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限 期限期(指期;程期) 程(程限;程日) 限 卯 约定的期限或日期:为期 完成某项工作的期限:时限 刻限 国家治乱兴亡更替的期限:命期 僧侣坐关的期限:关期 交纳赋税的期限:课程 欠账的期限:赊头 还钱的期限:钱限 明确规定的期限:确限 有效的期限:有效期 存在的或使用的期限:寿命 证书规定的有效期限:凭期 规定的期限以内:限内 期限的最后时日:限末 很长的期限:椿限 最后的期限:顶期 按照期限:如期 当期 离预定的期限已经很近了:为期不远 计日而待 计日以待 计日以俟 计日而俟 计日可待 计日可期 没有期限:不日不月 没有固定期限的:活期 日子拖得很长,没有确定的期限:有年无月 (规定的一段时间:期限) ☚ 日期 到期 ☛
实现 实现践 偿 克成 表示可以实现:可能 不妨 表示有可能实现:会 隐居不做官,以实现自已的志向:隐居求志 能实现:克果 接近实现:差点 表示接近实现:几(几乎;几几乎) 近乎 差点儿 争点儿 某种情况不久就要实现:在即(完工~) 即将 就要 将要 不久就可以实现:指日可待 指日而待 指日可期 指日可冀 指日可俟 计日可待 计日可期 很快就能实现:跷足可待 跷足而待 翘足可待 翘足而待 表示经过长时间后终于实现:总算 端的 彻底实现或体现方针、政策等:贯彻(~执行) (使成为事实:实现)
另见:完成 达到 成功 成为 ︱落空 ☚ 实现 得到实现 ☛ 计日可待魏明帝曹叡当政时,公孙渊占据着辽东,不听中央号令,曹叡命令太尉司马懿率领军队讨伐辽东。 出发前,明帝和大臣们在殿上商议讨伐的事。明帝问司马懿:“估计来回要多长时间?”司马懿回答:“来去各100天,攻打100天,中间休息60天左右,算起来,一年足够了。”明帝便决定发兵4万,群臣认为4万兵太多,战事所需的物资难以供应。魏明帝果断地说:“迢迢4000里,虽然耗费很大,也应当供给,不可过分计较费用。” 司马懿率4万兵到达辽东后,正遇上大雨连绵,不能及时攻打。朝中大臣议论纷纷,认为公孙渊不可能马上击垮,应该及早召回司马懿。明帝不听,说:“司马懿足智多谋,一定可以随机应变,克服危难,抓住公孙渊计日可待。” 不久,司马懿果然打败了公孙渊,并把公孙渊的首级派人送到了京都,辽东终于平定了。 后来,成语“计日可待”,用来形容等待的日子可以扳着手指数了,比喻为时不远。 计日可待jì rì kě dài见“计日而待”。 计日可待jìrì-kědài见“计日而待”。曹亚伯《通告城镇乡自治职员电》:“现今满政府之颠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