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晤中的提问
访晤比较正规,其结构也比较严格,并且预先有较周详的计划。访晤往往都是预先安排的。不会象平时与人交谈那样,自发地、未经筹划就访晤。访晤经常有特定的目的——或是告知,或是劝说,或是估计与鉴定,或是忠告规劝,或是雇用求职。典型访晤是经过仔细组织的。就像大多数演说可以划分为开场白、主体、结论那样,访晤通常可以分为开头、主体和结尾。访晤虽然可以发生在两个团体之间,但是多数是在两个人之间进行。换句话说,最典型的访晤是一个雇主会见一个求职人员,但有时是几个人会晤一个人,如记者招待会; 而有时是一个人会见几个人,如销售会。参加访晤的,可以是两个以上的人,也可以是两个团体,——一个代表访晤者,另一个代表被访者。访晤不同于其他交际形式,它往往不是由陈述和评论组成,而是建立在提问与回答的基础上。一般地说,来访者提出问题,被访者回答,当然,被访者也可提问。
访晤是一种有特定的目的,事先经过安排和很好组织的正式的交际,访晤包括两方:一方提出问题,另一方回答。
此外,访晤的定义应包括另一特点:一次出色的访晤,就应是一次真正的“访晤”,而不是一次“考查”。就是说,如果访晤者内定并控制访晤的结果,只允许出现有限的几种答案,这样的访晤就未必是成功的。反过来,如果访晤者事先没有很好的准备,让被访晤者海阔天空随意漫谈,也是不成功的。访晤应当是双方平等的交流。支配整个访晤的既不应是访晤者,也不应是被访者。
访晤涉及提问和回答问题。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求同类的回答。有些问题只要简短的回答,一两个词即可。而有些问题则要求给予详尽的回答。同样地有些问题只有一个答案,而有些问题允许回答者给予任何回答。还有,有些问题提出新的话题,或询问一个新的范围,而有些问题只是因为前面的问题没有得到完满的回答,作为前面问题的追加和补充提出的,可以把问题至少归成三类。
(1)开放性或封闭性。开放性问题是包括范围广阔、不要求有固定结构的回答的问题。回答问题的人可以作许许多多同样正确的回答。例如,“你为什么到我们公司找工作?”“你是否觉得校长做得太过分了?”“请您谈谈做会计工作的经历和你对阿兰印象如何?”这些问题都允许各种各样的回答。开放性问题用处很大,访晤者用这类问题提问可以说得少,听得多。还可以表示访问者对被访者信任,同时,还可以使访晤者得到一个关于被访者更完整的印象,这是用封闭性的问题达不到的。假使你是访晤者,你希望在会见中更多地了解对方的思想和感情,假如在调解会见中,你可能希望提出大量开放性的问题。在说服访晤开始阶段,你也可以提开放性问题,以便判断对方的动机。当然,回答开放性问题需要更多的时间,所以,在短时间(访晤)里,较常用封闭性问题。此外,如果提问者提供了大量的反馈提示,被访者会意识到什么是正确的、所要求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开放性问题就失去了作用。最后,如果你的任务是要把所得的回答制成表,或是对回答提供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在这种情况下,最好不用开放性问题。
对封闭性问题被访者可能提供的答案就受到限制。封闭性问题是限制性的,有时问题本身就已隐含着答案。当然,问题的封闭程度有很大差异。有些问题的封闭性不是很强。
高度封闭的问题,就是大家知道的“两级”问题,即只有两种可能的答案。典型的两极问题如:是——不是,同意——不同意,赞成——反对,或其他构成连续统一体两终点的终极性回答。当采用两极问题时,实际认为这种问题只有两种可能的回答,而这两种回答的意义又是截然不同的。在两种极端答案之间,有一些过渡性答案,诸如:“有时”、“可能”、“不知道”、“部分同意”、“偶然地”和“很少地”。但是,两极问题不允许这样的回答。两极问题不能滥用,更不能错用。不过,在访晤时间有限,或为了某项具体分析,两极问题倒是很有用的。
总的来说,如果访晤者希望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会见的结果,或回答需要记录上来,或编成代码,或缺少经验,常用封闭性问题。但在某些情况下,封闭性的问题则远不能令人满意。封闭性问题不能保证使你获得最大限量的信息,因此,在进行说服性谈话中,这种问题迫使答复者必须在较少的可能性中选择“最好”的回答,因此,这个回答不能很准确地反映他们的态度。此外,这种问题往往掩盖了更完整的信息。总而言之,开放性问题依靠的是积极倾听和同感理解的技能,而封闭性问题则依靠提高语言的明确性和针对性。
(2)原初性或从属性。有的问题可以改变话题,或者将谈话引入新的有趣领域,这就是原初性问题,或者将是为正在讨论的题目寻找更多的信息,这些问题叫从属性问题,有些问题一眼便可看出是原初性问题,例如:“我很想换一下话题,了解你在部队的经历。”“你能告诉我过去几个月股票市场的变化吗?”“我们开始谈吧! 首先你能否告诉我你对家庭的感情呢?”别的一些问题则是随之而来的、从属性的问题,例如:“后来你又碰上了什么事?”“事情发生后,你是如何反应的?”“你能继续说下去吗?”不过,断定一个问题是原初性的还是从属性的,有时取决于会见的具体的情境。例如:“告诉我你数学的分数。”如果被访者在其简短的回答中说:“我刚参加了大学入学考试,已经接到了英语、数学,科学和社会研究几门的成绩。”接着,你便提出这个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就是从属性的问题。如果接见者一直在询问被接见者在语言艺术领域中的学术水平,再问起这个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就是原初性的问题。
原初性问题几乎总是事先计划好的,而从属性问题则经常是在会见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全,或回答出乎意料地简单才临时增加的。如果访晤者很敏感,从属性问题是一种很重要的工具。如果你是访晤者,如果你积极地倾听对方的回答,那么你总可以在合适的时候提出几个贴切的从属性问题。如果被访者的回答冗长而散乱,你也许会想从中择取几个要点。如果被访者说话生僻古怪,模棱两可、存心不把问题说清,你可能会采用从属问题追问清楚。最后,如果被访者误解了提问,没有回答或没有完整地回答问题,可以把问题重述一次,把原初性的问题变成从属性的问题。当然,无须用从属性问题,对被访者提供的任何一点信息暗示寻根究底,但应当用这种问题去捕捉与你的目的密切相关的信息。
(3)中性或引导性。问题也可以分中性的和引导性的。中性问题,允许答复者按自己的意愿回答。引导性的问题,本身就隐含着正确的或较可取的答案。中性的问题往往是开放性问题,而引导性问题往往是封闭性问题。
典型的引导性问题带有预先准备好的正确答案,很容易就能觉察出来。如果被访者“不正确地”回答这些问题,访晤者小则感到吃惊,大则会引起戒备,引导性问题所要求的答案是十分明确的,不含有任何疑义。出乎意料的回答,往往会导致双方关系的紧张。
中性问题对于试图获得信息,资料的调查用处很大,尤其是当你打算进行资料分析、数据比较时,用处更大。
如果访晤者不恰当地运用引导性问题,引起被访者对他的观念、思想或态度的曲解;或者导致被访者简单地“鹦鹉学舌”,或迎合访晤者的要求,或者导致被访者产生反感或戒备心理,就会干扰访晤的进程。而当你真诚地试图使某人信服你的观点,或当你想强调某种立场时,采用中性问题是不适当的。
访晤中的提问
1.特点
访晤比较正规,其结构也比较严格,并且预先有较周详的计划。访晤往往都是预先安排的。不会像平时与人交谈那样,自发地、未经筹划就访晤。访晤经常有特定的目的——或是告知,或是劝说,或是估计与鉴定,或是忠告规劝,或是雇用求职。典型访晤是经过仔细组织的。就像大多数演说可以划分为开场白、主体、结论那样,访晤通常可以分为开头、主体和结尾。
访晤是一种有特定的目的,事先经过安排和很好组织的正式的交际,访晤包括两方:一方提出问题,另一方回答。
此外,访晤的定义应包括另一特点: 一次出色的访晤,就应是一次真正的“访晤”,而不是一次“考查”。就是说,如果访晤者内定并控制访晤的结果,只允许出现有限的几种答案,这样的访晤就未必是成功的。反过来,如果访晤者事先没有很好的准备,让被访晤者海阔天空随意漫谈,也是不成功的。访晤应当是双方平等的交流。支配整个访晤的既不应是访晤者,也不应是被访者。
2.问题类型
访晤涉及提问和回答问题。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求同类的回答。有些问题只要简短的回答,一两个词即可。而有些问题则要求给予详尽的回答。同样地有些问题只有一个答案,而有些问题允许回答者给予任何回答。还有,有些问题提出新的话题,或询问一个新的范围,而有些问题只是因为前面的问题没有得到完满的回答,作为前面问题的追加和补充提出的,可以把问题至少归成三类。
(1)开放性或封闭性。开放性问题是包括范围广阔、不要求有固定结构的回答的问题。回答问题的人可以作许许多多同样正确的回答。例如,“你为什么到我们公司找工作?”“你是否觉得校长做得太过分了?” “请您谈谈做会计工作的经历和你对阿兰印象如何?”这些问题都允许各种各样的回答。开放性问题用处很大,访晤者用这类问题提问可以说得少,听得多。还可以表示访问者对被访者信任,同时,还可以使访晤者得到一个关于被访者更完整的印象,这是用封闭性的问题达不到的。假使你是访晤者,你希望在会见中更多地了解对方的思想和感情,假如在调解会见中,你可能希望提出大量开放性的问题。在说服访晤开始阶段,你也可以提开放性问题,以便判断对方的动机。当然,回答开放性问题需要更多的时间,所以,在短时间(访晤)里,较常用封闭性问题。此外,如果提问者提供了大量的反馈提示,被访者会意识到什么是正确的、所要求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开放性问题就失去了作用。最后,如果你的任务是要把所得的回答制成表,或是对回答提供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在这种情况下,最好不用开放性问题。
对封闭性问题被访者可能提供的答案就受到限制。封闭性问题是限制性的,有时问题本身就已隐含着答案。当然,问题的封闭程度有很大差异。有些问题的封闭性不是很强。
高度封闭的问题,就是大家知道的“两极”问题,即只有两种可能的答案。典型的两极问题如: 是——不是,同意——不同意,赞成——反对,或其他构成连续统一体两终点的终极性回答。当采用两极问题时,实际认为这种问题只有两种可能的回答,而这两种回答的意义又是截然不同的。在两种极端答案之间,有一些过渡性答案,诸如: “有时”、“可能”、“不知道”、“部分同意”、“偶然地”和“很少地”。但是,两极问题不允许这样的回答。两极问题不能滥用,更不能错用。不过,在访晤时间有限,或为了某项具体分析,两极问题倒是很有用的。
总的来说,如果访晤者希望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会见的结果,或回答需要记录上来,或编成代码,或缺少经验,常用封闭性问题。但在某些情况下,封闭性的问题则远不能令人满意。封闭性问题不能保证使你获得最大限量的信息,因此,在进行说服性谈话中,这种问题迫使答复者必须在较少的可能性中选择“最好”的回答,因此,这个回答不能很准确地反映他们的态度。此外,这种问题往往掩盖了更完整的信息。总而言之,开放性问题依靠的是积极倾听和同感理解的技能,而封闭性问题则依靠提高语言的明确性和针对性。
(2)原初性或从属性。有的问题可以改变话题,或者将谈话引入新的有趣领域,这就是原初性问题,或者将是为正在讨论的题目寻找更多的信息,这些问题叫从属性问题,有些问题一眼便可看出是原初性问题,例如: 我很想换一下话题,了解你在部队的经历。“你能告诉我过去几个月股票市场的变化吗?” “我们开始谈吧! 首先你能否告诉我你对家庭的感情呢?”别的一些问题则是随之而来的、从属性的问题,例如: “后来你又碰上了什么事?”“事情发生后,你是如何反应的?” “你能继续说下去吗?”不过,断定一个问题是原初性的还是从属性的,有时取决于会见的具体的情境。例如: “告诉我你数学的分数。”如果被访者在其简短的回答中说: “我刚参加了大学入学考试,已经接到了英语、数学、科学和社会研究几门的成绩。”接着,你便提出这个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就是从属性的问题。如果接见者一直在询问被接见者在语言艺术领域中的学术水平,再问起这个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就是原初性的问题。
原初性问题几乎总是事先计划好的,而从属性问题则经常是在会见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全,或回答出乎意料地简单才临时增加的。如果访晤者很敏感,从属性问题是一种很重要的工具。如果你是访晤者,如果你积极地倾听对方的回答,那么你总可以在合适的时候提出几个贴切的从属性问题。如果被访者的回答冗长而散乱,你也许会想从中择取几个要点。如果被访者说话生癖古怪,模棱两可、存心不把问题说清,你可能会采用从属问题追问清楚。最后,如果被访者误解了提问,没有回答或没有完整地回答问题,可以把问题重述一次,把原初性的问题变成从属性的问题。当然,无须用从属性问题,对被访者提供的任何一点信息暗示寻根究底,但应当用这种问题去捕捉与你的目的密切相关的信息。
(3) 中性或引导性。问题也可以分中性的和引导性的。中性问题,允许答复者按自己的意愿回答。引导性的问题,本身就隐含着正确的或较可取的答案。中性的问题往往是开放性问题,而引导性问题往往是封闭性问题。
典型的引导性问题带有预先准备好的正确答案,很容易就能觉察出来。如果被访者“不正确地”回答这些问题,访晤者小则感到吃惊,大则会引起戒备,引导性问题所要求的答案是十分明确的,不含有任何疑义。出乎意料的回答,往往会导致双方关系的紧张。
中性问题对于试图获得信息,资料的调查用处很大,尤其是当你打算进行资料分析、数据比较时,用处更大。
如果访晤者不恰当地运用引导性问题,引起被访者对他的观念、思想或态度的曲解:或者导致被访者简单地“鹦鹉学舌”,或迎合访晤者的要求,或者导致被访者产生反感或戒备心理,就会干扰访晤的进程。而当你真诚地试图使某人信服你的观点,或当你想强调某种立场时,采用中性问题是不适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