运用一些形象的语言,描写较为生动。韵律也较为整齐,除全诗末两句外,句句用韵,每章换韵。在句式上,多用对句,或上下句相对,或双句相对,或章句相对,行文变化多姿,使语言整齐匀称,内容凝练集中,有较强的节律感,当是中国后世诗词对仗的滥觞。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