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袁头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袁头币/银角子 ☚ 硬洋 袁头币 ☛ 袁头币 袁头币亦省称“袁头”。北洋政府所铸袁世凯头像一元银币的俗称。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发展简史》四:“1927年北伐胜利,国民政府停铸袁头币。” ☚ 北洋政府铸一元银币 银角子 ☛ 袁头币民国初期开始铸造的、正面有袁世凯(1859—1916)头像的银元。清朝后期,各省自铸的银元在成色和重量上各不相同,往往此省所铸银元到他省就不能流通;而且各省督抚又把铸币视为一种财源,一直存在滥铸现象。民国建立后,北洋政府于1914年2月颁布《国币条例》和《国币条例施行细则》,规定铸造和发行新银币作为国币,铸币权统归中央;规定新国币每一元重七钱二分,成色银九铜一,规定了一角、二角、五角银币及其他镍、铜辅币的重量和成色;还规定公款收入必须用国币,并逐步用新国币取代市场上流通的旧币。袁头币1914年12月在天津造币厂开铸,江南、武昌及杭州三厂继之。这种银币花色崭新,重量和成色能严格按照标准铸造,比较昔日各种成色不一的杂币明显优越,发行后逐渐成为市场上的主要银元。袁头币的铸造与发行,可以说是中国统一币制过程中的一个阶段。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袁头币即停止铸造。 袁头币 袁头币亦称“袁世凯银元”或“大头”。中国近代银铸币。北洋政府所铸的币面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规定以铸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为法定银币,同年12月及民国四年(1915年)先后由天津造币总厂及江南造币厂开铸。每枚重七钱二分,原定成色为纯银九成,后改八九成色。同版不同年的银币有民国三年、八年、九年、十年四种。此币铸行量大,与当时市面流通的数十种银元相比,形式统一,重量、成色均有严格规定,因此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广为流通。1919年“五四”运动后,上海金融市场取消龙洋行市,袁头币遂起主币作用。 ☚ 开国纪念币 袁世凯银元 ☛ 袁头币 袁头币见“袁世凯银元”。 ☚ 袁世凯银元 袁大头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