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记承天寺夜游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记承天寺夜游(《东坡志林》) 美是处处都有的,但并不意味人人时时都会发现美。美的存在和美的发现不是一回事。本文艺术地展示了两位天涯过客寻找美的过程和发现美的特殊心境。 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黄州第四年,夏历十月十二日时值初冬。作者,“解衣欲睡”,这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月色入户”。月光竟如知心好友悄悄跨过冷落的庭院进门来了。一个“入”,写出月亮的温馨体贴。所以,刚才“欲睡”的睡意已被一种“欣然”的审美愉悦驱散。一写月的可人,再写人的反应,构成了一种审美主体与对象的和谐关系。面对如此良宵美景,有谁与诗人共赏呢?又一转折,欣喜变为沉思。对流放的旷达超脱之情中又流露出不可排遣的深深的孤独感。“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说明作者几乎是不加思索本能地想起,“寻”则表现出作者的急切之情。张怀民果然不负作者与读者的心理企盼,“亦未寝”。 真是英雄惜英雄。两个孤独的流放者、失眠者,心有灵犀,有着审美和人生的共识。他们一起轻轻漫步在月光下。 慢慢便进入了一种如梦如诗、似梦似醒、轻柔飘渺的境界之中。写月光一节只三句且不着一“月”字,但月如皎洁的精灵无处不在,而且正确写出了对月的审美感受。“积水空明”写月色的透明澄彻,但前加一“如”字,表明人当处于半清醒半幻觉状态。接着人被如水的静谧牵导,完全沉浸在水月莫辨的审美幻象之中,清澄的水中藻荇交织摇曳。但很快又从一静一动构成的幻觉中惊醒,回到现实之中,发现一切都不过是审美假象,原来水草都只是竹子松柏的影子而已。审美自由的瞬间是多么短促! 最后是一种审美心境的揭示,月与竹柏处处,但少“闲人”。几分旷达几分孤独都在这月光曲的最后透露了出来。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2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3,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4,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本文选自《东坡志林》,作于被贬黄州时。承天寺:在湖北省黄州市。2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大文学家。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东坡志林》等。3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4藻荇(xing):水藻与荇菜,泛指水草。 【析点】 苏轼记承天寺之游,先写此游的缘起即为“入户”的“月色”所引动;接写承天寺夜景即庭下如水的月光;再写由此引发的感慨即赏月者少。夜景为全文最精彩处,但缘起与感慨也很有深味。 承天寺大约并无胜景,夜游此寺纯为赏月。苏轼写月光用了两个比喻,看似平常,实为匠心独运:他以空明的积水比喻满庭晶莹的月光,以水中的藻荇比喻竹柏在月光中投下的浮影,想像奇特,绘景别致,但这还不是东坡本色。东坡的独到处在于,前一个比喻的本体物——月光——并未出现,实有的月光幻化为虚拟的积水;后一比喻紧承前一比喻,两个比喻合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虚拟的藻荇反似幻化为空明积水中的实有物,连前一比喻中虚拟的积水也随之化而为实了;此时再点出本体物“竹柏影”,刚刚化为实者随即又还原为虚。如此虚虚实实,虚实相间,不但使难以描摹的月色具体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而且使承天寺的月夜又涂上一层空灵奇幻的色调,倍增情韵。结尾处感慨良宵佳境而“少闲人”领略,似是庆幸自身被贬后的投闲置散,又似惋惜美景之被弃置,也似称赏自身与月夜的融合为一,种种情愫,难以尽述。 记承天寺夜游【题 解】 苏轼21岁中进士后便在朝廷为官,由于不赞成王安石的变法,多次遭受打击,多次被贬。本文就写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之时(1083),这是一个闲职。全文仅84字,传神地描绘出了澄澈的月光,含蓄地表达了被贬谪的孤寂心情。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这篇不足百字的短文随手写来,似不经意,却写出了夜游承天寺的全过程,有寺中明净幽深的月色,有人物被贬居时的复杂心情。作者紧扣“夜游”,从夜写起,首先点明时间,“月色入户”,夜色已深。然后交代“夜游”的缘由,本已“解衣入睡”的作者,却因月色的引诱而睡意顿消,“欣然起行”。接着便是寻找“夜游”的同伴,引出“夜游”的地点,从而为下文用精练的文笔勾勒一幅清澄明净的月夜图作了铺垫。最后作者以寥寥数笔惋惜像自己这样赏月的“闲人”很少来结尾,流露出在清幽月色下的那种悲凉和伤感的情思,也暗示着对那些世俗之人汲汲于功名富贵的嘲讽,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那种解脱世俗、忘情自然的恬淡旷达的思想,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全文叙事、写景、抒情丝丝相扣,层层深入,耐人寻味。 对月色的描写是最精彩之笔。作者并未特意用语言来描写、渲染月景,而是写“步于中庭”的时候,目光为满院的月光吸引,造成一种错觉:“庭下如积水空明”,甚至空明得能够看清水中浮藻、荇菜交横错杂的样子。可是院子里怎么会有藻、荇之类的水草呢?正当人们疑惑之时,作者轻轻一笔,“盖竹柏影也”,使人恍然大悟:原来不是水草,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子。作者没有用一个“月”字,却巧妙地隐用了“月光如水”的比喻,勾勒出一幅优美恬静的月夜图,营造了一个冰清玉洁、澄净如水的月光世界,产生了奇特的艺术效果。 全文的基调是娴静旷达的,虽然身处逆境,但仍然有进取之心,以夜游来排遣胸中的苦闷,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这种旷达的情绪使全文显得潇洒、隽雅。全文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记承天寺夜游[宋]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②,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⑤,水中藻荇交横⑥,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⑦。 〔注释〕 ①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承天寺,在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南)。当时苏轼因被新党指控为讪谤朝廷,贬谪在黄州。②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作者贬官黄州的第四年。元丰,宋神宗的年号(公元1078—1084年)。③张怀民,即张梦得,苏轼之友,亦贬官黄州,初到时寓居承天寺。④步,用为动词,散步。⑤空明,透明,形容庭中似水般澄澈。⑥藻荇(xing性),泛指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形似心脏,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⑦闲人,此指不追求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当时作者贬官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实际上过着近乎流放的闲居生活,所以自称为“闲人”。 〔分析〕 苏轼因对王安石推行新法持保守态度,终于获罪而贬谪黄州充当团练副使。这个闲职,使苏轼无“用武之地”,所以这一时期苏轼的作品,如《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大多有旷达而又失意的矛盾心绪,本篇也不例外。 前段叙寺庭步月,在“解衣欲睡”之深夜,因见“月色入户”而“欣然起行”,兴之所来,不可自己。这正是苏轼那旷达性格的表现。但一人独步,未免寂寞,于是至承天寺寻朋友共同游乐。一“念”之闪,立即行动。这又是苏轼那不顾形迹的旷达表现。“相与步于中庭”一句点实了题目“承天寺夜游”,又为后文的写景抒情留下了无穷尽的地步。 中段写景,夜间闲游,可入文者甚多:寺、庭、日、树、草、风声、虫鸣等等,如果一一娓娓道来,可制成相当规模的文章。但作者只撷取月光来描写,将庭中的月色比为“积水”,将月下的竹柏影喻为“藻荇”,而一个“空明”,极言月光之澄澈洁净,一个“交横”,则写尽了竹木丛生错杂之状态。出奇的联想构成了绮丽的美景,而又如此贴切、动人,令人宛然如见。这里又留下了多少空余,让读者自己去联想、遐思。 末段抒情,承上面两段推出一层。为了把这一层推得更高、更有力,作者故意跌宕一笔,说“月夜”、“竹柏”何处无有,人人都有这样的机会赏览月色树影,但偏偏世间无人赏月,缺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一句话看来平常,却是含意深长,而又饶有余味。它暗示了世人大多汲汲名利,牵缠俗务;它也显示了作者的心胸旷达飘逸;它又淡淡地流露出作者那失意的怅惘心绪。这里又留下了许多含蓄的意思让读者自己去咀嚼回味。 全文83字,有叙述,有写景,有抒情,前后紧扣,转折自如。但是笔刚落下即收,话刚出口即止,留下许多空白,让读者去领略,去联想,去填补。一篇短文,能写得如此精致而有韵味,可见苏轼作文的功力。 〔评说〕 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仙笔也。读之觉玉宇琼楼,高寒澄澈。”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撰。作于元丰六年(1083),即作者贬谪到黄州(今湖北黄冈)的第四年。作者以富有情韵的诗的语言,十分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中的一个片断,抒写了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态,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文中寓深邃的人生哲理于清幽洁净的月景之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高妙境地。作者随手写来,似不经意,但寓意深刻,含蕴丰富。行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随物赋形,有自然天成之妙。 ☚ 游沙湖 石钟山记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