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道家学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道家学派 道家学派以先秦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道家之名,始见于汉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指》,称为“道德家”。《汉书·艺文志》始称道家,列入“九流”之一。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第一次提出了关于“道”的学说,把“道”作为最高的哲学范畴,标志宇宙万物产生的根源及其运动变化规律。主张“道法自然”,从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的观念出发,在否定古代神权主宰和神创说方面起了积极作用。然而他提倡秉要执本,主张守雌守柔、自然无为,反对儒家的有为政治,对统治的权术作了总结,为统治者临驭天下提供了原则。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 “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庄子·知北游》),更强调“道”的从无生有、变化莫测的性质。认为万物都是相对的,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主观精神境界。道家学说的内容,以老庄的自然天道观为主,强调人们在思想、行为上应效法“道”;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伦理上主张 “绝仁弃义”,批判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提倡尊重生物和人性的自然状态,主张绝对的精神自由。在美学上,道家提出审美的相对性、审美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等问题,提出虚实相生,法天贵真,天然妙悟,无用之用等审美原则。在庄子前或同时,还有杨朱的“重生贵己,全性葆真”说,宋钘、尹文的 “情欲寡浅” 说,彭蒙、田骈、慎到的“弃知去己”说,都同道家思想接近,有称之为道家别派者。其后,道家思想与名家、法家相结合,成为黄老之学;而法家申不害、韩非等人早已汲取道家“自然”之义和权术思想,作为法治理论的基础,故汉初黄老、刑名并称,颇为统治者所推崇,盛极一时。到汉武帝时独尊儒术,道家思想渐衰。但其自然观对反对谶纬神学有很大作用。同时,道家思想流入民间,对东汉末年农民运动中道教思想的产生有所影响。魏晋间玄学盛行,王弼、何晏等倡“名教出于自然”,首以老庄解释儒家经文,促成儒道融合; 阮籍、嵇康主 “越名教而任自然”,以道斥儒。佛学传入中国后,学者用老庄诠释佛典,又有释、道合流之势。以后的玄学、宋明理学都对道家思想有所吸收。道家思想源远流长,对中国的政治、思想、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均有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家的主要著作有 《老子》、《庄子》、《列子》 等。 ☚ 荀子学派 老子学派 ☛ 道家学派 道家学派先秦以老子“道”学为中心的学术派别。或称“道德家”。《汉书》称道家,列入“九流”之一。以老子为创始人。把“道”作为最高的实体范畴和人类社会必须遵循的准则。认为“道”是万物本源和运动变化的规律。经“道”为中心的这一学术体系向两个方向发展。《管子·心术》等代表齐稷下道,提出唯物主义“精气”说; 庄子一派则通过相对主义走向唯心主义。但后者影响为大。老庄的自然天道观强调人们在思想行为上效法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尚贤,使民不争”; 伦理上主张“绝仁弃义”。道家思想与名家、法家有渊源关系。其思想流入民间,对东汉末农民起义中道教思想的产生、以后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古典文学艺术都有重大影响。 ☚ 尊重需要 道德社会化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