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西山八大处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僧院名刹部 > 名寺 > 西山八大處 西山八大處 xīshānbādàchù 爲八座寺廟之總稱。座落於北京石景山區東北、西山支脈東麓之翠微、平坡、盧師三山之間。計有長安寺,靈光寺、三山庵、大悲寺、龍王堂、香界寺、寳珠洞與證果寺等。最早之寺廟,建於唐代。歷代增建衆多梵刹,後所剩無幾。現存八大古刹多爲明、清建築。參見本類“龍王堂”。參閱光緒《順天府志·京師志·寺觀二》。 西山八大处中国北京著名的风景区。位于北京西山。八大处指散落在西山支脉东麓的翠微、平坡、卢师三山间的8座古寺庙,即长安寺、灵光寺、三山庵、大悲寺、龙王堂、香界寺、宝珠洞、证果寺,面积约332hm2。八大处的建筑分别建于中国隋、唐和明、清时期,现存大部分寺庙是清代重建的。❶一处长安寺,位于翠微山下,始建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清康熙十年(1671)重建。寺门东向,共两进殿堂,前殿为释迦殿,后殿娘娘殿。此寺以名贵花木著称,有白皮龙爪松2棵,相传植于元代,院内悬有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所铸大铜钟1口。 西山八大处 西山八大处位于西山支脉翠微、平坡、卢师三山之间。为八座寺庙的统称。第一处长安寺,在翠微山西南麓,明弘治十七年(1504)创建,曾名翠微寺,清康熙十年(1671)重修,有前后二殿,殿廊悬有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所铸铜钟。寺中有两株白皮龙爪松,传为元代所植。第二处灵光寺,在翠微山东麓,唐大历年间创建,初名龙泉寺,金大定二年(1162)改觉山寺,明成化十四年(1478)改今名。寺内金鱼池边原有辽咸雍七年(1071)所建招仙塔,供奉佛牙舍利,后被八国联军烧毁,后于瓦砾中发现珍藏佛牙舍利石函,内有沉香木盒,上刻五代北汉“天会七年(963)四月二十三日”、“释迦牟尼佛灵牙舍利”等字样。1957年在原塔基上重建八角十三层佛牙塔,高51米。寺内花木夹道,景色清幽。第三处三山庵,在灵光寺北,殿前陈列方形汉白玉石,上有山水、人物、鸟兽花纹,名水云石。殿东敞轩一间,原有匾额“翠微入画”,登轩可览翠微山景。第四处大悲寺,在三山庵西平坡山腰,元代创建,名隐寂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增建大悲殿。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改今名,山门有康熙帝手书“敕建大悲寺”额,三进殿宇。大殿题额为“悲源海”,殿内有十八罗汉塑像,传为元雕塑家刘元作品。第五处龙王堂,在大悲寺西北翠微山腰,又名龙泉寺,清康熙十一年(1672)建,六十年重修,内有泉水,极甘冽,故建寺以祀龙王。寺内外有听涛山房、听泉小榭和题额“丹枫染华”小阁,为眺西山红叶佳处。右侧沟谷有“冰川漂砾”,为李四光发现之第四纪冰川活动物证。第六处香界寺,在龙王堂西北翠微山顶,创建于唐代(一说元代)。初名平坡寺,曾改称圆通寺、圣感寺,清乾隆十四年(1749)始称今名,为西山八大处主刹。规模宏大,五进殿宇,有乾隆御制碑和康熙年间发掘的“观自在菩萨像”。又建有帝王行宫。寺内有明代所植白玉兰树一株,花香四溢,甚名贵。另有婆罗树两株,亦珍贵。第七处宝珠洞,在翠微山顶,殿前有清乾隆御制牌坊,殿后即宝珠洞,因洞口砾石胶结如蚌珠而得名。寺中有眺望亭,可饱览昆明湖、玉泉山景色。第八处证果寺,在卢师山上,传为隋仁寿年间(601—604)僧卢师所建,名圣感寺。唐改名感应寺。元泰定年间改镇国寺。明景泰时改名镇海寺。后改今名。内有明成化六年(1470)所铸铜钟,高2米,直径1.2米,周长4米,上铸《摩诃般若蜜多心经》经文。寺西北有峭崖,多怪石奇松,林藤缠绕,景色奇幻,名秘魔崖,又名陀林、虎王洞,附近多名人题刻,以清人翁同龢绝句最为珍贵。八座庙宇所在的三山,树绿花香,自然风光秀丽,旧有十二景之名。 ☚ 西山风景区 石景山冰川擦痕 ☛ 西山八大处 西山八大处在北京市石景山区东北部的西山东麓,即翠微、平坡、卢师三山之间。三山青峰环抱,奇石嶙峋,松柏繁茂,八大古刹掩映山间,总称 “八大处”。即长守寺、灵光寺、三山庵、大悲寺、龙王堂、香界寺、宝珠洞、证果寺等。长安寺,旧称翠微寺,又名善应寺,为第一处。创建于明弘治十七年 (1504)。寺院二进,前为释迦牟尼殿,内奉铜铸关羽像,后为娘娘殿。寺内明代巨钟一口和元代种植的白皮松尤为著名。灵光寺,为第二处。创建于辽代,初名龙泉寺,金大定二年 (1192)改名 “觉山寺”,明成伦十四年 (1478)改称今名。寺内原有辽咸雍七年 (1071)所建招仙塔,1900年被八国联军焚毁,今仅剩塔基。因塔内珍藏佛牙舍利石函,故于1958年至1964年重建佛牙舍利塔。塔高51米,八角十三层,碧瓦金刹,绮窗复拱,挺拔秀丽。塔周又建殿房亭榭,可供游人凭栏观鱼,为灵光寺胜景之一。三山庵,俗称麻家庵。为第三处。因位于翠微、平坡、卢师三山之间而得名。此庵仅一殿院,正殿前有一长方形汉白玉石,俗名水云石,上有天然自成的山水、人物、鸟兽图案,实属罕见珍玩。入套院有一敝亭,可眺望翠微胜景,山峦叠嶂,塔影妖娆,故有翠微入画之称。大悲寺,为第四处。创建于元代,初名隐寂寺,康熙五十一年 (1712),改今名。寺东向,前后殿宇三进。山门高悬 “敕建大悲寺” 匾额,系清康熙帝御笔。释迦牟尼殿内,两侧分立十八罗汉像,相传为元代雕塑家刘元之作。形象生动,衣带当风,为雕塑艺术精品。后殿名大悲阁,建于明嘉靖二十九年 (1550)。寺内翠竹扶硫,青嫩欲滴,银杏苍劲古拙,相传已有八百年历史,龙王堂,为第五处。又称龙泉庵。建于清康熙十一年 (1672),后经重修。寺院东向,二进院落。院内有泉水,由石洞流出。经年不息,因甘甜,而名甜水泉。由寺盘山而下,可见一巨大岩石,为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鉴定为和四纪冰川擦痕,石上刻 “冰川漂砾” 四字,系李四光亲笔。香界寺,为第六处。在平坡山龙王堂西北。创建于元代,俗名平坡寺。明洪熙元年(1425) 重建,改名大圆通寺。清康熙十七年 (1678) 重建,改名圣感寺,乾隆十三年 (1748) 重修后,始易今名。此寺为八大处主寺,有殿宇五进,乾隆帝曾以此为行宫,故建筑风格精巧华丽。主体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乾隆碑序、大雄宝殿、藏红楼、行宫院等。宝珠洞,为第七处。在平坡山顶,与香界寺眦邻。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 (1781)。有正殿及东西配殿。殿后有岩洞,宽广约四光,因洞为砾石胶结岩,黑白二色相间,形如宝珠,故名。洞外有一牌坊,额题 “欢喜地”、“坚固梵”,为乾隆御笔。附近山石上还有乾隆御诗题刻。证果寺,为第八处。在卢师山上,隋代初创,初名陀林,唐代易名感应寺,明景泰年旧称镇海寺,后改今名。寺院建筑多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 被八国联军焚毁。寺西北隅的卢师洞,如天然石屋,洞上有自山巅横伸出的巨石,宛如嵌在半空,称 “秘魔崖”。崖下有石门、石窗、石桌、石凳、石床,给天然石屋增添了生机。 ☚ 豫园 孔庙 ☛ 西山八大处 西山八大处在北京市石景山区东北部的西山东麓,即翠微、平坡、卢师三山之间。三山青峰环抱,奇石嶙峋,松柏繁茂,八大古刹掩映山间,总称“八大处”。即长守寺、灵光寺、三山庵、大悲寺、龙王堂、香界寺、宝珠洞、证果寺等。 ☚ 豫园 孔庙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