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謁謁(谒)Yè现行较罕见姓氏。今福建之浦城、山西之晋城、陕西之韩城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其注云: “《风俗通》曰: 古有谒者官,因以为氏。” 当以官为氏。望出海南。谒者,掌管礼宾、朝觐、通事及奉诏出使等事务的官员。 謁yè❶請見,朝拜。一般用于下對上、幼對長,或用作謙詞。揚雄《河東賦》:“伊年暮春,將瘞后土,禮靈祇,謁汾陰于東郊。”黄香《九宮賦》:“謁五嶽而朝六宗,對祝融而督句芒。” 謁“谒”的繁体字。 上一条: 谒 下一条: 堨 謁❶告也。《儀禮·聘禮》: “乃謁關人。” 鄭玄注: “謁,告也。” 《儀禮·覲禮》: “擯者謁。” 鄭玄注: “謁,猶告也。”《儀禮·覲禮》: “擯者謁諸天子。” 鄭玄注: “謁,告。” 《禮記·月令》: “先立春三日,大史謁之天子。”鄭玄注: “謁,告也。” 《禮記·月令》: “先立夏三日,大史謁之天子。” 鄭玄注: “謁,告也。” 《禮記·月令》: “先立秋三日,太史謁之天子。” 鄭玄注: “謁,告。” 古代名物 > 函籍類 > 函札部 > 柬帖 > 名片 > 謁 謁 yè “名片”之古稱。始於秦漢。《說文·言部》:“謁,白也。”段玉裁注:“按,謁者,若後人書刺,自言爵里姓名於上,以告所至詣者也。”《史記·高祖本紀》:“高祖乃紿爲謁曰‘賀萬錢’。“司馬貞索隱:“謁,謂以札書姓名,若今之通刺,而兼載錢穀也。”《史記·酈生陸賈列傳》:“酈生瞋目案劍叱使者……使者懼而失謁,跪拾謁,還走。”《後漢書·孔融傳》:“河南尹何進當遷爲大將軍,楊賜遣融奉謁賀進,不時通融即奪謁還府。” 謁yeD65D 謁yèY122 〖謁〗 粵 jit3〔意結切〕普 yè ❶ 告知,陳述。許慎《說文解字》:「〜,白也。」(白:告白。)司馬遷《史記.張儀列傳》:「臣請~其故。」❷ 請求。左丘明《左傳.昭公十六年》:「宣子〜諸鄭伯。」(宣子:人名。諸:之於。) ❸ 拜見,有詞語「〜見」。《史記.蕭相國世家》:「上至,相國〜。」(上:指漢高祖。) 謁 謁(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