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痛剂肾病
镇痛剂肾病(又称镇痛药滥用综合征)早在50年代初,有人已认识到慢性间质性肾炎合并乳头坏死者与长期服用镇痛药有关。早年的研究,认为是非那西汀引起的肾损害。但后来证明非那西汀、阿斯匹林和咖啡因合剂(APC)长期服用最易引起肾损害,但以扑热息痛取代非那西汀同样可以引起。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是这些镇痛药或其代谢产物从肾脏排出时,引起肾内小血管、肾小管、肾间质的慢性损害所致。病变特点是慢性间质性肾炎及广泛乳头坏死,除肾间质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及肾小管萎缩外,伴有肾小球外周轻度纤维化。近年多数学者认为镇痛剂肾病时,肾乳头坏死可较慢性间质性肾炎的病理变化先出现,即使病人未并发肾盂肾炎或尿路梗阻,仍可发生肾乳头坏死。
本病在欧美国家发病率较高,国内很少见。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3~5倍,以30~65岁为多见。病人多因头痛、关节痛及肌痛而长期服用镇痛药,也有少数人对咖啡因有嗜好,而长期服用含有咖啡因的镇痛剂。这些病人往往同时有烟、酒及镇静药嗜好。一般认为每日服用镇痛片5~10片以上,持续数年或总共服非那西汀5kg,阿斯匹林8kg及咖啡因2kg,或相当于APC 25,000片,就会发生镇痛剂肾病。但另有报告只服非那西汀2kg即可引起肾病变。肾损害的临床表现具备慢性间质性肾炎的特点,病人尿中有少量蛋白,红、白细胞及管型,尿浓缩功能障碍(多尿、多饮、尿最高比重或渗透压降低),代谢性酸中毒,低血钾或低血钠等。同时还有肾乳头坏死的表现,如突发血尿、肾绞痛及急性肾功能衰竭,或伴有持续性镜下血尿,偶可在尿中找到坏死的肾乳头组织。后期出现贫血、高血压及氮质血症。易并发肾盂肾炎。此外患者往往多有神经官能症。由于长期服用镇痛剂,常并发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及上消化道出血等。部分病人皮肤逐渐变为棕灰色,原因未明。
本病诊断依据主要是长期大量服用含非那西汀的镇痛药及有慢性间质性肾炎的临床表现。肾功能进行性减退。肾盂造影可见肾影缩小,肾盏杯口变钝呈杵状、伴有肾盏缺损等肾乳头坏死特征。诊断确有困难者可行肾活组织检查。本病如能早期发现,及时停用镇痛剂,临床症状及肾功能损害可自行恢复或改善。到后期肾功能严重损害时,则可因尿毒症死亡。如并发急性肾感染而发生急性肾乳头坏死,可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少数病人可并发肾盂癌。治疗原则是停服镇痛剂,其它与慢性间质性肾炎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