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一体化jīng jì yì tǐ huàэконом ческая интегр ция经济一体化 经济一体化jingji yitihua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经济领域中以某种形式实行不同程度的联合。具体形式有贸易一体化、生产一体化、运输一体化、金融一体化等。按一体化程度和成员国不同情况,有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经济联盟等多种形式。 国际经济一体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已出现,如法国控制的法郎区集团、英国控制的英镑区集团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以及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出现了经济一体化大发展的形势。目前,属于经济一体化的组织主要有:西欧的“欧洲经济共同体”、苏联东欧的“经济互助委员会”、阿拉伯地区的“石油输出国组织”、非洲地区的“西非经济共同体”、“非洲木材组织”、拉美地区的“中美洲共同市场”、“拉丁美洲国家石油互助协会”、东南亚地区的“木材生产者协会”,等等。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兴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经济的一个特征。它标志着国际经济领域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化,标志着发达国家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联合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趋势,标志着发展中国家要求走自主经济的道路以及联合谋求自主经济的出路的趋势。 ☚ 国际价值 发达国家 ☛ 经济一体化通常指国家间经济一体化。即两个以上国家实行联合、实施共同经济政策和调节,促使经济向结成一体的方向发展。其形式主要有:经济共同体、自由贸易区和经济联盟等。经济一体化通常与阶级和社会关系联系紧密,故只能产生于同一类型国家。目前,世界上既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一体化,如西欧经济共同体;也有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如加勒比共同体和中美洲共同市场。 经济一体化 经济一体化由两个或更多国家在社会再生产的一定领域内实行程度不同的经济联合,或从共同利益出发,在超国家机构指导下进行的共同经济调节。在市场经济国家中,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经济一体化往往在基础和条件相似,相互利益比较一致的国家之间,以地区性一体化经济集团的形式出现,如欧洲经济共同体。而由苏联及东欧国家组成的经济互助委员是另一种类型的经济一体化的尝试。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共同发展民族经济和实现经济联合,也成立了若干区域性的经济一体化组织。总之,根据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国经济联合的程度和共同干预的深度,经济一体化存在不同的类型,它们各具特点和作用,又都带有一定的政治和社会历史的局限性。 ☚ 经济特区 指示标志 ☛ 经济一体化指世界某些地区的若干国家签订条约,实行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经济合作。这是生产国际化和当代国际经济领域一系列矛盾发展的产物。它既表明了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一些国家相互间在经济上的依赖性增强; 又表现了不同经济制度、不同国家集团间的矛盾和斗争。一体化要求成员国将局部权力让渡给集团组织,而这种让渡程度,一般由一体化目标的高低所决定。 第一个经济一体化的组织是1949年1月由苏联和东欧几国成立的“经济互助委员会”。此后,1958年西欧六国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1960年西欧另外七国组成与它对立的“欧洲自由贸易联盟”。1972年,西欧这两个经济集团的成员国和联系国,又签署了西欧十七国“自由贸易区”协定,改变了对立局面。发达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还有澳大利亚、新西兰自由贸易区。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在六十年代以来纷纷出现,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就单一初级产品销售组成的生产国、输出国组织,其中石油输出国组织就是一个典型。另一种是结合面较广、地区毗连的一体化组织,如拉美“安弟斯条约组织”、亚洲“东南亚国家联盟”都属此类。 经济一体化国家与国家间的经济联合。经济一体化不但是世界经济的特有现象,而且是当代世界经济的特有现象。它反映了当代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概括地说,经济一体化有以下特征; 第一,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在经济上的联合; 第二,经济一体化需要国家对经济的联合调节; 第三,经济一体化有不同的程度和不同的范围; 第四,经济一体化有可能在已有基础上不断发展,因而是一个过程,不同水平的一体化只是整个一体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第五,经济一体化会对成员国产生有利结果,并产生新的经济机制从经济一体化的内容来看,可以有贸易一体化、货币一体化、经济政策一体化、经济计划一体化等。如果按照程度及发展水平的不同,经济一体化可以分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等四种类型。一般地说,经济一体化只能在相同类型的国家间实现,相似的经济机制和经济制度是构成一个新的经济体的基础。在实行经济一体化的国家之间,产品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是最基本的内容。这一过程会对一体化组织的内外产生重要影响及两种不同的效应,因而经济一体化成为当代世界经济中的一种特有机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 经济一体化 经济一体化Economic Integration通常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社会再生产的某些方面所实行的经济联合和共同的经济调节,向一体的方向发展。一般根据国家间的协议建立共同的机构。按照经济联合和共同调节的不同情况,有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和经济联盟等形式。20世纪50年代后期,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先后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等经济一体化集团。60年代,苏联和东欧等国组织的经互会也力图建立一个“统一的、协调一致的经济综合法”。有些发展中国家也成立经济一体化组织,以加强经济合作,维护民族利益。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必将为公有制为基础的世界经济提供物质前提。 ☚ 世界货币 帝国主义 ☛ 经济一体化 经济一体化Economic Integration西方经济学家对经济一体化的定义说法不一。丁伯根(T.Tinbergen)认为:“经济一体化就是将有关阻碍经济最有效运行的人为因素加以消除,通过互相协作与统一,创造最适宜的国际经济结构。”巴拉萨(B.Balassa)认为:“经济一体化就是指产品和要素移动不受到政府的任何歧视。”金德伯格(Kindleburger)则认为,经济一体化就是要素价格均等化。中国学者基本上倾向于认为:经济一体化是一个过程,其最终目标是一体化过程的结果。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内涵是,成员国之间消除所有歧视性贸易障碍,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和共同的经济调节,建立一个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共同市场;在政治上,必须有一个能协调和调节区域内各种经济关系的中心机构,并由这个共同机构负责执行一体化范围内的有关活动。经济一体化是随着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竞争能力的需要,当代各国对经济生活进行国际调节的结果。一般来说,经济一体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经济一体化,即世界经济一体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之间彼此相互开放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体。狭义经济一体化,即区域经济一体化,指地理区域比较接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在一个由政府授权组成的并具有超国家性的共同机构下,通过制定统一的对内、对外经济政策、财政与金融政策等等,消除成员国之间阻碍经济贸易发展的障碍,实现区域内互利互惠、协调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最终形成一个政治经济高度协调统一的区域性经济组织。战后区域经济一体化日益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现象和共同趋势,在当代国际经济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双项因素贸易条件 完全经济一体化 ☛ 经济一体化 经济一体化Economic Integration至今尚无公认、明确的定义,丁伯根 (Tinbergen,J.,1957) 认为: “经济一体化就是将有关阻碍经济之最适宜营运的人为障碍予以废除,而引入调节与综合的所有有利因素,以创造最适宜的国际经济构造。” 巴拉萨 (Balassa,B.,1961,P. 23~26) 的定义则是: “经济一体化是指产品和要素的移动不受政府的任何歧视,即商品、劳动力和资本在国际间移动的所有人为限制的完全消除; 经济一体化就是废除经济差异的手段,也即各国经济没有差异存在的状态。” 法里佐夫 (Farizov,W.,1986,P. 45) 认为: “一体化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在国民经济之间发展深刻的相互联系和开展分工的客观过程,它不仅包括这些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领域,也包括市场联系,而且渗透到物质生产领域,使这些国家再生产过程的相互关系越来越密切,各国民族经济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建立区域性经济结合体,在这种情况之下,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指导着一体化发展方向的某些国家机构及跨国机构起着积极作用”。在丁伯根和巴拉萨看来,经济一体化是要素在国际范围内最适宜配置的一种状态,而在法里佐夫看来,它是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基础制约的社会历史过程。 从经济体制来划分,经济一体化可以有市场型经济一体化和计划型经济一体化两种,前者是指“只在整个参加国之间采取歧视性地减少或取消贸易壁垒的贸易政策,经济一体化的范围包括优惠的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和经济同盟。” (Salvatare,D.,1987,P. 247) 其典型是欧洲联盟,在经历了部门一体化阶段 (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共同市场 (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阶段和目前的经济同盟阶段后,欧盟正准备在1999年1月实现货币联盟以最终结成完全经济一体化 (陶大镛,1996,P. 688~727); 后者是指 “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努力,加强各国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的有计划调整过程,其办法是从结构上相互适应,并考虑在社会主义国际分工和生产资料国际调配基础上实现生产合作化的可能性,目的是在整个大家庭范围内创造扩大再生产的良好条件” (梅尼西可夫,Maenecikov,C.,1987,P. 188~189)。其典型是1948年以东欧国家为主成立的经济互助委员会。欧共体和经互会体现了战后雅尔塔体系中东西方在经济关系上的冷战特征,但是经互会随着东欧剧变和前苏联的解体而解体。发展中国家也有一些建立经济一体化的尝试,如拉丁美洲自由贸易协会和西非关税同盟等。 对经济一体化的起因和宏观效应,经济学家们解释不一。就单个国家福利增进的角度看,范纳 (Viner,J.,1950) 考察了关税同盟对贸易方向的影响,认为它可能导致贸易创造效应 (Trade Creation Effect) 和贸易转向效应(Trade Diversing Effect),前者指一体化导致商品供应来源从国内向成员国的转移; 后者指商品供应来源从非成员国向成员国的转移。米德(Meade,J.,1955) 进一步指出关税同盟将导致贸易扩大效果 (Trade Expansion Effect),即由于同盟内部关税税率的调低将刺激特定商品需求量和贸易量的上升,从而提高成员国的福利水平。利普西 (Lipsey,R.,1960,P. 496~513) 的研究表明关税同盟对福利的增加和成员国市场规模、生产结构的竞争性(而不是互补性) 等因素成正比; 就福利增进的多国分析看,最重要的研究是坎普(Kemp,M.,1969) 作出的,他研究了不同的关税削减方式和价格补贴对经济一体化后福利收益和损失分布的影响。西托夫斯基 (Scitovsky,T.,1958) 则认为经济一体化将导致大市场→生产规模化和生产成本下降→需求上升和市场扩大→竞争进一步激化→社会福利增进这一积极扩张的良性循环。小岛清摆脱了传统的比较优势说,指出以前的国际经济学注重于在成本递增的情况下通过竞争原理达成国际分工和平衡,而相对忽视了对成本递减途径的研究,经济一体化也就是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在能够取得规模效益的产品上通过协议进行国际分工的过程,协议结果取决于一国对某产品规模扩大后的成本降低率 (小岛清,1987)。帕夫里奇和鲍里斯·塞泽尔基(Puffrich,P. & Paurice,T.,1987) 认为发达国家的一体化理论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对于后者而言,经济一体化首先是一种发展战略,他拒绝古典和现代理论中的一体化成功条件而指出一体化伴生着两极分化,发展中国家必须将一体化看作集体自力更生的手段和按照新秩序逐渐变革世界经济格局的途径,这就要求成员国进行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并体现其政治意志。经济一体化的负面效应是它将导致一体化组织之间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并有可能降低一体化组织内部的环境质量 (Pearce,D.,1995)。从多元化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来看,经济一体化及其可能的福利增加受到成员国政策协调能力的影响 (Balassa,B.,1961),也与人文传统等非经济因素有关。单纯从经济角度考察经济一体化可能低估了其实际意义,它不仅实现了成员国尤其是核心国的国际经济交往能力的倍放,也是对地缘政治格局进行渗透和重塑的有效手段。 ☚ 新人口论 经济和谐论 ☛ 经济一体化 经济一体化economic integration是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最高阶段。成员国建立起一个超国家的管理机构,完全统一各成员国之间的货币、财政和社会经济政策,在国际经济决策中采取同一立场。这是欧共体的最终目标,所谓全欧洲“用一个声音说话”。 经济一体化的典型代表是欧共体的前身——由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三国组成的“比荷卢联盟”。 ☚ 共同市场 克鲁格曼模型 ☛ 经济一体化economic integr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