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警策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警策jǐng cè

指文句精妙。杜甫《戏题寄上汉中王》:尚怜诗警策,犹记酒颠狂。

警策

警策

与诗学有关的古代文论概念。陆机《文赋》:“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可见,警策虽然是片言只语,但在全篇中的位置,精采焕发,警拔夺目。通俗的说法,警策就是警句。“元宗乐府词云:‘小楼吹彻玉笙寒。’延巳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之句,皆为警策”(马令《南唐书·冯延巳传》)。这两句都写得情景相生,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之用,片言可以明百义”(《一瓢诗话》),所以,锻句炼字,诗人必极工而后已。杜甫自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然而,读者对警策的理解也随人而异。王国维《人间词话》:“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警策之所以居要,以其真实生动地突出了诗中特定的主旨和意境,既情景交融,又警辟至深。由此,诗中“警策”也并非一篇只有一句。同时,警策之“警”,往往表现在警句中某个字上,以一字逗出警意来。“陶潜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同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今皆作‘望南山’,……便觉一篇神气索然也。”(《东坡志林》)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警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也是以一“绿”字逗出警意来。这类字,古人称为“诗眼”。可见,诗中“警策”与“诗眼”的锤炼是并驾齐驱的。“诗眼”的优劣,直接影响“警策”是否精彩。但是,一味追求“警策”,而不顾及全篇的情感和立意,或者想用一二个警句来补救整首诗的平庸,这样的“警策”是没有生命基础的。“贾浪仙诚有警句,视其全篇,意思殊馁。”(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所以,对于“警策”优劣的分析,应当置在整篇之中,看它“居要”的广度和深度,而不应当孤单地拈出,随意品判。

☚ 涵泳   化工 ☛

警策

警策

一篇中最精彩最动人的句子。晋陆机《文赋》:“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宋吕本中《童蒙诗训》:“文章无警策则不足以传世,盖不能竦动世人。如老杜及唐人诸诗,无不如此。但晋、宋间人,专致力于此,故失于绮靡而无高古气味。老杜云:‘语不惊人死不休。’所谓惊人语,即警策也。”

☚ 跳脱   活法 ☛
警策

警策

陆机《文赋》中的美学概念。文中说:“或文繁理富,而意不指适。极无两致,尽不可益。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亮功多而累寡,故取足而不易。”这里,陆机于文章具体作法的分析中涉及到了一定的美学思想。即是说,在“文繁理富”而意思却不能适当地加以指明的情况下,应有简明扼要的语言,醒目而有力地点出全篇主旨所在。

☚ 缘情绮靡   陆云 ☛

警策

见“精警”。

警策jǐnɡcè

本指用策(棍子)赶马,现多比喻(语句)简练扼要而含义深刻。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满招损,谦受益”,这些都是警策之言。

警策

警策

一篇作品统摄全文的纲领眼目、中心主旨。晋·陆机《文赋》:“或文繁理富,而意不指适。极无两致,尽不可益。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宋·吕本中断章取义为一篇作品中的伟词奇句,《吕氏童蒙训》:“老杜诗云:‘语不惊人死不休’,所谓‘惊人语’,即‘警策’也”。同类文学作品中的快目醒心、出类拔萃之作亦称“警策”,梁·锺嵘《诗品·序》:“陈思赠弟,仲宣《七哀》,公干思友,阮籍《咏怀》……陶公《咏贫》之制, 惠连《𢭏衣》之作: 斯皆五言之警策也。所以谓篇章之珠泽,文采之邓林”。

☚ 通变   六义 ☛
警策

警策

即警句,指诗文中精炼警策的句子。陆机《文赋》:“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要用简短的一句话或一段话树立要领,突出主题,这就是全篇中的警句。

☚ 警跸   景差 ☛
警策

警策

也叫“精警”“警句”。修辞方式(辞格)之一。就是用简练而出奇的语言表达确切而深刻的含意。警策的特点是“精”和“奇”,有的看似无关,实则含有至理,如“墙有耳,伏寇在侧”(《管子·君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的看似矛盾,实则入情入理,如“善游者溺,善骑者堕”(《文子·符言》);“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李固《与黄琼书》)。警策用精美而奇特的语言形式引人思考,意蕴深广,具有格言、警句的性质。
应注意的是,使用警策格可以构成警句、格言;但警句、格言却并非全是警策。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至理名言,却不是警策,因为言不“奇”,是合乎逻辑的规范语言。警策的不合逻辑只是“看似”不合逻辑,即不合形式逻辑,实际上是符合辩证逻辑的。

☚ 节缩   精警 ☛

警策

❶ 挥鞭赶马。曹植《应诏》:“什夫~,平路是由。”
❷ 精辟深刻的文句。陆机《文赋》:“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

警策

辞格之一。亦称“警句”、“ 出句”、“秀句”,又称“精警句”、“名言”。以清新、凝炼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的修辞方法。如《后汉书·班固传》: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又如《楚辞·卜居》: “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知有所不明。”各种成语、谚语、俗语等多属警策。如《史记·秦始皇本纪》:“野谚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恰当使用“警策”,能使语言表达精警动人。

文句

文句

语句 辞句
诗文的句子:语言
个别文句:只句
一般押韵的文句:韵语
有韵律的文句:韵句
有意存疑而未写出的文句:阙文
留传下来的文句:余句
结尾的文句:结句
对偶的文句:俪句 丽句
不用典故的对偶句:言对
诗文中呆板的对偶句:板对
精练扼要而含义深切动人的文句:警策 警切
含意深刻、耐人寻味的文句:得隽之句
优美的文句:秀句
华美的文句:锦句
罗嗦无用的文句:费句
拙劣的文句:弊句
文句清雅:深秀(雄浑~)
(文中的词句:文句)

☚ 标题   词句 ☛

振奋精神

振奋精神

抖(抖擞;抖擞精神) 厉精 腾精 提神
振奋志气:奋志
振奋士气:致志
 训练军队,振奋士气:治兵振旅
使人内心激动,精神振作奋发:振奋人心
督教而使之儆戒振奋:警策
(使精神振作奋发:振奋)

另见:精神 振作1 奋发 旺盛 颓废

☚ 振奋1   表扬 ☛

警策jǐng cè

❶驱赶,鞭打。曹植《应诏诗》:“仆夫~~,平路是由。”
❷儆戒;督责。司马光《答彭寂朝议书》:“衔荷盛德,刻骨不忘,谨当宝藏,时取伏读,以自~~,少副万分之一。”
❸简洁精炼的文辞。陆机《文赋》:“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

警策

警策jingce

又叫“精警”。修辞学术语。把精辟的思想或道理同凝练奇特的语句表达出来,令人精警深思的修辞方法。
根据内容和构成方式,警策可分为三种。1.将自明的事理极简练地表达出来。例如:
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❷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世上有许多道理,人人心里有之,可是又往往说不出来,一经名人指出,便成为人们经常引用的格言。以上两句,都是用极简洁的语言,阐明一种人人自明的道理。2.将看似无关,实则相互关联的事物排列在一起,构成含义深刻的警句。例如:
❸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司马迁《史记·白起王翦传赞》)
❹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鲁迅《战士和苍蝇》)“尺有所短”和“寸有所长”,“有缺点的战士”和“完美的苍蝇”,似乎都是无关的事物,而一旦将两种事物排列在一起,便立刻收到一种特殊的修辞效果,其含义比原来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3.将表面上自相矛盾的事物排列在一起,构成更精采的警句。例如:
❺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原道》)
❻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不塞”与“不流”,“不止”与“不行”,“活着”与“死了”,表面看来都是互相矛盾,不合逻辑的。但作者却特意将它们排列在一起,构成最为奇特、又最为精采的警句。
警策是人们极感兴趣的一种修辞格。警句是人民生活的积累,思想的结晶,语言的精华。它活跃在人民口头上,也荟萃于古今名篇佳作之中。恰当地引用警句,或者熔词铸句,创造出新的惊人之语,不仅发人深省,而且能使语言为之增色。但引用警句,必须恰当,不可滥用。而要使自己的语言精警动人,更须刻苦磨练思想,锤炼语言,决不可硬造所谓惊人之语。有的警句同时又是对偶句或排比句,“警策”指其内容,“对偶”或“排比”是指其形式。

☚ 拈连   讽喻 ☛

警策

又称“精警”、“警句”。修辞格的一种。用简炼而出奇的语言,来表达确切而深刻的含义。如“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又如“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警策jǐng cè

❶精炼扼要而含意深切动人之文句。《医案摘奇 · 薛序》:“所定方药,警策处如老吏断狱。”
❷挥鞭赶马。曹植《应诏》诗:“仆夫警策,平路是由。”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2:4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