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诗经·野有死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诗经》·《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 一头死鹿在荒野,

白茅包之。白茅缕缕将它包。

有女怀春,有位少女春心荡,

吉士诱之。小伙追着来调笑。

林有朴樕,林中丛生小树木,

野有死鹿。荒野有只小死鹿。

白茅纯束,白茅捆扎献给谁?

有女如玉。有位少女颜如玉。

“舒而脱脱兮!“慢慢来啊少慌张!

无感我帨兮!不要动我围裙响!

无使尨也吠!”别惹狗儿叫汪汪!”

《野有死麕》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这在五四运动后的白话文学、民间文学的倡导者们如顾颉刚、胡适、俞平伯、周作人的热烈的书信探讨中已作了极大的肯定。顾颉刚说:“《召南·野有死麕》是一首情歌。……可怜一班经学家的心给圣人之道迷蒙住了!卫宏《诗序》云:‘被文王之化,虽当乱世,犹恶无礼也。’郑玄《诗笺》云:‘贞女欲吉士以礼来……又疾时无礼,彊暴之男相劫胁。’朱熹《诗集传》云:‘此章乃述女子拒之之辞,言姑徐徐而来,毋动我之帨,毋惊我之犬,以甚言其不能相及也。其凛然不可犯之意盖可见矣!’经他们这样一说,于是怀春之女就变成了贞女,吉士也就变成强暴之男,情投意合就变成了无礼劫胁,急迫的要求就变成了凛然不可犯之拒!”在中国诗作中,抒情诗虽然发达但直面讴歌爱情的却并不多,《野有死麕》以它鲜明的主题而显得极其可贵。

全诗三段,前两段以叙事者的口吻旁白描绘男女之情,朴实率真;后一段全录女子偷情时的言语,活脱生动,侧面表现了男子的情炽热烈和女子的含羞慎微。转变叙事角度的描写手法使整首诗情景交融,正面侧面相互掩映,含蓄诱人,赞美了男女之间自然、纯真的爱情。对于打破章法、句法的卒章,人们常常难以理解。周蒙、冯宇《诗经百首译释》就说:“至于卒章三句,错互成文,且无来由,更觉‘兀突’,亦当有过渡衔接词句。”其实,仔细研究《诗经》,不难发现这种在复沓中突兀的单行章段是《诗经》尤其是《国风》的常见现象。它们往往出现在作品文本的首尾。比如,《周南》的《葛覃》、《卷耳》、《汉广》、《汝坟》,《召南》的《采蘩》、《草虫》、《行露》、《何彼襛矣》,《邶风》的《燕燕》、《日月》、《终风》、《简兮》、《北门》、《静女》、《新台》,《鄘风》的《君子偕老》、《蝃蝬》,《郑风》的《女曰鸡鸣》、《子衿》,《齐风》的《东方未明》、《甫田》,《唐风》的《扬之水》、《葛生》,《陈风》的《东门之枌》、《衡门》,《王风》的《大东》,《秦风》的《车邻》,《曹风》的《下泉》以及《小雅》中的《皇皇者华》、《南有嘉鱼》、《湛露》、《菁菁者莪》等。这种诗甚至往往被视作脱简或串简,执此观点的如宋代的王质、王柏,现当代的孙作云、翟相君等。也有人对此种结构击节赞赏,比如清代的刘沅、方玉润之评《采蘩》。对如此大相径庭的看法,要是我们能够从诗的起源的角度进行考察,就可使问题冰释。最早的诗是口头上传唱的歌。歌唱者可以独歌,也可以对歌、和歌。蒋立甫评《采蘩》就说:“后一章是合唱。”(《诗经选注》)再比如《关雎》,后二章复沓,第一章四句单行。《论语·秦伯》:“《关雎》之乱,洋洋盈耳哉!”《史记·孔子世家》:“故曰:‘关雎之乱以为凤始。’”所谓“合乐谓之乱”,众声合唱部分便是“乱”。当原始的自由对歌或集体的祭祀歌唱被刻意模仿,诗歌的创作者就具备了随意转换叙事角度的能力,诗歌从此而自由飞扬,简洁而形象生动地共时展开情节描述、抒写心理感受成为可能。作为早期的创作诗,《诗经》中这样一种写作手法的运用不免显得有些程式化,远没有应用自如。但也正因此,我们才感觉《诗经》中的诗是那么的质朴率真。

《野有死麕》的语言生动而隽永,这主要归功于口语、方言的使用和刻意营造音乐效果的语词的创造运用。卒章三句由祈使句组成,纯属口语。直接采用口头语言能够最完整最准确地再现女子偷情时既欢愉急切又紧张羞涩的心理状态。而祈使句本身也提示了这样一个动作场面的微妙紧张。《诗经》的语言是诗人创作的艺术语言,它来自于生活口语,又精心经过提炼。《诗经》用的是周代的共同语雅言,也就是西周王畿所在地的镐京话。但诗人在《野有死麕》中,也用到了方言。陆德明《毛诗音义》引《草木疏》: “麕,麞也。青州人谓之麕。”青州,据《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吕氏春秋·有始览》:“东方为青州。”《召南》,旧说一般以为“召”是指召公奭及其封地,其采邑在陕西岐山西南。《召南》中有《甘棠》,诗中有一“召伯”,冯沅君《诗史》以召伯为宣王末年征淮夷有功的召穆公虎。《野有死麕》据《旧唐书·礼仪志》说也不是周初之诗,而是周平王东迁后的诗。笔者认为,《召南》不是周初诗作,“召”作为地名也不在陕西岐山。总之,《野有死麕》用了东方方言。方言的使用使整首诗更贴近日常生活,更自然朴实。四字成句,四句成段,是《诗经》的标准句法、章法。整饬的句式其原始实质和有组织地分布用韵字的押韵一样,是为了产生和谐悦耳、间断有序的声音效果。因为汉语的固有特性,间断有序的声音的产生就自然会要求句式的整饬。

《野有死麕》中的“朴樕”是联绵词,也可写成“朴遫”,“樕”亦作“”。毛传释“朴”为“小木”,徐锴《说文解字系传》解释为“小树”。“朴”有两个引申义: 短小,丛生;前者见《汉书·息夫躬传》颜师古注,后者见《尔雅·释木》邢昺疏。“朴”一字除可异写为“朴遫”外,其声变化,而意义基本保持不变的,还有“扶苏”、“扶胥”等分化词。张永言说:“推广来说,灌木丛生貌叫‘朴’,枝叶花朵丛生貌叫‘扶疏’,鸟羽、兽毛丛生貌叫‘朴簌’、‘扑朔’;由灌木、枝叶、羽毛丛生貌又可引申出纷披、披垂、蓬松、不整齐、不整饬等意义,所以衣服不整齐叫‘朴’,人委琐不整饬叫‘仆遫’。”据朱广祁《诗经双音词论稿》统计,像“朴”这样的联绵词《诗经》中大概有140个。联绵词指的是双音节的单纯词,即由两个音缀的拼合表示一个完整意义的词。郑玄《诗谱序》引《虞书》:“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联绵词的产生,是长歌永言的结果。换句话说,是修饰音节的需要而产生了“朴”这样的词。根据李新魁的构拟,“朴”的上古读音应为boksok。按照李先生在《从方言读音看上古汉语入声韵的复尾韵》一文中提出的理论,这词本读入声,是由一个音节衍化而形成为两个音节的;其第二个音节的声母s,本是第一个音节韵尾的遗存。也就是说,“朴”第二个音节的声母实际上是借自第一个音节的;从一个音节变成两个音节,其实质是音节的延长。是音节延长的需要而补充了后面一个弱读音节,造成了像“朴”这样的联绵词。为了声音的和谐而刻意创造的语词丰富了诗歌的语言,也使诗歌的语言更为自然生动。


诗经·野有死麕 翻译|注释|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诗经·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① 年轻的猎手射杀了一只獐子,
 白茅包之。② 用白丝茅将它好好裹起。
 有女怀春, 妙龄的姑娘燃起了爱情的希望,
 吉士诱之!③ 英俊的少年正好拿去讨她欢喜!
 
 林有朴樕,④ 年轻的猎手在林中砍伐灌木,
 野有死鹿, 身旁躺着他射杀的那只野鹿。
 白茅纯束,⑤ 细心地用白丝茅将它紧紧捆扎,
 有女如玉! 纯洁如玉的少女正等着他呵!
 
 “舒而脱脱兮!⑥ “你要慢慢地走轻轻地行呵,
 无感我帨兮,⑦ 别弄响我腰间的佩玉呵,
 无使尨也吠!”⑧ 更别惊醒看门的长毛狗呵! ”

 
 【注】 ①麕 (jun): 獐子。②白茅: 丝茅草。③吉士: 善良的男子。④朴樕(su):一种丛木。⑤纯:捆。⑥舒:徐缓。脱脱:又轻又慢。⑦感: 音义同撼,触动。帨(shui) : 腰带上的佩饰。⑧尨(mang) : 长毛狗。
 
 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有情节、细节和对话,全篇不到五十个字,却有无穷的意味。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这样的生活情景: 一个年轻的猎人在野外射到了一只獐子,他既没有急于把它扛回家去,也没有招呼朋友们来一起分享,而是急忙扯了些白丝茅草,细心地把那只獐子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这种丝茅草在今天的读者看来,也许觉得太寻常了,可在古代,它却相当宝贵。它不仅以其坚韧可以当作绳索使用,而且以其色白柔滑,隔热防潮,还是很好的保鲜材料。“尔贡包茅不入”,在当时丝茅草还是必不可少的贡品呢!年轻猎人的这个异乎寻常的举动终于使朋友们猜着了他的心事: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原来他已经在谈恋爱了。不晓得哪家的姑娘吸引了他,爱上了他,在他的心里点燃了爱情之火。现在,他正准备带上猎物去讨那个姑娘的欢心,赢得她的爱恋。妙龄的美丽姑娘和英俊善良的小伙子的自愿结合,真是令人羡慕呵! 往下,读者看到了另一幅情景: 这个小伙在树林里砍倒了一些灌木,在他的身旁搁着一只刚猎到的野鹿。他用白丝茅草把砍倒的灌木和那只鹿子一起紧紧捆扎起来,又准备拿去献给心爱的姑娘。看到了他的举动和神情,朋友们不禁在想: 是哪个幸福的姑娘获得了这个忠厚小伙子的欢心,是哪个漂亮的姑娘赢得了这个英俊青年的爱情?她一定是个纯洁无瑕,坚贞如玉的好姑娘! 以上两章,在时空的变换上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是: 表面上有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好象是说的两件事,实际上却只是一件事,獐和鹿是同一猎物。诗人为了强调年轻猎人的感情,所以反复歌唱,并且顺口变换词语,以调节韵律。另一种解释是: 确是有时、空的跨度,这个小伙子先送去了獐子,后来又送去了鹿子,还搭上一捆柴禾。他三番五次,三天两天朝姑娘那儿跑,执着地热烈地去追求她,希望赢得她的爱恋。这两种解释都合情理。语言上的模糊,带来了意境上的朦胧。这种朦胧,更能激发起读者的想象,更能使读者凭借想象入乎其内,出乎其中,充分体会到再创造的乐趣。短短的八句,读起来犹如观看戏剧小品,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行动,甚至还有悬念,的确意味深长。
 如果说前两章还只是通过两个具体场景和情节的描写,以表现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强烈渴望和执着追求,那么,最后一章,则是通过对话来间接表现他们欢会时的复杂感受——又渴望、又害怕、又紧张、又欢喜。前两章“吉士”是主,实写,少女是宾,虚写; 后一章少女是主,实写,“吉士”是宾,虚写。而在唯士与女之外,最活跃、最积极的还要数诗人。在诗人的想象里,这个年轻小伙子在接近他心爱的姑娘时,一定会静悄悄地,连大气都不敢出一口。在最初那一刹那间,他们一定是羞涩的、畏缩的,他们不仅怕接触到对方,而且还怕惊动了周围的一切,甚至怕惊动了身旁的爱犬。他们只想默默地沉浸在爱河里,静静地享受爱情的幸福。当然,这一章也可以说是诗人的想入非非。巧妙的是,这种想入非非,不是诗人直接出面叙述,而是假借 “怀春” 少女之口,用悄悄话的语气说出来。这种亲切的低声叮咛,更把这对热恋中的青年男女欢会时那种紧张、兴奋、赤诚、热烈的情感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全诗热烈的情绪达到了高潮。在梦幻般的小夜曲中,加进一两声调侃、戏谑的音调,更能表现出青年人的活泼天性,也更增添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国风好色而不淫”。在诗三百篇中,不乏描写爱情的佳作,有的描写怨情,有的叙述欢好,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使读者受到爱的洗礼,美的陶冶。这首诗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是,这首诗自毛诗《序》 目为“恶无礼也”以来,被误解、被歪曲近两千年。以 “死麕、死鹿为婚礼” 者有之,斥为 “淫诗”者有之,捧为 “刺淫”者亦有之,甚至有以 “託言怀春之女,以讽士之炫才求用,而又欲人勿迫于己” (方玉润《诗经原始》引章潢语) 者。直到 “五四运动”后,这首诗才得以恢复其本来面目。余冠英 《诗经选》提示说: “这首诗写丛林里一个猎人,获得了獐和鹿,也获得了爱情。”高亨 《诗经今注》提示说: “这首诗写一个打猎的男子引诱一个漂亮的姑娘,她也爱上了他,引他到家中相会。” 这些解释都很贴切。现在的青年怎么能想象得到,这首优美的爱情小诗竟然经历了近二十个世纪的曲解才得到了人们的正确理解。由此,可以想见封建礼教曾经给我们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以多么巨大的压抑和长期的禁锢。封建礼教曾经使多少说诗者受到了愚弄,而他们反过来又愚弄了多少人。这可算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悲哀,亚细亚文化所结出的一枚苦果吧?在这首优美的情诗中,我们看不到某些现代人想象中的洪荒状况,更看不到原始的野性和放荡的情欲。我们看到的只是少男少女间至真至美的爱情。“食色性也”,爱情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情感,它远远越出于动物的本能要求。真正的爱情总是以真、善、美为内容、为目的。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云: “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可谓淫鄙之尤。然无视为淫词、鄙词者,以其真也。”真,是艺术的生命。求真,还得与求善、求美并行,以至善至美为归宿,艺术方能获得永恒的生命。正因为这首诗表现了人类纯朴的自由天性,和至善至美的真情,表示了对人类美好生活的祝愿和对高尚情爱的讴歌,因而它才能经受两千年的磨难而长存其艺术生命。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