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诗经·小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诗经·小旻旻天疾威!① 可怜的天呀暴虐! 敷于下土。 遍及于下面国土。 谋猶回遹,② 政策邪僻, 何日斯沮?③ 何日就停止没有? 谋臧不从④ 政策好的不行, 不臧覆用。 不好的反而要用。 我视谋猶, 我看政策, 亦孔之邛。⑤ 也有好大的毛病。 潝潝訿訿,⑥ 唯唯否否可没是非, 亦孔之哀! 也是好大的悲哀! 谋之其臧, 政策定的可好, 则具是违。 就都这样违背。 谋之不臧, 政策定的不好, 则具是依。 就都这样依随。 我视谋猶, 我看政策, 伊于胡底?⑦ 这将何所依归? 我龟既厌,⑧ 我们占卜的龟灵已经厌倦, 不我告猶。 不再告诉我们政策的吉凶。 谋夫孔多, 划策的人好多, 是用不集。 所以没有成功。 发言盈庭, 发言的人满庭, 谁敢执其咎? 谁敢负他的责任? 如匪行迈谋,⑨ 象那赶路的谋于路人, 是用不得于道。 所以得不到一定路程。 哀哉为猶! 可哀哟,所行的政策! 匪先民是程,⑩ 不是要效法古代的人, 匪大猶是经。(11) 不是有大计划要进行。 维迩言是听, 只是浅近的话就听, 维迩言是争。 只是浅近的话就争。 如彼筑室于道谋, 象那造屋的谋于路人, 是用不溃于成!(12) 所以不至于有成功! 国虽靡止,(13) 国虽不大, 或圣或否。 有的圣智,有的则否。 民虽靡膴, 人虽不多, 或哲或谋,(15) 有的明哲,有的善谋, 或肃或艾。(16) 有的严肃,有的干才。 如彼泉流, 象那流动的泉水清澈可爱, 无沦胥以败!(17) 莫使它相率而至污浊腐败! 不敢暴虎,(18) 不敢徒手打虎, 不敢冯河。(19) 不敢徒步渡河。 人知其一, 人都知道这一类事情危险, 莫知其他。(20) 没人知道其他的危险还多。 战战兢兢, 戒慎恐惧呀战战兢兢, 如临深渊, 好象怕坠,面临了深水, 如履薄冰! 好象怕陷,跨上了薄冰! (陈子展译) 【注】 此诗《小序》说是“大夫刺幽王”,宋代朱熹《诗集传》谓“大夫以王惑于邪谋,不能断以从善,而作此诗”,所论极是。从作品看,作者对于当时朝政非常了解,当是亲身参与了其事,是统治阶级中的一员。关于诗题何以加一“小”字,《郑笺》以为本篇所刺之事较之与它同列的《十月之交》、《雨无正》为小,故曰《小旻》; 《诗集传》引苏氏说认为是为了有别于《大雅》的《召旻》; 清姚际恒则认为“‘旻天’涉泛,故去‘天’字,加 ‘小’字。” (见《诗经通论》) 说法不同,可以存疑。 周幽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昏君。由于他的倒行逆施,终于导致犬戎等入侵,他本人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此诗就是讽刺他的政治腐败。 本篇通篇讲到“谋”或“谋猶”的共九处。所谓“谋”或“谋猶”,即今所谓政策,这是全篇议论的中心问题。开头两章揭露政策的错误。人们极端悲痛时,常常会呼天悲号。此诗开头“旻天疾威,敷于下土”两句,虽然其中包含着上天主宰一切的宿命论因素,但主要的却是在抒发对当时政治腐败的悲愤和对幽王的无比愤懑,给全诗笼罩上一层悲凉的气氛,读之令人心情为之一震。三四两句是通篇的主旨。“谋猶回遹”是说执行的政策全是荒唐的,错误的;说“何日斯沮”,表明这种情况并非刚刚发生,而是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时期,已经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且当时还看不到半点即将结束的迹象,还要继续发展,不知还要带来多大的祸害,见出它的无比严重性,也见出作者是何等忧心。以上是总说,下面直接转到幽王身上。“谋臧不从,不藏覆用”,并不是当时没人提出好的办法、政策,但幽王偏偏不予采用,反而去任用奸邪之人,奉行邪僻之谋。对于国君来说,任用贤能,听取正确意见,是最重要的,象幽王这样的倒行逆施,简直是不可救药。最后总结两句,政策糟糕透顶,国家的前途真是不堪设想。第二章转从群臣说。“潝潝訿訿”是对朝中小人丑恶嘴脸的形象写照:他们对邪僻之谋,便一起同声附合,对正确的主张,则群起诋毁。姚际恒说这四句写出“小人群然和之如此” (《诗经通论》),所论极确。群小人多势众,受到重用,正人势孤力单,遭到排挤,腐败的朝政,就没有改变之日,因而使作者发出“伊于胡底”的慨叹。 三四两章探究政策错误的原因。这两章的开头,写得也很沉痛。古代用火灼龟甲,据裂纹形状预卜吉凶。裂纹的暗示,就是神的意旨。“我龟既厌,不告我猶”,是说周王朝已经遭到神的厌弃,也是近于绝望的激愤之言。作者把朝政的失误,归结为两个方面的原因。这两章同一二两章一样,也是分别从臣、王两方面说。第三章从群臣方面说,指出出谋画策的人太多,每议一事,众说纷纭,难有结果,“发言盈庭”,谁也不负责任;“虽有一二正直臣,而忠不胜奸,朴不胜巧,亦难力与之争”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小人因此得售其奸。明代钟惺云: “ ‘执其咎’ 三字难言,非胆识兼到不能。”(《评点诗经》) 孙矿云: “此章特露精神,说得最中人情,最醒快。” (《批评诗经》)若非个中人,确实说不到这样深刻。第四章幽王说,指责他不效法古人,不奉行远大的谋略,而唯便僻习近之言是听,唯便僻习近之言是争。“唯迩言是争”的“争”是争着施行之义,与普通的争论之义不同。作者用了两个生动的比喻来形容这两种情况:就好象行路之人不向当地了解情况的人打听而向路上的行人询问道路,肯定找不到正确的路线;象在大路旁边修建房屋向行路之人征求意见,这个这样说,那个那样说,房屋肯定修不起来。喻意深刻,很有说服力。后来的 “道谋”一词,就是由此而来。 作者作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王朝的前途直接关系到他的命运。面对着这种政治腐败的局势,他悲愤填膺。五六两章即写他的忧惧和悲愤。诗中说,即使小国寡民,也有才智之士,言外意思是,何况周室地广人众,才智之士更多。他希望他们象清澈的泉水,长流长清,为复兴王朝有所作为,不要被腐败政治的浊流淹没腐败。眼看着朝廷的昏暗,使他极大不安。末章暴虎、冯河、临渊、履冰,反复设喻,用没有武器徒手打虎,没有舟楫徒步渡河,比喻治国没有正确政策的危害,告诫人们不要只知暴虎、冯河这类易知的危险,看不到政治腐败这个更加可怕的祸胎。诗中用临渊、履冰的生动比喻,形容他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表明他已预感到西周王朝的覆亡即将来临。这些比喻生动形象,喻意精警,后来都成为成语,常被引用。 这是一篇论政之作。通篇全用赋体,中心突出,一气呵成,神完意足。论政本来容易呆板无味; 本篇在议论中夹用一些抒情诗句,同时又用了不少生动的比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枯燥板滞的毛病,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尤其因为作者深知内情,故所发生议论均切中时弊,有不少还富有深刻的政治哲理意义,很能给后人有益的启发。 《诗经》·《小旻》旻天疾威,苍天苍天太暴虐, 敷于下土。灾难降临我国界。 谋犹回遹,朝廷策谋真僻邪, 何日斯沮。不知何时能止歇。 谋臧不从,善谋良策难听从, 不臧覆用。歪门邪道反不绝。 我视谋犹,我看朝廷的谋划, 亦孔之邛。确是弊病太多些。 潝潝訿訿,小人叽喳攻异己, 亦孔之哀。是非不分我悲凄。 谋之其臧,若有什么好谋略, 则具是违。他们全都不肯依。 谋之不臧,若有什么坏计策, 则具是依。他们全都会同意。 我视谋犹,我看朝廷的谋划, 伊于胡底。不知弄到何境地。 我龟既厌,占卜灵龟已厌倦, 不告我犹。谋划再不向我谈。 谋夫孔多,谋臣策士实在多, 是用不集。就是没有好意见。 发言盈庭,议论纷纷满庭中, 谁敢执其咎!指出弊病有谁敢! 如匪行迈谋,就像谋划要远行, 是用不得于道。真到路上没效验。 哀哉为犹,如此谋划我悲痛, 匪先民是程,古圣先贤不效法, 匪大犹是经。常规大道不遵从。 维迩言是听,近僻之言王爱听, 维迩言是争。肤浅之见纷聚讼。 如彼筑室于道谋,就像宫室建路上, 是用不溃于成。当然不会获成功。 国虽靡止,国家虽然没法度, 或圣或否。人有聪明有糊涂。 民虽靡膴,人民虽然不富足, 或哲或谋,还有明哲有善谋, 或肃或艾。有能治国有严肃。 如彼泉流,就像长流那泉水, 无沦胥以败!不让衰败与陈腐! 不敢暴虎,不敢空手打虎去, 不敢冯河。不敢徒步过河行。 人知其一,人们只知这危险, 莫知其他。不知其他灾祸临。 战战兢兢,面对政局我战兢, 如临深渊,就像面临深深渊, 如履薄冰。就像脚踏薄薄冰。 《毛诗序》说:“《小旻》,大夫刺幽王也。”郑笺又订正说:“当为刺厉王。”朱熹《诗集传》不明言讽刺何王,只说“大夫以王惑于邪谋,不能断以从善而作此诗”。综观全诗,作者应该是西周王朝末期的一位官吏,至于是讽刺幽王还是厉王,诗无明证,只好用“最高统治者”统而言之。不论是幽王还是厉王,他们都骄奢腐朽,昏愦无道,善恶不辨,是非不分,听信邪僻之言,重用奸佞之臣,不知覆灭之祸,已积薪待燃。作者以讽刺、揭露最高统治者重用邪僻而致使“谋犹回遹”为中心,通过揭露、感叹、批判和比喻等表达方式,一气呵成,词完意足,鲜明地表达了他愤恨朝政黑暗腐败而又忧国忧时的思想感情。 全诗六章,前三章章八句,后三章章七句。 第一章突兀起句,以怨天的口气发端,指出当前王朝政治的灾难是“谋犹回遹”,昏庸的国王是非不辨、善恶不分,结果“谋臧不从,不臧覆用”,表现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愤慨和忧虑。第二章进一步指出,所以造成这种政治上的混乱局面,是由于一些掌权者叽叽喳喳、党同伐异。他们“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因而诗人再次发出感叹: 这样下去,不知国家要弄到什么地步!从而加深了第一章内容的表述。第三章,作者用“我龟既厌”这一典型的事例再次表示对王朝政治、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并指出,朝廷上虽然“谋夫孔多”、“发言盈庭”,但都是矢不中的、不着边际的空谈。接着第四章又进一步说明,当前王朝的政令策谋,上不遵古圣先贤、下不合固有规范,而国王还偏听偏信、不加考究,就使王朝的策谋更加脱离实际了。第五章作者又以谏劝的口气说,国家各种人才都有,国王要择善而从,不要使他们流散、消亡。这实是对周王发出了警告。最后一章,作者再次表达了自己忧虑国事的深沉心情,其中“战战兢兢”三句,生动形象、寓意鲜明,写出了自己焦虑万状的心态,广为后世所引用,早已成为著名的成语。 由上述内容,我们认为,与其说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不如说它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更确切些。当然,政治讽刺也是一种政治抒情。作者以“谋犹回遹”为本诗中心议题,以对国事的忧虑为主线,以感叹的语气贯穿始终,从中把叙述、揭露、讽刺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来表述,从而形成了本诗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和感情深厚的显著特色。从谋划的正邪、决策的当否,能看到政治的弊端以至国家的命运,表现了作者具有比较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并忧心忡忡,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地为国事操心,表现了作者具有比较深厚的爱国感情,这些也就是本诗思想价值之所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