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文学传序
史论名篇。唐代魏徵撰。序文对文学的性质、创作根源、流变、风格等问题作了论述:“文之为用,其大矣哉! 上所以敷德教于下,下所以达情志于上,大则经纬天地,作训垂范,次则风谣歌颂,匡主和民。”这种说法充分肯定了文学的政教伦理性。文章所谓“或离谗放逐之臣,途穷后门之士,道轗轲而未遇,志郁抑而不申,愤激委约之中,飞文魏阙之下”的观点,继承了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在阐述文学流变时,魏征注重从南北文化交流的角度来探寻文学发展的规律:“暨永明、天监之际,太和、天保之间,洛阳、江左,文雅尤盛……然彼此好尚,互有异同。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其说反映了唐王朝文化大一统的观念。序文对梁后期的文风进行了批评:“简文、湘东,启其淫放,徐陵、庾信,分路扬镳。其意浅而繁,其文匿而彩,词尚轻险,情多哀思。”认为梁后期的文学实为“亡国之音”,故对李谔上书正文体以肯定,颂扬混南北文化为一体的隋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