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论衡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论衡 论衡诸子散文名著。东汉王充撰。共三十卷,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全书以“疾虚妄,归实诚”为主旨,用唯物主义自然观,尖锐批判当时谶讳神学及其它陈腐传统思想,提出“元气自然说”,对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具有重大贡献。又强调文学“劝善惩恶”,反对崇古抑今,模拟因袭,对魏晋以后文学批评产生很大影响。文章明白自然,辞浅理畅,系东汉重要政论散文著作。有《诸子集成》本。今人刘盼遂撰《论衡集解》,较完善。有古籍出版社本。 ☚ 盐铁论 颜氏家训 ☛ 论衡 《论衡》东汉王充所著。其美学思想有以下几方面: ☚ 王充 精诚由中 ☛ 论衡 思想杂著。三十卷。东汉王充撰。始作于永平二年(59年),历时三十年完成。 王充,字仲任。生于汉建武三年(27年),卒于汉永元九年(97年)或永元十六年(104年)。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中年曾任县及都尉府的掾、功曹,后入州为从事,转治中,皆为“吏属”性的小官。晚年罢职家居,从事著述。先后撰写了《讥俗节义》、《政务》、《论衡》、《养性》等四部书。现仅存《论衡》一书,其余皆佚。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存目,《招政》一篇有目无文,实存八十四篇。其写作动机是“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其总精神是“实事疾妄”(《对作》)。 其篇目如下:第一卷,《逢遇第一》,主要解释人们的仕宦遭遇。文中将仕宦和德才相区别,不以仕宦为衡量德才的标准,反对迎合奉承,溜须苟合的做法。《累害第二》,所谓累害,就是毁伤陷害。指出那些“才洪行淑”的贤士被埋没累害是由于当权者不能举贤识能的结果。《命禄第三》探讨遭受累害的根本原因,提出:“凡人遇偶及遭累害,皆由命也。”命分两种:一种是强弱寿天之命,简称寿命;另种是贫富贵贱之命,简称禄命。本篇着重谈禄命,故名《命禄》。《气寿第四》,谈论人的寿命由禀气决定,认为人寿命长短与禀气多少厚薄有关。 第二卷:《幸偶第五》,本篇是对《逢遇》篇的发挥和补充。主要指偶然性的遭遇以及一切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命义第六》,论述命的含义。阐述了国命、寿命、禄命三者的关系,提出墨家的非命论和儒家宿命论两种相对立的观点。《无形第七》,指出人的形体和寿命是生就的,从生至死不可变更。《率性第九》,指出人的本性是由先天禀气的多少厚薄所决定,但后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以及教告率勉对人性的改变有着影响和作用。《吉验第九》,论证禀得贵命的人,必然会有吉祥的事物与之应和;而吉祥的事物正是禀得贵命的验证。 第三卷:《偶会第十》,指出:“命,吉凶之主也。自然之道,适偶之数,非有他气旁物厌胜感动使之然也。”《骨相第十一》,从人的相貌、骨节、声气等特征,论述自然命定论。《初禀第十二》,认为富贵之命、从吏秩百石以上直至将相帝王,都是由“初禀自然之气”决定的。“命,谓初所禀得而生也。”故篇名“初禀”。《本性第十三》,本文列举了孟子的性善说、告子的性无善恶说、荀子的性恶说,认为他们各有弊端。认为性有善有恶,其结论是:“余固以孟轲言人善者,中人以上者也;孙卿言人性恶者,中人以下者也;杨雄言人性善恶混者,中人也。若反经合道,则可以为教。尽性之理,则未也。”《物势第十四》,“物”指人和动物,“势”指生理上的优势和劣势。文中批判了汉儒宣传的神学目的论,用问答体裁写成。《怪奇第十五》,文中列举先圣的各种奇谈怪论并进行了驳斥。 第四卷:《书虚第十六》,“书”指汉儒对古代经艺和历史故事的解释,或称传书、书传。“虚”对书传的批判。文中例举十二个事例对风靡于世的天人感应论的书传进行了批判。《变虚第十七》,以春秋末宋景公时发生火星入居心宿的现象批判天人感应论。 第五卷:《异虚第十八》,例举近十种类例的例子,说明灾异之家的解释“驳议不同”。指出“说灾异之家”用修政改行来消灾获福的论调是虚妄的。《感虚第十九》,“感虚”即感应之论是虚妄的。第六卷:《福虚第二十》,逐一剖析四个典型事例以说明行善可以得天福祐的观点。《祸虚第二十一》,以五个事例说明行恶必遭祸患的观点。《龙虚第二十二》,指出世俗所谓雷电折木发屋是天取龙的说法是虚妄的。《雷虚第二十三》,本文对雷电作了科学的解释。第七卷:《道虚第二十四》,批判“道家”和儒书中所谓修道成仙的论调。《语增第二十五》,指出汉儒对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之解说的不实之辞。《儒增第二十六》,“儒增”,指儒书中的浮夸之辞。文中例举了十四例对儒家经书以外的书籍中的不实言论进行了批判。《艺增第二十七》,其篇名取自六艺。文中非议经艺,力求言实。第九卷:《问孔第二十八》,指出孔子非“神”而“人”,针对汉儒“好信师而是古”的风气对孔子进行问难。第十卷:《非韩第二十九》,名为非韩,实为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认为法度固然重要,礼义更为重要。《刺孟第三十》,认为孟子言行不一,前后矛盾,阴阳两面,无理狡辩的做法有背圣贤。 第十一卷:《谈天第三十一》,本文实际上是谈天地,所谈内容有三:一、天地是无意识的,有意识的仅仅是人。二、批判邹衍的大九州说。三、批判儒者所说:“天、气也,故其去人不远。人有是非,阴为德害,天辄知之,又辄应之,近人之效也。”《说日第三十二》,本文谈天体运行问题。王充对两汉时期的三种宇宙观,即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等都进行了批判,认为天地平正,上下相距六万里,四方中央高下皆同。《答佞第三十三》,指出如何识别贤人和佞人。认为贤人,一是为事为国,二是有善心、善言、善行。佞人有三个特点:一是为己为身,权欲熏心;二是阿谀奉承;三是阴阳两面,巧施机关。指出佞人只能欺骗一时,结果没有好下场。 第十二卷:《程材第三十四》,即程量儒生和文吏彼此才能高低。认为他们各有所长,但“儒生所学者,道也;文吏所学者,事也。”“儒生治本,文吏理末。道本与事末比,定尊卑之高下,可得程矣。”《量知第三十五》,本文从知识方面对儒生和文吏进行衡量,认为文吏仅有治文书的能力,儒生除此还“侈有经传之学”。《谢短第三十六》,本文指出儒生和文吏的短处,认为两者“皆浅略不及,偏驳不纯,俱有阙遗”。第十三卷:《效力第三十七》,阐述如何识别人的能力。《别通第三十八》,主旨谈如何识别通人。通人即文儒。认为:知识就是财富。强调要好学博览,成为通人,即使不得仕宦,也要安贫乐道。《超奇第三十九》,着重谈超等奇才。 第十四卷:《状留第四十》,说明贤儒滞留不得仕进的根源。《寒温第四十一》,驳斥汉儒所说天气的寒温是由君主的喜怒所决定的说法。《谴告第四十二》,批判君主刑罚失当失时,天用寒温谴告之的说法。第十五卷:《变动第四十三》,本文综合《寒温》、《谴告》两篇,从上述两方面批判天人感应论。《招致第四十四》(阙),《明雩第四十五》,雩,即用歌舞祈雨的祭祀方法。《明雩》,即阐明这种祭祀的意义。认为晴雨是自然现象,与人事无关。《顺鼓第四十六》,为解释《春秋》鲁“大水,鼓用牲于社”而作。顺,即训诂解释。第十六卷:《乱龙第四十七》,即为董仲舒“设土龙以招雨”的辩护之作。《遭虎第四十八》,驳斥老虎吃人问题,揭露官场的腐败现象。《商虫第四十九》,本文商讨虫灾问题并对虫灾作了正确解释。《讲瑞第五十》,肯定符瑞。所谓符瑞,指凤凰、麒麟、嘉禾、芝草、甘露、醴泉等为封建帝王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东西。第十七卷:《指瑞第五十一》,确定了符瑞的含意以及它与圣人之间的关系。批驳汉儒神化符瑞的做法。《是应第五十二》,澄清了瑞应的是非,驳斥汉儒虚构或增饰瑞应的厚古薄今之论。《治期第五十三》,认为“国有期,命有时”;“教之行废,国之安危,皆在命时”;命期自然,非德化也”。“世之治乱,在时不在政,国之安危,在数不在教。贤不贤之君,明不明之政,无能损益。”第十八卷:《自然第五十四》,认为万物由天地“动行”、“施气”而自然产生,“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感类第五十五》,认为天人感应不过是人们对灾变的主观反应,触景生情罢了。《齐世第五十六》,本文对汉儒尊古卑今的做法进行了批判。 第十九卷:《宣汉第五十七》,宣汉,对汉朝歌功颂德。《恢国第五十八》,恢国,即“恢论汉国”。是《宣汉》的续篇。《验符第五十九》,文中借黄金、黄龙,说明汉朝以土德王,宣扬五德终始的历史观。第二十卷:《须颂第六十》,认为汉朝已有圣帝,治已太平,但需要有“鸿笔之臣”。《佚文第六十一》,通过叙述汉代文章之盛来说明是否重视文章和有无文人鸿文作为衡量一个朝代的标志。《论死第六十二》,批判了人死灵魂不灭的观点,意在批判当时流行的厚葬恶习。 第二十一卷:《死伪第六十三》,本文运用《论死》中所提出的理论,认为死人为鬼而害人之说是虚伪的。第二十二卷:《纪妖第六十四》,纪妖,即考订史书上记载的稀奇怪说。《订鬼第六十五》,考订当时流行的关于鬼的各种传说,并对前三篇作了进一步的总结概括。第二十三卷:《言毒第六十六》,认为一切恶事均来自太阳之气,太阳是万恶之源。《薄葬第六十七》,批判儒、墨殉葬时的做法。提倡薄葬。《四讳第六十八》,驳斥汉代的四大忌讳。一、讳西益宅;二、讳有罪之人去上坟;三、忌妇女生孩子;四、忌养育正月、五月出生的孩子。《𧬘时第六十九》,𧬘,即诬妄之说,𧬘时,即关于岁、月食的错误说法,指出岁月,不过是记时名称。第二十四卷:《讥日第七十》,讥讽当时流行的日禁之书。《卜筮第七十一》,批判占卜等迷信活动,认为汉儒所说卜筮是向天地提出疑问,天地给予的回答的说法是错误的。《辨崇第七十二》,辨驳由于违反各种忌讳而触犯鬼神而招致灾祸的问题,揭露了迷信职业者的方术。《难岁第七十三》,再次对太岁提出斥难,专就当时的迷信书简《移徙法》而作。第二十五卷:《诘术第七十四》。诘,质问、斥责。术,即文中所说《图宅术》。驳斥住宅的方术。《解除第七十五》,批判设祭驱鬼以解除灾祸的迷信活动。《祀义第七十六》,批判祭神求福的习俗和谬论。《祭意第七十七》,本文引经据典,再次批驳祭神求福的习俗。 第二十六卷:《实知第七十八》,批判圣人“神而先知”的观点。《知实第七十九》,本文论证了认识的来源问题,认为圣人不能神而先知,其先知是出于事实根据。第二十七卷:《定贤第八十》,本文批驳了十九种识别贤人的观点。认为贤人的标准首先应是心善,品行好,因而能明辨是非。用这个标准衡量,王充认为称得上圣贤的,只有桓谭。第二十八卷:《正说第八十一》,纠正汉儒对《诗》、《书》、《礼》、《易》、《春秋》五经篇目的荒诞解说而作。《书解第八十二》,是为儒家经籍以外的著述所作的辩解。第二十九卷:《案书第八十三》,对刘向《七略》所涉及不致的史籍进行评论。《对作第八十四》,本篇可作为全本的绪论,以问答形式写成,故名《对作》。文中表明了王充作此书的起因和宗旨、本书的性质、内容以及他想要达到的目的。第三十卷:《自纪第八十五》,本文是王充的一篇自传,可使我们了解他的家世、经历和著述。 《论衡》是一部战斗性很强的巨著。它的特点是旁引古籍及事实例证,对时尚的弊端进行抨击。它对先秦各家思想都进行了批判。对孔、孟、荀的批判,主要在《问孔》、《刺孟》、《本性》、《率性》、《自然》诸篇中,针对谶纬神学把孔子说成是上应天意,为世立极,“前知千岁,后知万世”的救世主的说法,以大量例证证明孔子“不能神而先知”。《本性》中批判了孟子的性善说,虽承认“性善之论亦有所缘”,然究其实际,则“未为实也”。《本性》中还批判了荀子的性恶说之“未为得实”,如指出性恶说不能表明“人之为善安从生”。在《薄葬》、《案书》、《物势》、《自然》诸篇中,对墨、名进行了批判。反对墨家“明鬼”之论,接受“节葬”之义。指出名家公孙龙所著《坚白》论,不能做为实践指南,只是概念和形式上的游戏。《非韩》、《案书》、《对作》批判法家任法而不尚贤之失,任力而不养德,“必有无德之患”。《谈天》、《案书》、《自然》、《效力》诸篇,王充虽谓其学“含黄老之义”,其实际对古代道家有较大不同。《自然》篇批判道家“不知引物事以验其言行”,《效力》篇将“蔽于天而不知人”的道家思想,发展为“因春播种”、“耒耜耕耘”的能动思想。它注重效验,即用客观事实和实际效果来验证知识,以“效验”为方法,批判阴阳家“其文少验”,“无实是之验”,“无审察之实”的观点。《谢短》、《案书》等篇批判汉代儒家的封建迷信思想,提出了十四个历史问题,三十个经学问题,六个法律问题,对汉代儒生的“守信师法,不颇博览”的观念进行了斥责。《道虚》篇批判当时流行的道教是“方术之学”,“此虚言也”。另外《书虚》、《道虚》、《语增》、《儒增》、《艺增》、《对作》是对当时伪书的批判;《变虚》、《异虚》、《感虚》、《福虚》、《龙虚》、《雷虚》是对纬书中的天人感应说的批判;《寒温》、《谴告》、《变动》是对当时儒生天人感应说的批判;《讲瑞》、《指瑞》、《是应》是对祥瑞思想的批判;《死伪》、《纪妖》、《订鬼》、《四讳》、《𧬘时》、《讥日》、《卜筮》、《难岁》、《诘术》是对当时一般迷信的批判。 总之,《论衡》中的“天,体也”的自然观,“气须形自知”、“无无体独知之精”的形神理论和“事有证验,以效实然”的认识论;反对以“气”为基础的天人感应神学,反对“天”“鬼”和形形色色神学迷信的做法,对汉代的思想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是汉代思想最奇玮的宝藏。 《论衡》一书有多种版本。现存北图的宋本《论衡》,经元明两代不断修补,是最早刊印的全本,另有《新刊王充论衡》十五卷本,是明初坊间据宋乾道三年本刻印。较流行的是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吴郡苏氏刻印《通津草堂》本。明天启六年(1626年)钱塘阎光表校刘光斗刻本。明万历中新安程氏刻《汉魏丛书》本。清嘉靖三十年(1765年)《四库全书》抄本。清光绪元年(1875年)湖北崇文书局刻本。一九七四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排印本。此外还收入《四部丛刊》、《诸子集成》中。其另有多种注本,其中刘盼遂的《论衡集解》和黄晖的《论衡校释》为最好。 论衡 反传统思想的哲学名著。东汉王充著。《论衡》 的意思,据王充自己解释,就是 “论之平”,就是 “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对世俗之论进行衡量裁评。近代章太炎的 《国故论衡》,就是仿 《论衡》而取名。《论衡》全书共八十五篇,多为论辩之文,王充在书中以感性经验和逻辑推理为依据,对谶纬之学以及当时流行的种种虚妄之说,进行了全面驳斥。王充自谓其主旨: “ 《论衡》者,一言以蔽之: 疾虚妄。”王充不信神,不信邪,明确宣告:“天道,自然也,无为; 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 又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 而人生天地之间,不过是 “因气而生,种类相产”,与动物同为物,“虽贵为王侯,性不异于物”。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为 “万物之中有智慧者”,“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其知识也”。他将禹母吞薏苡草而生夏禹、契母吞燕卵而生商契、后稷母履大人迹而生后稷的神话通通斥为 “虚妄言”。甚至不避忌讳,要打破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感生的神话。据 《史记·高祖本纪》: “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见蛟龙于上。已而有身,遂生高祖。” 也就是说,汉高祖是 “龙子”。王充在 《奇怪篇》 中说: 同类动物才能互相交配,而且 “子性类父”。如果高祖是 “龙子”,传说 “龙能乘云”,高祖也应当能乘云,但事实并非如此。这在当时可谓 “胆大包天”。不仅如此,王充还对圣人孔子加以诘难,他在 《问孔篇》中说: “世儒学者迷信经师,盲从古人,以为圣贤所言,句句正确,专精讲习,不知难问。其实,圣贤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不能说尽得其实,何况仓促吐言,怎能句句皆是?” 例如,孔子曾慨叹: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我这辈子算了吧)!” 明王在上,则凤鸟至,河出图,孔子自伤不遇明王,故瑞应不至。王充诘难道: 五帝三王皆是致太平的明王,但并非都有凤鸟河图的瑞应; 汉孝文帝是公认的明君,史书却并不见有风鸟河图的记载。如果孔子生在孝文帝之世,非要以凤鸟河图为太平瑞应,那他还是会感叹: “吾已矣夫!”又如,子贡问政,孔子回答: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孔子又说,如果迫不得已,三者只留其一,就先去兵,后去食,理由是: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王充诘难道: 《传》 曰: “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 如果国家无食,民饿,就会不顾礼仪,“信” 又怎能成立? 这类非圣的言论,并非出于一时意气或逆反心理,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王充的思想在传统社会中自然被视为异端邪说,为正统学者所不道,故其《论衡》流传不广。 《论衡》《论衡》
东汉王充著。共85篇,佚失《招致》1篇,实存84篇。王充(27~约96),东汉著名思想家,一生没有做过大官,晚年生活潦倒,贫无供养。博通百家,曾师事班彪。“论衡”的含意是指要对古往今来的学说衡量轻重真伪,评论是非,驳斥虚妄之说。该书反对谶纬神学,批判儒家正统思想,批判当时社会上流行的雩祭、祭祀、卜筮、巫祝、相宅、风水、墓葬、择日等世俗迷信,提出了“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随行而应人”,“人死而精气灭”的无神论思想。章据黄晖的研究,全书内容可以分为6组。第1组是说性命的,有《物势》、《本性》、《率性》、《命遇》等14篇。第2组是说天人关系的,有《自然》、《寒温》、《明雩》、《治期》等21篇。第3组是说人鬼关系及当时禁忌的,有《论孔》、《孔伪》、《纪妖》、《四讳》等16篇。第4组论书传中的感应之说和虚妄之言,有《变虚》、《异虚》、《感虚》、《奇怪》等25篇。第5组是衡量贤佞才智的,有《答佞》、《程材》、《量知》等8篇。第6组为自序和自传,有《对作》和《自纪》2篇。全书“反复诘辩,不离其余,真是一部有体系的著作。”其中《问孔》篇说:“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世之学者不能知也。”《刺孟》篇批评孟子说:“夫孟子言五百年有王者兴,何以见乎?帝喾王者,而尧又王天下;尧传于舜,舜又王天下;舜传于禹,禹又王天下。四圣之王天下也,继踵而兴。禹至汤且千岁,汤至周亦然。始于文王,而卒传于武王、武王崩,成王周公共治天下。由周至孟子之时,又七百岁而无王者。五百岁必有王者之验,在何世乎?云五百岁必有王者,谁所言乎?论不实事考验,信涂淫之语,不遇去齐,有不豫之色,非孟子之贤效,与俗儒无殊之验也。”反映出作者的求实精神。王充死后,著作多有散失。后蔡邕入吴,得到该书,原书应为百篇,因被人捉取数卷持去,只得85篇残本,流传至今。汉唐学者如蔡邕、虞翻、葛洪、刘知几都曾高度评价该书。而宋代学者多从道学出发,认为它离经叛道。明清两代,毁誉参半。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它“其言多激,《刺孟》、《问孔》二篇,关于奋其笔端,以与圣贤相轧,可谓悖矣。又露才扬己,好为物先。然大抵订伪砭,中理者多,亦殊有裨于风教,储泳《祛疑说》、谢应芳《辩惑篇》不是过也。儒者颇病其芜杂,然终不能废也。”近现代以来,该书被重新认识,受到高度评价,章炳麟说它是“汉得一人焉,足以振耻”。此书版本主要有宋代洪适刻本、元明递修本30卷、日本所藏宋代印刷本残卷25卷、明代苏献可通津草堂本和程荣《汉魏丛书》本。注本主要有近人黄晖《论衡校释》和刘盼遂《论衡集解》,有1990年中华书局合刊本,全4册,为《新编诸子集成》之一,是目前的最好版本。 论衡 论衡学术理论著作。东汉王充撰。原为30卷,85篇,其《招致》一篇仅存篇目,实存84篇,凡二十余万言。在这部著作中,王充以大无畏的唯物主义精神,对当时盛行的谶纬神学和其它传统的陈腐观念作了尖锐的批判,对文学也提出了一些很值得重视的见解。王充文学观的核心是“疾虚妄”(《佚文》),强调真实。他说:“世俗所患,患言事增其实;著文垂辞,辞出溢其真,称美过其善,进恶没其罪。”(《艺增》)因此,他说他写作《论衡》,就是要“丧黜其伪而存定其真”(《自纪》),“故《论衡》者,所以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非苟调文饰辞为奇伟之观也。”(《对作》)基于这种文学观,他在《定贤》《书解》《案书》等篇中,对词彩靡丽夸张失实的辞赋提了尖锐的批评。他说:“以敏于赋颂,为弘丽之文为贤乎? 则夫司马长卿、扬子云是也。文丽而务巨,言眇而趋深,然而不能处定是非,辨然否之实。”(《定贤》)又说:“孝武皇帝好仙,司马长卿献《大人赋》,上乃飘飘有凌云之气。孝成皇帝好广宫室,扬子云上《甘泉颂》,妙称神怪,若曰非人力所能为,鬼神力乃可成。皇帝不觉,为之不止。长卿之赋,如言仙无实效,子云之颂,言奢有害;孝武岂有飘飘之气者,孝成岂有不觉之惑哉……二子赋颂,令两帝惑而不悟也。”(《谴告》)由此可知,王充对辞赋的看法与扬雄“劝百而讽一”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论衡》有《诸子集成》本、刘盼遂《论衡集解》本。 ☚ 字林 论文杂记 ☛ 论衡 论衡书名。东汉王充著。全书三十卷,分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已亡。作者历时三十余年完成了这本巨著。疾虚妄而求实证,抨击当时迷信思想,今优于古,皆卓有所见。该书阐述了“气”是万物本原的学说,明确提出了养生以气为本的观点。如“若夫强弱夭寿以百为数。不至百者,气不足也。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他在《自纪》篇中叙述了自己年近七十时也“养气自守”。 ☚ 太平经 周易参同契 ☛ 论衡 论衡汉·王充撰。三十卷,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 人。出身于“细族孤门”。少游洛阳太学,曾师事班彪。历任郡功曹、治中等官,后罢职家居,从事著述三十多年,用毕生精力完成了这一哲学巨著。其中的 《自纪》、《佚文》、《对作》、《超奇》、《定贤》、《艺增》等篇,则阐发了可贵的文艺思想。重视文学“劝善惩恶”、“有补于世”的社会作用,主张文学必须有助于教化,“作有益于化,化有补于正”。针对汉代“华而不实,伪而不真”的浮华之风,提出“疾虚妄”、“归实诚”、求“真美”的文学主张,要求文质并重,“人之有文也,犹禽之有毛也,毛有五色,皆生于体。苟有文无实,是则五色之禽毛妄生也。”主张文章华实相符,辞情并茂,“外表内里,自相副称”,“文见而实露”。关于文学创作,反对因袭摹拟,提倡革新独创。讥讽那些一味泥古、复古的主张:“谓文当与前合,是谓舜眉当复八彩,禹目当复重瞳。”(《自纪》) 认为好的文章是“眇思自出于胸中”,要按自己的思想写,说自己要说的话。“百夫之子,不同父母,殊类而生,不必相似;各以所禀,自为佳好。”( 《自记》) 主张语言应通俗易晓,认为“夫笔者欲其易晓而难为,不贵难知而易造,口论务解分而可听,不务深遇而难睹”(《自纪》),“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高士之文雅,言无不可晓,指无不可睹。观读之者,晓然若盲之开目,聆然若聋之通耳。”这些卓越见解,对后世文学理论批评有很大影响。有《诸子集成》本,上海人民出版社排印本。 ☚ 法言 典论·论文 ☛ 论衡东汉王充著。共30卷,85篇,现缺《招致》一篇。在《自然》、《谈天》、《说日》、《物势》、《论死》、《实知》等篇中论述了形神关系。在《命义》、《纪妖》、《订鬼》、《谴告》等篇中批判了“天人感应”论和谶纬迷信。在 《定贤》、《治期》等篇中提出了一些进步的政治法律观点。在 《问孔》、《剌孟》、《非韩》等篇中批判了儒法两家的一些传统观点。版本颇多,较重要的有《四部丛刊》本、《诸子集成》本及黄晖《论衡校释》、刘盼遂《论衡集解》 等。 论衡文集。东汉王充(27—约97)撰。三十卷。充字仲任, 东汉会稽上虞 (今属浙江)人。出身寒门,曾师事班彪,历任县、郡功曹,官至扬州治中。后罢职居家,专心著述。为东汉杰出思想家。此编写作历时三十多年,为作者以毕生精力完成之巨著。 作者以“气”为万物之本原的学说,批判当时谶纬之学。在文学上批判当时正统文学华而不实、伪而不真的文风,提出许多进步文学主张。重视文章的实用价值,要求文人能担负起劝善惩恶、匡济薄俗的责任。强调文章内容与形式统一,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一致,主张用明白易晓的语言著述。要求文章有新意,反对模仿因袭,提倡作品要有自己的特点。《艺增》、 《超奇》、 《佚文》、《案书》、《对作》、《自纪》等篇集中论证了上述问题。原书八十五篇,今存八十四篇,向无善本,世所通行者以明嘉靖通津本为最古,常见有《四部丛刊》本。今人刘盼遂《论衡集解》汇集前人考证及时人校录,极便参考。蒋祖怡的《王充的文学理论》一书对王充文学思想论述颇详。 论衡东汉王充著。共30卷,凡85篇,《招致》仅存篇目。有丰富伦理思想。《治期篇》讨论道德与物质生活的关系,提出“让生于有余,争起于不足”,“礼义之行在谷足也”,将道德的起源和变化与社会经济生活联系起来,具有合理性。《问孔》、《刺孟》、《非韩》等批评儒、法学派的道德观,主张义利结合,既重衣食,又重礼义,既重物质生活,又重精神生活。《率性》、《本性》、《量知》、《谴告》、《齐世》等评述关于人性的不同观点,主张人性有善有恶,通过习染、矫正,人性可以变化。《逢遇》、《命禄》、《气寿》、《幸偶》、《命义》、《吉验》、《偶会》、《骨相》等讨论道德与命运的关系。批判董仲舒关于天人感应、福善祸淫的宗教道德观,指出人的富贵贫贱与操行善恶无关,而是决定于“时”“遇”“幸”“偶”等偶然因素,这些偶然因素都是命中注定的。《定贤》讨论评价人的行为的根据问题,主张观贤者当观其善心,功效不能作为“定贤”的根据,表现出明显的动机论倾向。版本较重要的有《四部丛刊》本、《诸子集成本》、黄晖《论衡校释》(附有《论衡佚文》、《王充年谱》、《论衡版本存供考》)、刘盼遂《论衡集解》及明通津草堂刻本等。 《论衡》史学、哲学著作。东汉王充撰。王充生于公元27年,卒于97年。他写此唯物主义著作用了30多年。全书共85篇,20多万字,今亦85篇,但《招致》有目无文,所以实存84篇。本书批判了“天人感应论”和今文经学的造神运动以及当时风行的各种迷信活动。曾被统治阶级斥为“异端邪说”,长期受到埋没。写成后100年后才得以流传。现在通行版本有4种。 论衡 171 论衡哲学著作,东汉王充作,共31卷,85篇(缺《招致》一篇),20多万字。历30年写成,具有唯物主义观点、无神论倾向和批判的战斗的精神。《自然》、《谈天》、《物势》、《论死》、《实知》、《命义》、《谴告》诸篇,集中阐述了元气自然论的宇宙观和认识论,提出天地万物和人都来自元气,“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自然》)天是气,自然无为,没有意志,不能主宰。以大量经验材料有力地批判谶纬神学,揭露神学目的论和谴告说的虚妄不实、自相矛盾。提出“疾虚妄”,“重效验”,否定圣人生而知之的认识论思想。在《治期》、《宣汉》、《定贤》等篇,阐述历史是发展进化的,还提出一些进步的政治主张。在《问孔》、《刺孟》、《非韩》、《薄葬》等篇,对孔孟儒学、汉代儒生进行多方面批判,对墨家、法家之得失亦作了评说。在《幸偶》、《命禄》、《骨相》诸篇,试图用元气自然的观点解释社会人事,把人的贫富贵贱、穷通寿夭等等都归结为自然的偶然性,从而陷入神秘主义的宿命论。书中还反映了当时自然科学方面的某些成果。该书有多种版本,较通行的有《四部丛刊》本、《诸子集成》本、刘盼遂《论衡集解》等。 ☚ 春秋繁露 神灭论 ☛ 论衡 093 论衡东汉哲学著作。王充著。全书共30卷,85篇(今佚《招致》1篇),约20万字。自谓:“论衡者,……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就世俗之书,订其真伪,辩其虚实。”(《对作》)对各种奸伪虚妄之说展开了系统地批判。强调要通过“效证”来检验是非。认为在揭露和驳斥谬误时,要善于发现其中的自相矛盾,“首尾相伐”,“不能皆是”(《问孔》)。这种“疾虚妄”的思想对逻辑证明和反驳的理论作出了贡献。是研究王充逻辑思想的基本资料。注释有黄晖《论衡校释》、刘盼遂《论衡集解》、北京大学历史系 《论衡注释》等。 ☚ 淮南子 墨辩注 ☛ 论衡 论衡东汉哲学论著。东汉王充著。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其先世居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出身“细门孤族”,祖父辈曾以“贾贩为事”。少年时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汉书·王充传》)。因仕进无途,回乡“屏居教授”。中年曾任县及都尉府的椽、功曹,后入州为从事,转治中,皆为小官。晚年罢职家居,从事著述。《论衡》的题名,恰如其自述:“衡者,论之平也。”(《自纪》)“论衡者,所以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对作》)《论衡》的要旨,其坦陈:“《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曰:疾虚妄。”(《论衡·佚文》)可见,《论衡》是要对古往今来的学说、思潮加以衡量,评论是非,铨定轻重,批判虚妄之说。《论衡》原书的篇目,学者们看法不一。《论衡·自纪》篇:“世无一卷,吾有百篇。”《后汉书·王充传》:“充好论说……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今本《论衡》共三十卷,全目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有目无文,实存文字八十四篇。 ☚ 白虎通义 潜夫论 ☛ 论衡东汉王充著。三十卷,八十五篇,现亡佚一篇。发挥古代“元气自然论”,批驳“天人感应论”与谶纬迷信之说,评述先秦儒、法思想。有《四部丛刊》、《诸子集成》等多种版本,另有黄晖《论衡校释》、刘盼遂《论衡集解》等注疏。 论衡 《论衡》王充著。王充(公元27—97),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除著《论衡》外,晚年还编有《养性书》16篇,为我国最早的养生学专著之一,惜早亡佚。但《论衡》已足以反映王充的养生学思想。该书有近20篇内容涉及到了生死寿夭、养生延年的问题,其中以“气寿篇”、“论死篇”、“无形篇”、“道虚篇”最具特色。本书所反映的养生论点是: ☚ 淮南子 彭祖摄生养性论 ☛ 论衡 《论衡》30卷,85篇。其中《招致篇》已佚。其文避虚妄而求证实,立论深辟,推理明晰。有宋乾道本。《四部丛刊》本。 ☚ 王充 论衡 ☛ 论衡 《论衡》校点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 论衡 论衡集解 ☛ 论衡 《论衡》东汉王充撰。共85篇。现缺《招致》一篇,实存84篇。这是作者用毕生精力写成的一部重要著作,书中讨论了哲学、政治、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问题,为中国中世纪思想界开辟了一条新路。作者的文艺观点主要见于书中《艺增》、《超奇》、《自纪》等篇。王充很重视文学的教化作用,认为文学应“劝善惩恶”,“有补于世”,“作有益于化,化有补于正”,对哲理、历史散文,他提出要“诠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话要说得轻重得当,辨别真伪。针对汉代谶纬迷信盛行而形成的“华而不实,伪而不真”的浮夸文风,他主张“疾虚妄”,“归实诚”,认为“虚伪之语不黜,则华文不见息;华文放流,则实事不见用。”(《对作篇》)在文学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问题上,作者主张文质并重,既反对有文无质:“人之有文也,犹禽之有毛也。毛有五色,皆生于体。苟有文无实,是则五色之禽毛妄生也。”(《超奇篇》)也反对有质无文:“龙鳞有文,于蛇为神;凤羽五色,于鸟为君;虎猛;毛蚡蜦,龟知,背负文;四者体不质,于物为圣贤。……物以文为表,人以文为基。”(《书解篇》)做到文质并茂,华实相符,“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文见而实露”(《超奇篇》)。作者反对模拟,力主创造:“百夫之子,不同父母,殊类而生,不必相似;各以所禀,自为佳好。”(《自纪篇》)在作品语言上,他主张言文一致,通俗准确,并提倡明白晓畅的文风:“夫笔著者欲其易晓而难为,不贵难知而易造;口论务解分而可听,不务深迂而难睹”,(《自纪篇》)“言无不可晓,指无不可睹”(同上)。王充对文艺的论述虽不全面,但深刻而有见地,对后代的曹丕,葛洪,刘勰,白居易等有程度不同的影响。 ☚ 《法言·吾子篇》 《汉书·艺文志》 ☛ 论衡lùn héng《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10)。哲学书名。东汉·王充撰。阐述了“气”是万物本原的学说,唯物主义地解释了人与自然、精神与肉体的关系,深入地批判了当时流行的谶纬神学和宗教唯心主义思想。曾被统治阶级斥为“异端邪说”,长期被埋没。 论衡三十卷。东汉时王充(27—100年)所撰。王充出身于细族孤门,自幼好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据《后汉书·王充传》记载,王充曾一度受学于班彪,中年在县、郡皆任功曹小吏,入州为从事、治中诸官。晚年罢州居家,专门从事著述,“释物类同异,正时俗嫌疑”,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余万言。此外,王充还著有《养性书》十六篇,《讥俗书》十二篇及《政务书》等,这些大都佚失。《论衡》是王充的主要著作,现存八十四篇,三十卷,其篇目卷数是这样分布的:第一卷有四篇,即《逢遇》、《累害》、《命禄》、《气寿》;第二卷有《幸遇》、《命义》、《无形》、《率性》、《吉验》五篇; 第三卷有 《偶会》、《骨相》、《初禀》、《本性》、《物势》、《怪奇》六篇; 第四卷有 《书虚》、《变虚》两篇; 第五卷有《异虚》、《感虚》两篇; 第六卷有《福虚》、《祸虚》、《龙虚》、《雷虚》四篇; 第七卷有《道虚》、《语增》两篇; 第八卷有《儒增》、《艺增》两篇;第九卷有《问孔》一篇;第十卷有《非韩》、《刺孟》两篇; 第十一卷有《谈天》、《说日》、《答佞》三篇;第十二卷有《程材》、《量知》、《谢短》三篇;第十三卷有《劾力》、《别通》、《超奇》三篇; 第十四卷有《状留》、《塞温》、《谴告》三篇; 第十五卷有《变动》、《招致》、《明雩》、《顺鼓》五篇(阙第四十五篇);第十六卷有《乱龙》、《遭虎》、《商虫》、《讲瑞》四篇;第十七卷有《指瑞》、《是应》、《治期》三篇; 第十八卷有《自然》、《感类》、《齐世》三篇;第十九卷有《宣汉》、《恢国》、《验符》三篇;第二十卷有《须颂》、《佚文》、《论死》三篇;第二十一卷有《死伪》一篇; 第二十二卷有《纪妖》、《订鬼》二篇; 第二十三卷有《言毒》、《薄葬》、《四讳》、《调时》四篇; 第二十四卷有《讥日》、《卜筮》、《辨崇》、《难岁》 四篇; 第二十五卷有《诘术》、《解除》、《祀义》、《祭意》四篇;第二十六卷有《实知》、《知实》两篇;第二十七卷有《定贤》一篇;第二十八卷有《正说》、《书解》两篇; 第二十九卷有《案书》、《对作》两篇; 第三十卷有《自纪》一篇。在现存的八十四篇著作中,其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对先秦各家思想批判的论点,又有阐述其唯物主义自然观、伦理观、无神论等史料,因而这部书价值颇高。据《袁山松书》载:“充所作《论衡》,中土未有传者,蔡邕入吴始得之,恒秘玩以为谈助。其后王朗为会稽太守,又得其书,及还许下,时人称其才进。或曰:不见异人,当得异书。问之,果以 《论衡》之益。由是遂见传焉。”(《后汉书·王充传》注引)《论衡》在社会上出现以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其对东汉末年学术风气的根本变化影响深刻。东汉末期,神学经学日趋荒诞,失掉了生命力。《论衡》的流传,给僵化的思想界吹来一股清新强劲之风,它引发了学术界离经叛道的倾向。另外,《论衡》汇集了先秦以来各种思潮中的无神论之精华,加以提高发展,首次建立起较完整的无神论理论体系,在中国无神论史上树起一座承前启后的丰碑,它对魏晋的无鬼论、范缜的神灭论以及后来历代的无神论都有重大影响。可是,自清朝初年起,有人对 《论衡》的真伪提出了怀疑。清人熊伯龙在他的 《无何集》中,认为《问孔》、《刺孟》是伪书,但这种观点并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论衡》的版本很多,其中主要有明嘉靖中吴郡苏氏通津草堂刻本,明万历中刻本,明钱震泷刻本,明天启六年丙寅(1626)钱塘阎光表校刘光千刻本,明万历中新安程氏刻《汉魏丛书》本,明崇祯十五年壬午(1624)采隐山居刻增订六朝别解本,清嘉靖三十年乙酉 (1765)《四库全书》抄本,清光绪元年乙亥 (1875) 湖北崇文书局刻本,清光绪二年丙子(1876)红杏山房刻民国四年乙卯 (1915)蜀南马湖卢树楠修补印 《增订汉魏丛书》本,清光绪六年丙戌(1826)三鱼堂刻 《增订汉魏丛书》本,民国六年丁巳(1917)序潮阳阳氏刻 《龙溪精舍丛书》本,民国间上海涵芬楼影印明苏献可《通津草堂》本,民国八年己未(1917)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明通津草堂本初次影印《四部丛刊》 本,民国二十四年乙亥至二十六年丁丑(1935—1937) 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 《丛书集成初编》本,民国二十二年癸酉(1933)上海新文化书社排印本,197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排印本等。关于 《论衡》的注解,主要有:《论衡校笺》,刘盼遂撰;《论衡集注》高苏垣撰,民国三十六年丁亥(1947)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 《新中学文库》 本; 《论衡校释》,黄晖撰等。 论衡 论衡东汉政论、哲学著作, 王充作,30卷,85篇,今佚《招致》一篇。该书积三十余年而成,旨在“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故名《论衡》。书中疾虚妄而求实证,抨击谶纬迷信,斥责俗儒妄言,是汉代思想史的重要资料。该书内容大量涉及两汉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可供研究汉代长安引证参考。 ☚ 白虎通义 潜夫论 ☛ 论衡 《论衡》书名。东汉王充著。充, 字仲任, 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 杰出的思想家, 倾毕生精力, 写成此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气”是万物本原的学说, 朴素地、唯物主义地解释了人与自然、精神与肉体的关系、深入地批判了当时流行的 “天人感应”说和谶讳迷信。所应用的科学知识, 涉及到天文、物理(力、声、热、电、磁等知识)、生物、医学、冶金等领域, 反映了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因而成为我国古代思想史上一部划时代的杰作。 ☚ 昌言 四民月令 ☛ 论衡lun hengDiscourses Weighed in the Balance,written by Wang Chong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论衡》lun hengAuthoritative Expositions→王充 (Wang Chong) 论衡学术类著作。东汉王充撰。《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皆著录。原书三十卷,八十五篇。今本缺《招致》一篇(有目无文)。南宋乾道三年(1167)洪适刻本、明嘉靖(1522—1565)中吴郡苏献可通津草堂本,为现存较好版本。另有明《汉魏丛书》、《广汉魏丛书》、清《四库全书》、《增订汉魏丛书》、民国《龙谿精舍丛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百子全书》、《诸子集成》本等。民国刘盼遂著有《论衡集解》、近人黄晖著有《论衡校释》(附有《佚文》、《年谱》)等可参阅。从汉明帝永平二年(59)始撰,和帝永元二年(90)续完,前后历时三十余年。针对当时学术界“伪书俗文”泛滥,谶纬迷信流行的风气,力求据实考论其是非,以去“虚妄”之言,自称为“论之平也”,故名。以批评天人感应和谶纬迷信为主要内容。其中《问孔》、《刺孟》、《非韩》等篇评论先秦至两汉以来各学派及其著述,宣称:“苟有不晓解之问,迢(追)难孔子,何伤于义? 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力辨孔子是人而非神。《书虚》、《道虚》、《语增》、《儒增》等篇指出世传诸书“多欲立奇造异,作惊目之论”,逐一以实事订正其虚而“不可信用”。《自然》、《谈天》、《说日》、《物势》、《实知》、《知实》等篇发挥“元气自然”思想,批评“天生五谷以食人,生丝麻以衣人”,“不合自然”。以“烛火”喻形神,强调精神对于形体的依赖关系,宣传无鬼论。主张“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并提出“引效验”评判是非,但不赞同墨家“苟信闻见”的见解。《定贤》、《治期》等篇探讨“时之治乱”、“国之安危”的物质原因,宣传“汉在百代之上”的进化史观。《异虚》、《龙虚》、《谴告》、《讲瑞》、《订鬼》、《卜筮》等篇抨击官方和世俗迷信,认为“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应人”。分析鬼神是畏惧、存想产生的幻觉。《逢遇》、《幸偶》等篇则以偶然论解释人生,散布消极无为观点。书出,即被视为异端,受到正统儒学的非议,声称其“谐于经不验,集于传不合”(《论衡·自纪》),故在当世没有得到广泛的流传,影响仅及东吴地区。东汉末年,避难入吴的蔡邕和会稽太守王朗把该书带到北方,引起人们的浓厚兴味,称之“奇书”、“异书”,但长期无正式注解。清熊伯龙《无何集》,本名《论衡精选》,是系统阐发该书思想的学术著作。近代以来受到重视。 论衡书名。东汉王充著。全书共三十卷,分八十五篇,今缺《招致》一篇。书中发挥了古代哲学中“元气自然论”的宇宙观和认识论,批评了“天人感应”说与谶纬迷信,以及儒家的一些传统观点,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 论衡书名。东汉王充撰。凡三十卷,今本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亡佚。作者是汉代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家,著此书“疾虚妄”,抨击当时的谶纬迷信,主张今优于古,皆卓有所见。(参考图234) 论衡 论衡东汉王充著。撰写历时三十多年。共30卷85篇。在心理学方面主要贡献在于提出“形存神存,形朽神亡”的形神观;在心物观方面提出“如无闻见,则无所状”的反映论;在感知心理思想方面,论述了感知的规律和太阳错觉;在情感心理思想论及情感的两极性和感染性,主张礼情相应;在知识的获得方面既反对先知说,也反对生知说,并提出智能相对独立的主张;在性习心理方面主张性有善有恶论。该书代表汉代唯物主义、无神论的最高水平,对其后的学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淮南子 人物志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