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诗经·定之方中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诗经·定之方中

 


 定之方中,① 定星高照正当空,
 作于楚宫。② 卫人楚丘营新宫。
 揆之以日, 测量日影定方位,
 作于楚室。 建造住宅动土功。
 树之榛栗, 房前屋后栽榛栗,
 椅桐梓漆, 椅桐梓漆多多种,
 爰伐琴瑟。 后人伐做琴瑟用。
 
 升彼虚矣,③ 为择基地登曹虚,
 以望楚矣。 楚丘风貌收眼底。
 望楚与堂, 远眺楚丘与堂邑,
 景山与京。 放眼景山和京地。
 降观于桑。④ 下山临桑细考察,
 卜云其吉, 卜问龟象成祥吉,
 终然允臧。 到底此处是宝地。
 
 灵雨既零, 好雨及时轻飘洒,
 命彼倌人。⑤ 宣命有司备车驾。
 星言夙驾, 雨过天晴早早行,
 说于桑田。⑥ 巡视止舍桑田下。
 匪直也人,⑦ 那人特出非寻常,
 秉心塞渊。⑧ 居心诚实胸泓大,
 牝三千。 ⑨ 安邦富民三千马。


 
 【注】 ①定: 星名。方中: 正中。②于: 为也。③虚: 地名,指曹虚。一说山丘。④楚: 楚丘,与下文的堂、景山、京、桑对举,皆为地名。⑤倌人: 主驾者。⑥说(shui): 舍止。⑦匪: 彼。直: 特。 也: 语词。 ⑧秉心: 居心。 ⑨ (lai) : 马七尺以上曰。牝: 母马。
 
 这是一首描述卫人营建宫室,力图中兴的诗。
 公元前660年,北方狄人乘卫懿公“好鹤”斥贤、人心离散之机,出兵侵卫, 大败卫师于滎泽,杀卫懿公。 卫之遗民近千人, 在宋桓公的帮助下渡过黄河,暂且在曹邑 (今河南滑县南)栖身,先后立戴公、文公为君。第二年,东方霸主齐桓公扶助文公,迁都楚丘,营建宫室,终于使卫国亡而复存。《定之方中》所歌咏的正是这件大事。
 这首诗共分三章。首章开门见山,描述了卫人营建宫室的热烈景象:“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定星在每年夏历十月中旬至十一月初的黄昏,出现在天之正中,人们往往用它来确定房屋的建筑方位。卫人虽遭灭国之祸,处在风雨飘摇的困难境地,但对修建宫室却毫不苟且,有条不紊地根据定星和日影来测定宫室的方位。这表明,他们是以庄重的态度,把修建宫室当作安邦定国的长久大计来对待的。四句诗,吐语从容,充满信心,显示的是一种“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周易·系辞》) 的坚毅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了卫人火一样的热情,投入了重建家园的事业。他们修建好宫室,又不辞劳苦,从远处移来各种树木,栽种在宫室四周: “树之榛栗,椅桐梓漆”。榛、栗的果实,可以用作祭祀; 椅、桐、梓、漆四种树,又是制作琴瑟的重要材料。诗中特意指明这些树名,正寄托了卫人对于复兴祖国的美好展望和祝颂——他们深信,苦难的卫国将与栽下的榛、栗一样,从此欣欣向荣、常盛不衰; 他们甚至已想象到,多少年后,这些椅桐梓漆将长大成材,被后人制成琴瑟之器,奏起那悦耳动听的歌乐了。这就是结句“爰伐琴瑟”所包含的意韵。它告诉读者,卫人在营建宫室之际,正憧憬着一个怎样美好的未来!
 如果说第一章以热烈的画面,展示了卫人的集体创造精神和坚强意志的话,那么二、三两章则把镜头对准了这项重要工程的领导者——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卫文公。二、三两章一巨一细,一宏一微,一粗线条勾勒,一细致着色,表现了文公那勤于国事的贤君形象。
 第二章以倒叙手法,描述了文公营建宫室之前慎重选择基地的情景。“升彼虚矣”五句,写其登高远望,纵观楚丘全景,对楚丘、堂邑、景山、京、桑等地仔细考察,希望找到一个理想的地方。“云卜其吉,终然允臧”二句,表明他对选定楚丘之地感到满意。此章从大处着笔,意境开阔。我们仿佛看到,在群山起伏,连绵不绝的背景下,一人升高降下,卓然独立,总览万物,指点江山。成功地烘托出了一个胸怀大志,英明果断的君主形象。同时也倾注了诗人对文公的敬仰与信赖。
 选择了有利地形,建成了宫室住宅,仅仅是振兴卫国的一个美好的序曲,主旋律还在后面。第三章即以舒缓的节奏,深情地歌咏了文公的勤劳治国和卫国的复兴之象。“灵雨既零” 以下四句,称颂文公身为一国之主,处万人之上,却沐雨栉风,被星带月地早出晚归,亲临田间。在那种社会里,这样亲事躬问的君主,实在不可多得。正因如此,诗人才情注笔端,以无限敬意赞美道: “我们的文公啊,杰出不凡,居心诚实深似渊”!这种赞誉用在对卫国有再造之功的文公身上,并无谄谀之嫌。此章一反前两章大开大合、恢宏吞吐的气象,似细雨,如春风,象清澈潺湲的河水,从容典雅,悠悠情深,抒写和赞美了一代贤君治国的风范。
 诗的结句“牝三千”,看起来似乎与前文不相契合, 实则意味深远。《左传》载,“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方任能。元年革车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 (闵公三年)正可以作为此句的注脚。正因为文公持身俭朴,重贤才、教人民,发展经济,体察下情,重建的卫国才有如此日新月异的变化。从“马”的繁殖,我们可以想见人民的兴旺和国力的渐趋昌盛。联系全诗,卫文公选择地势的缜密庄重、建营宫室的一丝不苟,治理经济的亲躬事问,全在“牝三千”四字中包容了。卫人重建家园的艰苦努力,终于与如此美好的现实图景,交相辉映,而照亮了全诗。

《诗经》·《定之方中》全文、赏析和解读 - 诗经三百篇 - 可可诗词网

《诗经》·《定之方中》

定之方中,定星十月照空中,

作于楚宫。楚丘动土筑新宫。

揆之以日,度量日影测方向,

作于楚室。楚丘造房正开工。

树之榛栗,栽种榛树和栗树,

椅桐梓漆,还有梓漆与椅桐,

爰伐琴瑟。成材伐作琴瑟用。

升彼虚矣,登临漕邑废墟上,

以望楚矣。把那楚丘来眺望。

望楚与堂,望了楚丘望堂邑,

景山与京,测量山陵与高冈,

降观于桑。走下田地看农桑。

卜云其吉,求神占卜显吉兆,

终然允臧。结果必然很安康。

灵雨既零,好雨夜间下已停,

命彼倌人。吩咐驾车小倌人。

星言夙驾,天晴早早把车赶,

说于桑田。歇在桑田劝农耕。

匪直也人,他是正直有为人,

秉心塞渊。内心充实又深沉。

牝三千。良马三千多如云。

这篇风诗意在歌功颂德,称颂的对象则是卫文公。卫国懿公当道时,荒淫腐败,懿公好鹤,给鹤食俸乘车,民心离散。公元前660年,狄人攻卫,卫人无斗志,懿公死,卫亡。卫遗民不足千人渡过黄河,齐、宋援卫,立戴公,庐居于漕邑(今河南滑县旧城东)暂栖。不久戴公死,弟文公燬立。齐桓公发兵戍守亡而复存的卫国。漕邑不宜建都,前658年,齐桓公率诸侯助卫迁于楚丘。卫文公受命于危亡之际,兢兢业业励精图治,卫国日渐强盛。前642年,邢与狄合兵攻卫,卫文公率兵击退敌军,次年又讨伐邢国,其国力与懿公时不可同日而语。卫文公不乏文治武功,称得上是卫国的中兴之君,《定之方中》对他进行颂扬可谓相人得宜。

全诗三章,章七句。诗当作于卫文公的晚年或死后,是追叙当时情事,具有史诗性质。它与《大雅·公刘》写周人先祖公刘带领周民由邰迁豳时相地形、建京邑、治田地等颇相类,可以参读。

首章写在楚丘营建宫室。古代科学技术还比较原始,建造宅邸需要定向,只能依靠日星。定星每年夏历十月十五至十一月初,黄昏时分出现在正南天空,与北极星相对应,就可准确测定南北方位。至于东西,揆度日影也可确知。又十月后期方届农闲,严寒尚未至,古人于此时修宫筑室,自是相当科学。至于栽种树木,古代在宫殿庙宇建筑旁需植名木,如“九棘”“三槐”之类,也有一定规定。楚丘宫庙等处种植了“榛栗”,这两种树的果实可供祭祀;种植了“椅桐梓漆”,这四种树成材后都是制作琴瑟的好材料。古人大兴土木兼顾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这对今天也是一种启发。“爰伐琴瑟”,很有意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立国之初就考虑到将来能歌舞升平,琴瑟悠飏,可见深谋远虑与充满自信,非苟且偷安者比,由此让人品尝出诗中隐寓的褒美之意。首章写的是群体劳动,那样的科学规划,那样的紧张有序,那样的自豪自信,在颇为整饬而略带进行曲色彩的诗行中,我们仿佛触摸到了卫人重建家园时那种明朗而又热烈的欢快脉搏。可是,人们不可能自发盲目劳作,也不可能群龙无首,这一大规模工程究竟由谁擘画和领导的呢?由此造成小小悬念,自然折入二章的倒叙缘由,章法安排上具有跌宕之势。

二章追叙卫文公卜筑楚丘的全过程。全过程包括两个层次: 尽人事,敬天命。前五句为尽人事,先是“望”,后是“观”。望是登高远望,登上漕邑故墟,眺望楚丘。“望楚”的重复,说明端详得极其细致,慎重而又慎重。此外,还考察了附近的堂邑和高高下下的大小山丘。这显示文公有丰富的堪舆风水知识。“观”是降观,下到田地察看蚕桑水土,是否宜耕宜渔。这都是有关国计民生的根本大计,作为贤君自然不会疏忽。这五句从“登”到“降”,从“望”到“观”,全景扫描,场面宏远,在广阔雄伟的背景上刻画了既高瞻远瞩又脚踏实地的文公形象。最后两句写占卜,经“天意”认可,人事才算定局,它有助于今天读者认识古代历史。

与二章大刀阔斧手笔迥不相侔,三章却于细微处见精神。三章写文公躬劝农桑。“好雨知时节”,有一天夜里春雨绵绵滋润大地,黎明时分天转晴朗,文公侵晨起身,披星戴月,吩咐车夫套车赶往桑田……这幅具体的细节描写图,要传达的信息也不言而喻: 文公重视农业生产,亲自前往劝耕督种。由小见大,文公平时夙兴夜寐劳瘁国事的情景,都不难想见。

三章的最末三句是全篇的结穴,揭出题旨: 他可不是平庸的一般的人,他的用心是多么的实在多么的深远啊!全诗叙事,都用赋的手法,从赋中让人品味出赞颂的韵味。“匪直也人,秉心塞渊。”二句虽然也是赋,却有更多的抒情色彩。由于文公“秉心塞渊”,崇尚实际,不繁文缛节做表面文章,才使卫国由弱变强。一、二、三章的所有叙写,无不环绕“秉心塞渊”而展开。难怪方玉润《诗经原始》在此句上有眉评:“是全诗主脑。”

诗末句“牝三千”,好像与全诗内容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是构成一种因果关系。上述卜地、筑宫、兴农种种是因,此句是果。兵强马壮,常体现一国的富强,在文公治理下,卫国确实日臻富强。《左传·闵公三年》载:“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方任能。元年革车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可见卫文公后期国力已增强了近十倍。《诗经原始》也高度评价文公治卫,称其“不数年而戎马寖强,蚕桑尤盛,为河北巨邦。其后孔子适卫犹有庶哉之叹,则再造之功不可泯也”。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6: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