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太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太尉 太尉官名。秦至西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与丞相、御使大夫并称三公。汉武帝时改为大司马。东汉时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 平原县 鸩杀 ☛ 太尉 太尉掌管全国军事的最高长官,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 ">朱 ![]() 太尉 太尉官名。见“三师三公”。 ☚ 太保 司徒 ☛ 太尉官名。三公之一。秦以后沿置。西汉初为全国军事首脑,与丞相,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东汉改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仍为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唐代三公正一品,虽名位尚存,实则仅为授予亲王大臣的荣衔,而太尉则多授予武官。 太尉 太尉官名。秦时始由大司马改为太尉,掌武事;汉因之,位巳尊同丞相。《通典》称: “隋置太尉、司徒、司空,以为三公,参议国之大事。”此时太尉居三公之首。以后历代皆沿置此官,但多为无实权的加官称号,至明初废。小说第二回知县李达天向武松说:“我有个亲戚在东京城内做官,姓朱名勔,见做殿前太尉之职,要送一担礼物,捎封书去问安。”此中朱勔,习称朱太尉,因其执掌金吾卫事,故权赫一时。 ☚ 巡捕都头 千户 ☛ 太尉官名。秦至汉设置。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掌管国家军政事务。历代多曾沿置,但渐变为加官,无实权。唐后为低级武散官之号。宋徽宗时定为武官官阶的最高一级,但本身不表示任何职务。一般用作武官的尊称。明废。 太尉【同义】总目录 太尉掌武 太尉tài wèi〖名词〗 官职 官职官(职官;一官半职) 秩 采 职分 阶衔 僚职 吏巾 吏职 冠巾 印信 簪笏 印把(印把子) 印靶子 另见:官吏 职位 官位 ☚ 官职 官阶 ☛ 太尉 337.太尉(p704.2)释文云:秦官,金印,紫绶,掌军事。汉因之,其尊与丞相等。西汉武帝建元二年省。元狩四年改为大司马。东汉光武帝复名太尉。后代也多沿置,但一般多为加官,无实权,至明始废。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通典·二十·职官二》。 ☚ 太宰 太常 ☛ 太尉官名。秦始设此官,西汉沿置。《汉书·百官公卿表》“金印紫绶,掌武事。”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是武职官吏的最高长官。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并以它作为对大将军的加号。东汉光武帝初年仍称大司马,后则复称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分,“掌四方兵事,”若国有大事,“与司徒、司空通而论之。”灵帝时,“大司马”与“太尉”并置。以后各代废置不一,但逐渐变为对大臣的加官,并无实权。至宋徽宗时定为武官的最高官阶,但本身并不承担什么具体职责,一般作为对武官的尊称。元代以后不置此官号。 太尉官名。秦置,掌国家军事,与丞相、御史大夫合称三公。西汉因之,前期时置时废,所设与军事有关。如刘邦为伐陈豨而以周勃为太尉;景帝为平七国之乱任命周亚夫为太尉。武帝元狩四年改为大司马。东汉光武帝时复名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后代多沿置,一般皆为加官,无实权。宋徽宗时,定为武官官阶的最高一级,一般常作武官尊称。明代始废。 太尉 太尉官名。秦始置。西汉改大司马,东汉复置。掌国家军务。唐以后为大官的加官,无实职,元以后无此官。为三公之首。《汉书·百官公卿表》: “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武帝建元二年 (公元前139年)省。”《旧唐书·职官志二》: “太尉、司徒、司空各1员,〔谓之三公,并正一品。魏、晋至北齐,三公置府僚。隋初亦置府僚,寻省府僚,初拜于尚书省上,唐因之,太宗为之,其后亲王拜三公,皆不视事,祭祀则摄者行也〕。三公,论道之官也。盖以佐天子理阴阳,平邦国,无所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其官。大祭礼,则太尉亚献,司徒奉俎,司空扫除。” ☚ 太保 太宰 ☛ 太尉 太尉官名。秦和汉初中央掌武事的最高官员。太尉之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西汉初置废无常,且太尉之设多与军事有关。刘邦为伐陈豨而以周勃为太尉,景帝为平吴楚七国之乱而命周亚夫为太尉。故太尉带有虚位性质,不同于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武帝建元二年 (前139) 废置,更名大司马,以冠大将军之号,常以授掌权的外戚。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 (51) 将大司马更名太尉,居三公之首,常以录尚书事身份掌握大权,与西汉太尉名同而实异。后代亦多沿置,但渐为加官,无实权。至宋徽宗时,定为武官阶之最高级,但本身并不表示任何职务。一般常用作武官的尊称。元以后废置。 ☚ 相国 御史大夫 ☛ 太尉秦汉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与丞相、御史大夫合称三公。汉武帝改为大司马,加将军之职。东汉光武帝复称太尉。后历代时有废置,但渐为加官虚衔。宋以后多用为对高级武官的敬称。元以后废。 太尉官名。秦初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以后历代也多设置,渐成为加官的官阶,不表示任何职务。一般作为武官的尊称。元以后废置。 太尉❶古代高级武官。秦代始置,汉初相因。为最高军事长官,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共同负责国务。汉武帝时废太尉置大司马, 以冠大将之号。东汉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复设大司马为太尉,与司徒、司空合称“三公”。魏、晋至金、元,历代亦多沿置,不过逐渐变为加官,无实权。隋及北齐以前,太尉一般都置府僚,后予精简。 太尉tài wèi官名。秦始置,两汉皆置,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与管政务的丞相、管监察的御史大夫合称三公,共同负责国务。汉初,金印紫绶,掌武事。汉文帝三年省,景帝三年复置,其尊与丞相同;五年又省。武帝元狩四年更名大司马。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复名太尉,与司徒、司空合称三公。掌四方军事成绩的考核,年终上奏皇帝,进行赏罚。郊祭时负责第二次献酒,大丧则告谥南郊。国家有疑难大事,则与司徒、司空通而论之。世祖即位后改称大司马,建武二十七年又改称太尉。《汉书·韩王信传》:"汉王还定三秦,乃许王信,先拜为韩太尉,将兵略韩地。"后代多设此官,但多为加官,没有实际职权。到宋徽宗时,太尉为武官最高的一级,但其本身并不表示任何职务。后来,太尉多用为武官的尊称,不管官职大小,都可尊称太尉。到明朝始废。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太尉》、《通典·职官十二·太尉》、《宋史·职官一·三师三公》。 太尉官名。战国时期秦国置,掌赏罚爵禄。西汉置为最高武职,或作为皇帝的军事顾问,或临时出任军事统帅,平时不直接控制军权,且不常置。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置大司马以代之。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复置,取代大司马成为三公之首,常与太傅参录尚书事,综理国家军政大事,权任甚重,秩万石。魏晋南北朝及隋、唐皆沿置,但无具体职掌,多作为朝廷重臣的加官,魏、晋、南朝宋一品,梁十八班,陈、北魏、北齐皆一品,隋、唐正一品。唐中期以后授予渐滥,同时有多人加此号,五代尤甚。 太尉官名。秦、西汉时为武将的最高职务,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秩禄万石。但不常设,时置时废。如无皇帝符节,本身亦不得发兵、领兵。西汉元狩四年(前119)改称大司马。东汉建武二十七年(51)复称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其职权加重,于军事顾问之外,并综理全国军政,于三公中地位最尊。历代亦多曾沿置,但渐变为加官,无实权。至宋徽宗时,定为武官官阶的最高一级,其本身不表示任何职务。一般常用作武官的尊称,而不问其官职的大小。元以后废。 太尉(1) 官名。战国时秦有国尉,位在左更上,大良造下。如《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白起以左更迁为国尉,又以国尉迁大良造。自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白起以大良造为上将军,王龁以左庶长为裨将,此后左庶长、左更、大良造等掌军事的官已成为爵位名称,将军、上将军成为战时指挥军队之官,而国尉则转化为中央主持军事的长官。秦统一以后改称太尉,为全国最高的军事长官,与掌政务的丞相,掌监察的御史大夫共同负责国家政务。西汉初沿袭秦制,但其时太尉或置或不置,大抵有事则置,事毕则省,其地位犹如皇帝左右的最高参谋长。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省。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置大司马大将军以代太尉。东汉时复称太尉,掌四方兵事功课,岁尽即奏其殿最而行赏罚。与大司马常迭置,灵帝末,始平置。东汉的太尉虽掌兵事,常与太傅录尚书事,执掌政柄。三国时太尉典兵狱,与大司马、大将军、司徒、司空合称五府,魏吴同置,蜀不常设。晋、南朝与北魏、北齐太尉为诸公之一,必兼他职始有实权,若无兼职,不过是大臣的虚号。隋唐、五代、宋初、辽(南面官)金均以太尉与司徒、司空合称三公,名义上参议国之大事,实为加官或赠官。元以后废。参见大司马。(2)武阶官名。宋徽宗时罢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之官,定太尉为武官官阶的最高一级,其本身并不表示任何职务。太尉亦常用作对武官的尊称,而不问其官职的大小。(3) 辽北面官名。遥辇九帐大常兖司有遥辇太尉,大国舅司有国舅太尉,为各司职掌之官,与南面官中以太尉为尊官者迥不相同。 太尉加官、阶官名。 职源与沿革❶始于秦。《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命太尉,赞杰俊。”郑玄注:“太尉,秦官。” 职源与沿革❶司徒之名,始见于西周。西周早期,金文作:“𤔲土”(《三代吉金文存》六·四三·六《𤔲土𣪕》),晚期作“𤔲徒”(同前书九·二四·二《扬𣪕》)。文献作“司土”、“司徒”。《国语·周语》:“司徒协旅。” 职源唐开元十一年(723)始有此谓(《旧唐书·职官志》2《门下省》)。 职源古无此官,初见于北宋淳化四年(993)八月(《宋会要·职官》3之22)。 简称与别名❶检正五房公事、检正中书五房公事。全称为中书检正中书五房公事。《长编》卷223丁亥:“检正五房公事曾布。”同上书卷263癸丑:“张谔兼直舍人院、检正中书五房公事。”同上书甲寅:“中书检正中书五房公事张谔。” 太尉武阶名。政和二年九月二十五日,新定三公官,以少师易太尉,为三少之一,而太尉则列为武阶之首。政和二年十月三日,太尉官品由正一品降为正二品,在执政官之下、节度使之上(《通考·职官》18《宋朝武选》、《宋会要·职官》56之39)。并参“三公·太尉”条。 别名尉府。此为武阶太尉之别称。《愧郯录》卷13《冷端甲》:“李尉府显忠。”《宋史·李显忠传》:“授显忠淮西制置使、京畿等处招讨使,擢太尉、宁国军节度使、主管侍卫马军司公事。” 太尉文阶名。北宋前期京朝官本官阶。元丰三年九月新订《元丰寄禄格》,未被纳入新格阶列之中。太傅转太尉,太尉转太师(资料出处参“大理评事”条)。并参“三公·太尉”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