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教育的复兴suidai jiaoyu de fuxing
隋统一南北之后,政治上革除了士族门阀专政,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实行均田法和租调徭役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些都为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隋朝统治者推行的是崇儒兴学,复兴教育的文教政策。他们认识到,要使人民顺从地遵守忠君孝亲的人伦道德,服从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以及训练从政的官员,便要重用儒学。因此,一面注重搜罗人才,用重礼聘请、高官厚禄引诱,把著名的儒者集中于京都,一面兴学,自京都至州县皆设立学校,并奖励国子生,考选国子生为官。585年,下令劝学,强调设学施教是国家的首要任务,进行礼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全国统一后,又令所有学校都要勤训导,严考课。大业年间(605~618),学校发展到高峰。
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官学。中央设立国子寺(后改名为国子监),置祭酒,专门管理学校教育工作。这是我国历史上设置专门的教育行政部门和专门的教育行政长官的开始。国子寺下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等五学。前三者都是儒学,后二者则是以教授学科知识为目标的专门学校。还有一些与行政业务机构结合在一起的专门学校,如大理寺设律士,太医署设医学博士,按摩博士、药园师,太史曹设天文、历法、漏刻博士等教授若干学生,表明专门学校的办理已具有多种形式。同时,隋朝为集中选士大权,采用考试的办法,分科取士,创立了科举制度。它一方面完善了古代的选士制度,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隋朝统治的时间不长,它所创立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新制度,为唐王朝所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