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诗经·月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诗经·月出
【注】 这是一首月下怀人的情诗。“天下三分明月夜” (徐凝) ,自然界佳景无数,令人神往的要算明月之夜了。而月下怀人,则是最富于诗意的情事。《月出》便是一首最早写月下怀人的诗篇。诗每章首句写月夜之皎洁明亮,二、三句描写意中人在月光照耀下艳丽多采,风姿动人。那激扬的声调,仿佛爱情之火在诗人胸中燃烧,那拳拳爱慕而赞美之心,又仿佛荡漾着男子眷恋丽人的似水柔情。如此良宵,伊人渺渺,第四句咏叹相思之劳。每章诗前部分力状“佼人”之美,后部分突出 (我) “劳心”之苦。而“月出”值得玩味之处,在于它将前后两种看似无法调和的情景成功地调和起来形成诗的和谐而统一的完整境界。 《诗经》中有许多怀人之作,但所怀的人物形象及其活动场景各异。那“寤寐求之”的“窈窕淑女 (《关雎》) ,相逢在河边左采右采采荇菜。那一见为之倾心的“所谓伊人” (《蒹葭》) ,原来谋面于芦苇青青的深秋早晨,白水环绕的河那边。而本诗的心上人,却在明月流辉之夜,随着男子对月兴怀,她仙姿摇曳,若隐若现。诗人巧用特定环境中的夜色和“皎”、“皓”、“照”的月光,织成空明剔透的朦胧意境,给诗、给爱情、给整个大地似乎都罩上一层乳白的纱,又象笼着轻纱的梦,于是月更明了,人更美了,相思之苦苦中有甜了。朦胧美美化了诗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又给读者于美的享受中以凝思、遐想,收到司空图所说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妙。这就是这首诗久传不衰、神韵独具的艺术魅力,诸如《关雎》、《蒹葭》一类的情诗皆无。诗大约是用陈国方言写成,所用的词语在《诗经》中多不经见。全诗只见名词“月”、“人”、“心”和动词“出”,除“兮”外余皆形容词,而这些形容词如首章的“皎”、“佼”、“僚”、“窈”、“纠”、“劳”、“悄”,次章的“皓”、“佼”、“懰”、“懮”、“受”、“劳”、“慅”,三章的“照”、“佼”、“燎”、“夭”、“绍”、“劳”、“惨” (懆)等二十余字,都有声韵的关系,使读者不期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深刻的怅惘。诗用民歌复沓形式咏叹,通篇句句押韵,且多叠韵双声,(如“窈纠”,“懮受”,“夭绍”) 读来悦耳动人。历代见月怀人,望月思乡,大抵起源于陈风吧,宜乎后人推为三百篇中情诗的杰作。 《诗经》·《月出》月出皎兮,多么皎洁的月光, 佼人僚兮,照见你娇美的脸庞, 舒窈纠兮。你娴雅苗条的倩影, 劳心悄兮!牵动我深情的愁肠! 月出皓兮,多么素净的月光, 佼人僚兮,照见你妩媚的脸庞, 舒懮受兮。你娴雅婀娜的倩影, 劳心慅兮!牵动我纷乱的愁肠! 月出照兮,多么明朗的月光, 佼人燎兮,照见你亮丽的脸庞, 舒夭绍兮。你娴雅轻盈的倩影, 劳心惨兮!牵动我焦盼的愁肠!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如果我们把这里所说的“人”理解为审美的人,把这里所说的“月”理解为人的审美对象的月,那么是谁第一个用含情脉脉的审美的眼光观照月亮?是谁第一个在这冰冷的自然之物中发现了温情的诗意?是谁最先把它从“远在天边”拉到“近在眼前”,贴近人们的心灵?就作为审美意识的载体和结晶的文学作品来说,应是这首《月出》的作者。 每首诗都有自己的意境,自己的情调。中国古代咏月的诗篇真是积案盈箱,汗牛充栋,比如《古诗十九首》的“明月何皎皎”、“明月皎夜光”,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及李白的《古朗月行》、杜甫的《闺中望月》,等等等等,不管它们如何变换着视角,变换着形式,变换着语言,但似乎都只是一种意境,一种情调,即迷离的意境,怅惘的情调。这种意境与情调,最早也可以追溯到《月出》。 是的,《月出》的意境是迷离的。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说它“从男意虚想,活现出一月下美人”。诗人思念他的情人,是从看到冉冉升起的皎月开始的。也许因为月儿总是孤独地悬在无垠的夜空,也许因为它普照一切,笼盖一切,所谓“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月下怀人的作品总给人以旷远的感觉。作者的心上人,此刻也许就近在咫尺,但在这朦胧的月光下,又似乎离得很远很远,真是“美人如花隔云端”(李白《长相思》)。诗人“虚想”着她此刻姣好的容颜,她月下踯躅的婀娜倩影,时而分明,时而迷茫,如梦,似幻…… 《月出》的情调是惆怅的。全诗三章中,如果说各章前三句都是从对方设想,末后一句的“劳心悄兮”、“劳心慅兮”、“劳心惨兮”,则是直抒其情。这忧思,这愁肠,这纷乱如麻的方寸,都是在前三句的基础上产生,都由“佼人”月下的倩影诱发,充满可思而不可见的怅恨。其实这怅恨也已蕴含在前三句中: 在这静谧的永夜,“佼人”为何月下独自地长久地徘徊,一任夜风拂面,一任夕露沾衣?难道不是也在苦苦地思念着自己?这真是“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春江花月夜》)! 与迷茫的意境和惆怅的情调相适应,《月出》的语言是柔婉缠绵的。通篇各句皆以感叹词“兮”收尾,这在《诗经》中并不多见。“兮”的声调柔婉、平和,连续运用,正与无边的月色、无尽的愁思相协调,使人觉得一唱三叹,余味无穷。另外,形容月色的“皎”、“皓”、“照”,形容容貌的“僚”、“僚”、“燎”,形容体态的“窈纠”、“懮受”、“夭绍”,形容心情的“悄”、“慅”、“惨”,在古音韵中或属宵部韵或属幽部韵,而宵、幽韵可通,则此诗可谓一韵到底,犹如通篇的月色一样和谐。其中“窈纠”、“懮受”、“夭绍”俱为叠韵词,尤显缠绵婉约。其实,这些词意的细微差异现在已很难说清。后人连篇累牍的解释,坦率地说,未尝没有望文生义、强作解人之嫌,当然这也是不得已的事。如今我们应当而且只能根据全诗的意境和情调去心领神会。不过这也恰巧可以发挥我们的想象,填补时间的变迁所造成的意义空白。 望月怀人的迷离意境和伤感情调一经《月出》开端,后世的同类之作便源源不断,焦竑《焦氏笔乘》说:“《月出》见月怀人,能道意中事。太白《送祝八》‘若见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子美《梦太白》‘落月满屋梁,犹疑见颜色’,常建《宿王昌龄隐处》‘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王昌龄《送冯六元二》‘山月出华阴,开此河渚雾,清光比故人,豁然展心悟’,此类甚多,大抵出自《陈风》也。”姚舜牧《重订诗经疑问》也说:“宋玉《神女赋》云:‘其始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正用此诗也。”他们举出的例子,只是其中一部分罢了。而这些滥觞于《月出》的望月怀人诗赋作品,总能使我们受到感动与共鸣,这也正如月亮本身,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 诗经·月出陈风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对月怀人,月下约人或月夜幽思,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主题。而《月出》一诗,可说是这类诗篇中最早的作品了。这诗的内容则是描写一个青年男子,在月色皎洁的夜晚,遇见了一位姿色出众、体态窈窕的美女,因而一见钟情,乃至神思恍惚,心烦意乱起来。不消说,他是深情地爱恋上那位月下美人,甚至是害了单相思病。这画面,这情思,都是生动真挚,感人至深的。 《月出》当是男词。诗的构思,概而言之,是每章首句写景,二三句写人,未句表情。全诗三章,章各四句,乃是重章叠咏。三章首句之“皎”、“皓”、“照”,都是形容月色皎洁明亮,这不仅是良辰美景,表明了时间环境,更重要的是渲染烘托出了一种幽美怡人的意境,使月光下的世界有一种朦胧的美感,易惹人冥思遐想。二、三两句,由景及人,转而描绘月下的美女。前一句侧重容貌。“佼人”即美人,“僚”、“燎”,音义相近,都是形容美人长得俊俏漂亮。后一句侧重体态。“舒”、徐缓,形容美女举止从容娴雅的样子。“窈纠”、“忧受”、“夭绍”,也都音义相近,用以形容美女身材窈窕,姿态动人。伊人飘渺,神采似仙,怎能不令人为之倾倒,心烦意乱呢?因而末句“劳心”即指男主人公暗自动情的心理活动。“悄”、“慅”、“惨”,也都音近义同,用以形容男主人公的心态。全句表露出了这位多情的青年,心神不安,搔首踟蹰,可望而不可及,可想而不可求,还有点淡淡忧伤的苦恋情景。可见,这诗写景抒情,做到了情景交融;刻画人物,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境地。 《月出》是一首风格独特、双声叠韵的抒情诗篇,也可看作是一曲月下独唱的小夜曲或咏叹调。全诗三章如一,一唱三叹,将男主人公满腹的爱恋之情,如泼如洒地倾诉出来,并从而塑造出了绰约多姿、标致可爱的月下美女,以及那位真诚坦露恋情,憧憬幸福未来的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他们的结局如何?诗中并没有交代,但读者在感动之余,自然会生出“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祝愿的。 这诗也采用了重章复唱的表达方式,但它决不是原地踏步,而是适应感情起伏的节奏,运用音调旋律的力量,使之层层递进,把诗意推向高潮。这样,便产生了回环往复,连绵不断,牵人情怀的艺术张力,从而使诗篇具有了震颤读者心灵,引人产生共鸣的艺术美感。其造句、用字、语言音韵,也很讲究,富于特色。全诗句句以“兮”字收尾,有意无意中凭添了感情色彩,并且一韵到底,有一气呵成之势。每章四句,每句四字。但第三句和前后比,句法不排。前后三句都是上二字双,下一字单;第三句则是上一字单,下二字双;可见其句法在工整中富于变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诗运用了许多双声叠韵的字词,用以绘景、写人、抒情,显示出了它的奇妙之处,读起来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所谓双声叠韵,即选用一些声母或韵母相同的字词,如三章首句的“皎”、“皓”、“照”;二句的“僚”、“”、“燎”;三句的“窈纠”、“忧受”、“夭绍”;四句的“悄”、“慅”、“惨”等。这些音近义同的字词安排,是富于规律性、音乐美的,可见出歌手的艺术匠心。其中有的字词,并不经见,所以曾引起过解释上的歧异纷争,这有可能是古代陈国的方言,从诗的整体看,它并没有影响后人对诗的内容的正确理解。提炼方言口语入诗,不也正是民间口头歌谣的一个艺术特点吗!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