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视提高经济效益
所谓经济效益,是指在环境得到保护和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的前提下,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中,所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标准质量的劳动成果与劳动占用和劳动消耗之间的比例关系。邓小平在领导我国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十分重视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创性的思想,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针对我国多年来经济工作中忽视经济效益和经济效益差的实际情况,邓小平提出: “要重视提高经济效益,不要片面追求产值、产量的增长。”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1页)从几十年的建设实践看,我国经济长期处于高消耗,低效率,高投入,低产出,高速度,低效益,产品质量不高,环境破坏严重的局面。这即是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要把提高效益作为战略问题来抓,发展经济不能脱离国情,超越国力,急于求成,要把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国民经济作为指导思想落到实处,走投入少、产出多、效益高的经济发展路子。
提高经济效益是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重要保证。邓小平认为,我们的一切工作,“要以是否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作为衡量我们的各项工作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2页)而提高经济效益,就能做到既增加产量又盈利的目标,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创造条件。同时,提高经济效益,节约单位产品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还能够实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优化配置,从而逐步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在这个定义上说,提高经济效益,即实现经济的集约型增长,是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提高经济效益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重要物质基础。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首先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果方面,能够创造更高的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能够统筹兼顾,讲求全社会的经济效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取得比资本主义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从而能够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制度。
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是解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各种矛盾的基本前提。只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经济效益,我国经济才能出现新的转机,才能使物质产品极大丰富,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才能使国民经济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增加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从而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
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处理好一系列关系,这是邓小平的一贯主张。
提高经济效益,必须首先处理好速度和效益的关系。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十分密切,如果保持经济适当的增长速度,使速度和效益成正比关系,就可以通过加快速度,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如果盲目追求速度,就会使二者成反比例,速度越快,破坏越大,效益也就越低。邓小平曾指出:“我们国家大、人口多,没有一点大的骨干工业是不行的。根据我们的经验,步子也不能迈得太快、太急。过去,我们搞得太急,发生了一些错误,我们叫 ‘左’ 的错误,这样,经济发展的速度反而慢了。”(《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06—407页)我们提倡 “多快好省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49页)要讲 “多快”,但必须是在 “好省” 的前提下,忽视后者,又会导致 “大跃进”时期的 “浮夸风”,导致出现 “洋冒进”。好和省就是指质量和效益。因此,必须把速度和效益结合起来,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适当地加快发展速度。
在提高经济效益中,要正确处理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关系。邓小平指出: “抓好产品质量。质量第一是个重大政策。这也包括品种、规格在内。提高产品质量是最大的节约。在一定意义上说,质量好就等于数量多。质量好了,才能打开出口渠道或者扩大出口。要想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能力,必须在产品质量上狠下功夫。”(《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页)企业也只有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才能实现企业的利润。在社会主义国家,广大人民群众是消费者,他们的利益绝不容许损害,必须要有高质量的产品。否则,社会就不会稳定。
要重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只有二者同时并举,才能使社会主义经济在最佳环境中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邓小平指出: “讲求经济效益和总的社会效益,这样的速度才过得硬。”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22页)任何经济活动都会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活动也会对经济活动产生制约作用,要提高经济效益,就要使二者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达到高度统一。
要注意经济建设和保护环境的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保护环境是经济建设的前提条件,经济发展是保护环境的重要保证。任何经济活动都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环境破坏严重,经济活动自然无法正常进行; 经济的发展,又为环境的保护提供了物质条件。把二者结合起来,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