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太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太宰Tàizǎi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收载,其据《姓考》注云:“吴太宰嚭之后。”嚭,即伯嚭,本楚人。入吴,为吴王夫差太宰。此则以官为氏。 太宰 太宰古官名。殷、周及春秋时为天官的首脑。宋代曾一度改左、右仆射(相当左、右丞相)为太宰、少宰。明清时太宰常用为吏部尚书的别称。 ☚ 少卿 体周文 ☛ 太宰人名。即伯嚭。春秋时楚伯州犁之孙。楚诛伯州犁,伯嚭奔吴,吴以为大夫,后任太宰,故亦称太宰嚭。吴王夫差破越后,伯受越贿,劝夫差许越和。越王灭吴,以太宰嚭为不忠,杀之。见《国语·越语上》。 太宰吴大夫伯嚭。《論語·子罕》: “太宰問於子貢曰: 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鄭玄注: “太宰,吴大夫,名嚭,問夫子聖人得大道,於藝事何其多能。多能者則必不聖,問此以魯哀公十二年冬會吴于素睪之時。” (敦煌殘卷唐寫本《論語》鄭注)《論語·子罕》: “太宰問於子貢曰。” 鄭玄注: “太宰是吴太宰嚭也。” (卜天壽抄本殘卷《論語》鄭注) 太宰 太宰明、清时户部尚书的别称。明·沈德符《野获编·吏部一·司农署铨》:“太宰孙富平去位,以户部尚书杨本菴俊民署吏部事。” ☚ 大司徒 户部员外郎 ☛ 户部尚书【同义】总目录 太宰大司农大司徒户部尚书 太宰tài zǎi〖名词〗 官职 官职官(职官;一官半职) 秩 采 职分 阶衔 僚职 吏巾 吏职 冠巾 印信 簪笏 印把(印把子) 印靶子 另见:官吏 职位 官位 ☚ 官职 官阶 ☛ 太宰 336.太宰(p703.2)义项一,释文作:相传殷始置太宰,周亦名冢宰,为天官之长,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简称宰。春秋列国多称太宰。秦、汉、魏不设。晋避司马师讳,改太师为太宰,职掌不同於周时冢宰。北周文帝又依《周礼》建六官,置天官大冢宰卿一人。隋、唐无此官。宋崇宁间曾改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靖康末复故。明、清时也用为吏部尚书的别称。参阅《周礼·天官·大宰》、《通典·二十·职官二》、《文献通考·四八·职官二》。 ☚ 夫娘 太尉 ☛ 太宰又称冢宰。西周职官,六卿之首,主管天官部。据《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太宰的职务,掌治政六典,辅佐周王统治天下。第一是治典,用来统治天下,治理官府与万民;第二是教典,以安定天下各国,使官府有所遵循,使人民变得柔顺而善良;第三是礼典,用来协和各国,统御官府,使百姓敦睦相处;第四是政典,用来教服天下各国,使百姓各安其位,使百姓平均负担赋税;第五是刑典,用来制止叛乱,诛罚犯法的官吏与百姓;第六是事典,用以富强天下,使官吏尽其力立功绩,生养百姓。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宰相制度。 太宰 太宰官名。西周时期置。此后历代或置或废不一,至宋以后废。初为祭祀宰牲官,西周时为佐天子以总国家政务的高级官吏。《周礼·天官冢宰》: “大 (tai) 宰,卿1人。” “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典,以佐王治邦国。”《资治通鉴·汉纪二》: “随何至九江,九江太宰主之,三日不得见。”胡三省注: “此太宰非周官之太宰。汉奉常属官有太宰。师古曰: ‘具食之官。” 《宋史·职官志一》:“政和中,改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仍兼两省侍郎。靖康中,复改为左右仆射。” (参见: 太常) ☚ 太尉 太子 ☛ 太宰 太宰明清时吏部尚书之别称。 ☚ 老凤 五马 ☛ 太宰 太宰官名。又称冢宰。相传商始置。《周礼》列为天官之长,总领百官。周公为太宰,“相王室以尹天下” (《左传》定公四年)。春秋、战国多沿置,为执政大臣。秦、汉、魏不复设。晋避司马师讳,改太师为太宰,与太傅、太保并为上公,常执朝政。东晋、南朝多用作赠官,安置元老重臣。皆一品。北周文帝又依《周礼》建六官,置天官大冢宰卿1人。隋、唐废置。宋徽宗政和二年 (1112)至钦宗靖康元年 (1126) 改尚书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明、清时亦用为吏部尚书之别称。 ☚ 太保 三公 ☛ 太宰官名。殷置,在周也称冢宰。位列《周礼》六卿为天官。职掌统领百官,是辅助天子治理国事的重臣,故后世以冢宰为宰相别称。此官春秋列国尚多沿设,秦、汉以后多废。晋因避司马师讳,曾改太师为太宰。宋徽宗一度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明清也尊称吏部尚书为太宰。 太宰 太宰官名。 ☚ 太师 太傅 ☛ 太宰tài zǎi1、百官之长。商朝始设太宰,周朝也称冢宰,为天官首领,是辅佐国君治理国家的官。《周礼·天官·冢宰》:"乃立天官冢宰,使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注:"《尔雅》曰:冢,大也;冢宰,大宰也。"因此,后世以冢宰为宰相之称。 2、春秋时各国的宰相称太宰。北周文帝又据《周礼》建六官,设天官大冢宰卿一人。隋唐及以后历代多不设此官。见《通典·职官二·太宰》。 3、太常属官。掌祭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有雍太宰、太祝令丞,五畤各一尉。"注:"文颖曰:雍,主熟食官。如淳曰:五畤在雍,故特置太宰以下诸官。师古曰:如说是也。雍,右扶风之县也。太宰即是具食之官,不当复置饔人也。" 4、汉朝王国内主之官。《汉书·英布传》:"(随何)乃与二十人俱使淮南。至,太宰主之,三日不得见。随何因说太宰曰......太宰乃言之王,王见之。"注:"服虔曰:淮南太宰作内主。" 5、晋避司马师讳,改太师为太宰,其职权仍同太师,而不同西周的冢宰,也不同于东周时的太宰。见《通典·职官二·太宰》。 6、宋徽宗崇宁年间,曾改尚书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见《宋史·职官一·左仆射、右仆射》。宋钦宗靖康年间又恢复旧名。明清两朝也称吏部尚书为太宰。 7、夏商周三代掌管伙食的官也称太宰。贾谊《新书·胎教》:"所求滋味者非正味,则太宰荷斗而不敢煎调。" 太宰楚官名。不同于商周时统领百官,权力很大的太宰(又称冢宰),主要职掌只是负责管理国君家内事务及其他政务。《左传》中有许多关于楚太宰活动的记录,如楚共王十年(前581),晋派籴茷使楚,以回报楚太宰子商去年出使晋国。共王十六年(前575),晋楚鄢陵之战,令尹子重命太宰伯州犁侍于王后,以充顾问,说明太宰乃王之宠信近臣。从包山楚简102简所载“新都南陵大宰”看,在战国时楚国的太宰之官似不仅限于中央机关,地方亦设置。 太宰官名。❶传说殷商时期置。亦作大宰、冢宰。《周礼》所载六卿之一,为天官之长,总领百官。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国皆置为执政大臣。 太宰官名。殷代始置。在《周礼》为辅佐天子之官,亦曰冢宰。春秋时各国置之,多称太宰。秦、汉不设。晋改太师为太宰,其职掌不同于周时冢宰。南北朝时废置不一,隋、唐无此官。宋徽宗政和年间改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旋废。明、清时也用作吏部尚书的别称。 太宰官名。(1)商末西周时有“宰”,为王室事务总管。由于和君主接近,权势逐渐扩大,在西周中晚期的政治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但西周金文中未见有称“太宰”的。春秋时王室的内廷总管仍称宰,诸侯国多改称太宰:如鲁(《左传·隐公十一年)、宋(《左传·桓公二年》)、齐(《国语·齐语》)、楚(《左传·昭公元年》)、吴(《左传·定公四年》)诸国皆是。太宰总管内廷事务,也有在国君左右辅政的。《左传·桓公二年》记宋太宰华督“已杀孔父而弑殇公……遂相宋公。”可见此时宋以太宰辅相国君,成为执政。《周礼·天官》之属有宰,为宫廷事务官,受了王的“五官总于天官”的后命之后,即为六官之首,总理政务,称为太宰或冢宰。所反映的是春秋以后的情况。(2)西晋时避司马师讳,改太师为太宰,秩一品。南朝宋齐梁陈沿置。(3) 宋徽宗政和年间曾改尚书仆射为太宰,旋复旧。(4) 明清时一般通称吏部尚书为太宰。 太宰官名。尚书左仆射改名。 职源与沿革春秋时已有太宰之官(《左传·隐公十一年》)。西晋时,太师改名为大宰,避景帝司马师之讳(《晋书·职官志》)。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九月,改尚书左仆射为太宰(《十朝纲要》)。至靖康元年十二月罢(《靖康要录》卷13)。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