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评樊英应征召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评樊英应征召

樊英其人,少受业三辅,习《京氏易》,兼明 《五经》。又善风角、星算、《河》《洛》七纬,推步灾异。曾著《易章句》,以图纬教授。隐于壶山之阳,受业四方而至。安帝初,征为博士。顺帝永建二年初征不至,后因礼遇甚厚而应征,为朝廷解释灾异之事。范晔记载其人,归之于《方术传》,评论有云: “及征樊英、杨厚,朝廷若待神明,至竟无它异。英名虽高,毁最甚。李固、朱穆等以为处士纯盗虚名,无益于世,故其所以然也。”(均见《后汉书 ·方士传·樊英传》)
司马光评述樊英,基本上根据范晔所写 《樊英传》,但只字未提樊英乃方术之士,大概是由于对方术实在没有兴趣;可是一点也不提,后人就不明白汉顺帝为什么一定要征用之。
樊英并非真正的隐士,他沽名钓誉,待价而沽,顺帝征召之,也非为治民,而是为了问灾异。范晔评述得一清二楚。司马光对方术不感兴趣,是思想进步的表现; 但不点明顺帝征召之意,则是记述之失。
司马光的评论,有取于范晔之论,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论要点是:(1)君子处世,“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身处浊世而隐,应该谅解。(2)王者“举逸民”,目的在于“有益于国家,非以徇世俗之耳目”。故对于有道德有智能之士,应当厚礼征召之,“盖取其道不取其人,务其实不务其名也。”(3)对于隐而不仕者,不要勉强之,而要自找不足。即使“诱之以高位,胁之以严刑”,人家也不会应召的;可以召来的,“皆贪位畏刑之人”,还有啥了不起。(4)对于真正的 “清修之吉士”,应当 “褒优安养,俾遂其志”。(5)对于 “饰伪以邀誉,钓奇以惊俗”,“不受小官而规卿相之位,名与实反,心与迹违”的“少正卯之流”人物,即沽名钓誉,待价而沽,名与实不符,想与做不一的小人,召之干什么!此论很有道理,与司马光一贯的用人思想一致;其中有些看法,至今也值得参考。
胡三省提到“樊英名实之说”乃司马光“忠愤感慨”之言(见 《新注资治通鉴序》)。此说可以成立,只是有说得笼统而不具体的缺点。近人张须说:“名实之说,则专为荆公(王安石)发也。”(《通鉴学》)此说只是想当然,实际上站不住。论樊英在《通鉴》卷五十一,大约写定于熙宁二年。司马光虽然在熙宁二、三年间积极反对王安石变法,指责王安石信用“邪说壬人”,但他于熙宁三年春还三次致书王安石,待之以友情,责之以大义,劝其复旧章,并没有视王安石为“少正卯之流”。说名实论专攻王安石,实是不大可信的猜想。根据司马光当时指称吕惠卿为“奸邪”(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七《请自择台谏札子》),“𪬑巧非佳士”、“用心不正”(见《司马光年谱》引《言行录》)的情况来看,名实说有可能是影射吕惠卿的。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3: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