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1859,一作1858—1916河南项城人 北洋军阀首领。武昌起义时,出任内阁总理,并窃得大总统职位。1915年和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卖国条约,改民国五年(1916)为洪宪元年,准备即皇帝位。1916年3月22日,在蔡锷等护国讨袁中被迫取消帝制。6月6日,因尿毒症病亡。 字:安堂、家庆、慰廷、慰亭、慰庭 号:容庵 别号:牧野新农、洹上渔人、洹上钓徒、洹上老人、容庵主人 别名:洹邨、嵩云 籍称:项城 官称、宫保 人称:极峰、袁老四 影射名:方代胜 袁世凯1859—1916北洋军阀政府总统。字慰庭(或作慰廷、慰亭),别号容庵,河南项城人。清漕运总督袁甲三之孙。自幼过继叔父袁保庆,过着纨袴子弟生活,在科举考试中屡次落榜。光绪七年(1881年)投靠袁保庆的把兄弟淮军统领吴长庆,任营务处会办。后随吴入朝鲜,负责前敌营务处,协助朝鲜国王李熙镇压汉城兵变,诱捕大院君李昰应,被清廷奖叙五品同知衔。1885年,被李鸿章保荐,任“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三品道员。1894年受日本驻朝使馆书记官杉村的怂恿,电请清廷派兵入朝镇压东学党起义。及见日军大批入朝, 占据汉城,形势严重,乃请调回国。次年授浙江温处道。因曾上书当朝权贵,提出练新军之议,荣禄、李鸿章便推荐其负责编练新军。1895年12月,接管“定武军”十营,添募两千多人,聘请德国教官,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建陆军”,在进行近代军事训练的同时,进行忠君、尽孝的封建伦理教育,并乘机网罗党羽。1897年,升直隶按察使。曾参加强学会投机维新运动,但在“百日维新”紧迫关头,表面应允以武力支持维新派,暗中向荣禄告密,支持慈禧发动政变,取得慈禧太后宠信。1899年署山东巡抚,残酷屠杀义和团。次年参加刘坤一、张之洞策划的“东南互保”。1901年继李鸿章署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次年实授,在内外政策上继承李的衣钵,并接收淮系势力,政治、军事实力迅速膨胀。1903年任练兵处会办大臣。1905年借改革军制之机扩编北洋军为六镇,从此成为北洋军阀首领。1907年,清廷以明升暗降办法任其为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希图剥夺其军权。宣统元年(1909年)初被摄政王载津以有“足疾”为由勒令回彰德养病,实则罢免,然旧部分布各军,仍示效忠。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凭藉北洋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支持,出任内阁总理大臣。他一面遣军向首义之区武汉进攻,压迫革命派与之谈判,一面威胁孙中山让位,一面又利用革命声威和手中兵权,威吓清帝退位,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在北京建立地主买办联合专政的北洋军阀政权。1913年派人刺杀宋教仁,大借外债,镇压了“二次革命”,强迫国会任其为正式大总统,并强行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发动内战,镇压孙中山领导的讨袁军。1914年废除《临时约法》、别制“袁记约法”,取消国务院,实行独裁专政。通令全国恢复祭孔,并亲率文武官员祀孔祭天,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1915年为换取日本的支持,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同年12月12日宣布改总统府为新华宫,改民国五年为洪宪元年,拟于1916年元旦登极,准备即皇帝位。其倒行逆施遭全国人民反对。同月25日蔡锷等在云南组织护国军,宣布讨袁,发动讨袁的护国战争,贵州、广西、广东、浙江等省纷起响应。1916年3月22日被迫宣布取消帝制,仍称大总统。6月6日在亿万人民的唾骂声讨中,忧惧而死。 袁世凯黎元洪袁世凯合传 | | 新国民社版18页 | 袁世觊之祸黔 容庵弟子记(四卷) | 刘世傑 沈祖宪 吴闿生 | 1912年版82页 1913年印行,(台湾)文星书店1962年版 221页 | 袁世凯年谱 袁世凯 | (日)内藤顺太郎 (日)内藤顺太郎著 范石渠译 | 上海文汇图书局1914年铅印本 上海文汇图书局1914年9月版186页 |
最新袁世凯 袁前大总统略传 袁世凯轶事 袁氏盗国记(2册) | 民心社 高明镜 野史氏 黄 毅 | 上海泰东图书馆1916年版58页 1916年版78页 上海文艺编译社1916年版90页 上海国民书社1916年版、1917年增订本, (台湾)文星书店1962年12月版 | 袁世凯轶事续录 | 野史氏 | 上海文艺编译社1916年版58页、1917年 11月9版90页 | 袁世凯全传(附年谱) 袁世凯全传 八十三日皇帝之趣谈 洹上私乘 | 野史氏 墨江枫鱼等 王忏生冬山 袁克文 | 上海文艺编译社1917年版130页 云南图书馆1917年印行 上海文艺编译社1919年版104页 上海大东书局1926年版62页,(台湾)文 海出版社1966年影印本62页 | 袁世凯与中华民国 | 白 蕉 | 上海人文月刊社1936年版391页,(台湾) 文星书店1962年影印本 | 曾国藩与袁世凯 介绍窃国大盗袁世凯 | 范文澜等 陈伯达 | 华北新华书店1946年版 华北新华书店1946年2月版66页,人民 出版社1949年版、1962年版 | 窃国大盗袁世凯 | 陈伯达 | 重庆群众杂志社1946年版,1949年6月 重版,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74页 | 辛亥革命与袁世凯 袁世凯窃国记 | 黎乃涵 | 三联书店1949年版140页 (台湾)中华书局编辑部1954年版369页 | 袁世凯丑恶的一生 袁世凯 袁世凯 袁世凯与戊戌政变 | 向 阳 秋 楠 青 谷 林言椒 刘凤翰 | 通俗读物出版社1957年4月版44页 中华书局1962年7月版40页 三联书店1963年10月版121页 (台湾)文星出版社1964年版247页,(台 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247页 | 袁世凯与朝鲜 | 林明德 |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0年 4月版440页 | 袁世凯传(上、下) | 章君穀 | (台湾)中外图书出版社1970年版、1975 年7月增订本358页 | 袁世凯与中日甲午战争 袁世凯之政治权谋 袁世凯传 袁世凯与进步党 袁世凯称帝及其败亡 袁世凯一生 | 池在运 姜曼丽 李宗一 黄文蓉 胡柏立 侯宜杰 | (台湾)撰者印行1977年版175页 (台湾)东英出版社1975年版195页 中华书局1980年11月版374页 (台湾)撰者印行1981年版227页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版77页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版449页、 1984年4月(修订本)503页 | 八十三天皇帝梦 袁世凯与北洋军阀 袁世凯评传 清廷信任袁世凯 章炳麟与袁世凯 袁世凯三父子 武昌起义前后的袁世凯 袁世凯与丁未政变 袁世凯的反革命文艺宣传 辛亥革命后张謇与袁世凯的关系——介绍部分 张謇未刊函电 | 吴长翼 谢本书 侯宜杰 刘生焱 姚渔湘 退役记者 陆 权 南 湖 阿 英 章开沅 | 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12月版342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版272页 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12月版306页 *公论报1950年7月4日 *台湾新生报1956年10月22日 *公论报1956年11月18日 *联合报1961年10月10日 *中央日报1961年12月5日 光明日报1962年4月26日 光明日报1963年4月10日 | 袁世凯的枭雄面目 “窃国大盗”袁世凯忧惧而死 袁世凯与“洪宪帝制” 袁世凯其人 袁世凯为何要求修北站 | 章君穀 樊 竞 徐辉琪 青 石 孙新源 | *联合报1970年6月26—29日 北京日报1982年6月6日 人民日报1982年7月5日 中国青年报1982年7月25日 天津日报1982年11月7日 |
袁世凯墓园 近世史之枢纽项城袁世凯传 袁世凯与梁启超 内阁制与袁项城 袁世凯与各政党 章太炎与袁慰廷 袁世凯为官之历史及论断 正式大总统就任记 论袁世凯 袁世凯称帝与冯国璋 袁世凯与林长民 荣禄与袁世凯 | 安 祥 天南僇民 敏 伯 严 伟 冷光熊 寿 朋 伟 生 杨 喆 莫安仁 二 陵 沈思齐 徐一士 | 深圳特区报1984年5月15日 砭群丛报1909年1—5期、1910年7期 民谊1912年第1号 独立周报1912年5期 国民杂志1913年第1年第2号 国民杂志1913年第1年第3号 国民杂志1913年第1生第3号 中华教育界1913年2卷10期 大同1916年2卷7期 越风1937年2卷1期 人文1937年8卷1期 逸经1937年22期,一士类稿·一士谈荟第 356页 | 辛亥革命与袁世凯 项城与北洋之始末 袁世凯怎样摧毁民主政治 窃国大盗袁世凯 袁世凯与国民党政制比较 漫谈袁世凯(张一麏谈袁追记) 洪宪轶闻 遁甲术专门之袁世凯 戊戌政变所成就的文武两人物 谈袁世凯(上、中、下) | 朱云彬 王觉源 李全望 陈伯达 郭 生 陆 诒 陆丹林 吴伟士 竺 公 耘 农 | 文艺生活1941年1卷2期 时代精神1942年6卷4期 群众周刊1944年9卷21期 群众周刊1945年10卷23期 周报1946年31期,文林1946年8期 民主1946年1卷34期 改造杂志1947年2期 *畅流1951年3卷6期 *畅流1952年5卷11期 *新中国评论1956年11卷2—4期,*现代 政治人物评述(上)第39页 | 辛亥革命时期袁世凯的窃国阴谋 袁世凯与戊戌政变 张謇与袁世凯 民国叛徒袁世凯(1—3) 袁世凯软禁章太炎索隐 张国淦笑谈袁世凯 袁世凯的发迹 袁世凯称帝始末 袁世凯的童年 袁世凯的童年补遗 袁世凯在辛亥前后 岑春煊与袁世凯半世恩仇 袁世凯的妻妾子女 拳乱时期的袁世凯 袁世凯秘闻一束 康有为袁世凯 袁世凯末日记 袁世凯与辛亥革命 一代枭雄——袁世凯传 | 李时岳 陆啸剑 宋希尚 左舜生 心 斋 李漱石 刘凤翰 田布衣 林榕生 林榕生 王锡彤 陈亨德 沈云龙 刘凤翰 唐 风 陈兰荪 田布衣 味 根 章君穀 | 新史学通讯1956年9期 *文星1963年12卷3、4期 *畅流1963年27卷5期 *民主潮1964年14卷10、11、13期 *古今谈1965年2期 *春秋1965年3卷5期 *文星1965年16卷7期 *春秋1966年4卷1期 *春秋1966年4卷4期 *春秋1966年4卷5期 *春秋1967年6卷2期 *春秋1967年6卷5期 *传记文学1967年10卷3期 *传记文学1967年10卷5期 *艺文志1967年22期 *畅流1968年38卷3期 *春秋1968年9卷6期 *古今谈1968年44期 *中外杂志1969年5卷1期—1970年7 卷1期 | 慈禧、袁世凯、康有为 袁世凯与汪精卫的因缘 张謇、袁世凯、梅兰芳 芮恩施所认识的袁世凯 袁世凯与汪精卫 | 龙宝麒 林 斌 王培尧 姚崧龄 林光灏 | *中外杂志1969年5卷6期 *畅流1969年39卷9期 *中外杂志1970年7卷1期 *传记文学1970年16卷6期 *中外杂志1974年16卷5期,*中外人物 专辑第6辑第81页 | 风云际会袁世凯 袁世凯(1857—1916) | 王成圣 关国煊 | *中外杂志1975年18卷6期 *传记文学1976年29卷2期,*民国人物 小传第2册第128页 |
袁世凯的复辟丑剧 袁世凯重新上台以后 庚子辛丑年间袁世凯在山东与传教士的勾结 宋教仁与袁世凯 袁世凯 袁世凯与民初司法 袁世凯与《居仁日览》 如何评价孙中山和袁世凯的斗争 袁世凯的籍贯 | 齐 思 时 文 王神荫 何泽福 茅云飞 沈云龙 孙大勋等 张豫杰 永 石 | 学习通讯1976年3期 辽宁大学学报1976年4期 山东师院学报1979年6期 上海师大学报1980年3期 青年一代1981年1期 *传记文学1981年38卷2期 文物天地1981年6期 天津社联通讯1981年9期 史学集刊(云南)1982年1期 | 袁世凯窃国纪略 袁世凯之子品评袁世凯 袁世凯与日本帝国主义的关系及其实质 袁世凯谋取共和国总统的最初一次活动 辛亥革命前的袁世凯 袁世凯为什么葬在安阳 袁世凯做皇帝还是八十三天 从隐居到窃国 袁世凯客居安阳的原因 袁世凯何年被炸 袁世凯——北洋军阀政权的首脑人物 袁世凯与巡警的创建 清末民初两枭雄——袁世凯与黎元洪的真面目 我的父亲袁世凯 | 魏开肇 张琦翔 庄洪铸 夏良才 李建武 戴志强等 郭天样 张润三等 谢照明 俞兴茂 壮 游 廖一中 张守初 袁静雪 | 学习与研究1982年2期 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4期 新疆大学学报1982年4期 近代史研究1982年4期 历史教学1982年8期 中州今古1983年创刊号 近代史研究1983年1期 文史通讯1983年3期 中学历史教学1983年4期 文史通讯1984年2期 人物1984年第4期 天津社会科学1984年5期 *中外杂志1984年36卷5期 集萃1984年5、6期,全国文史资料选辑第 74辑第121页 | 袁世凯为什么能窃取临时大总统的席位 我的父亲袁世凯 袁世凯与北京兵变析疑 袁世凯与日俄战争 袁世凯在戊戌政变前后 袁世凯其人其事 袁世凯自订“国际法” 袁世凯做了八十三天皇帝是如何算得的? 章太炎与袁世凯 | 胡绳武 袁叔祯 谢再兴 廖一中 张达骧 匡 吉 代 山 姚洪卓 | 文史知识1984年9期 *大成1984年126期 台州师专学报1985年1期 历史教学1985年2期 文史通讯1985年4期 名人传记1985年5期 历史知识1985年5期 历史教学1985年7期 人物杂志三年选集第238页 | 袁世凯轶事数则 | 吴弱男 |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第8页,全国文 史资料选辑第11辑第92页 | 辛亥当年有关袁世凯的几件事 孙中山与袁世凯的第一次会见 关于唐绍仪的生平及其与孙中山袁世凯容闳的 关系 | 汪彭年 冯耿光 黎照寰 |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第86页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15辑第172页 广东文史资料第19辑第48页 | 关于袁世凯署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考察 袁世凯帽上碧霞犀帽花的由来 袁世凯轶事 袁世凯 | 任恒俊 叶恭绰 张达骧 邢克斌 | 文史第22辑第153页 文史集萃(全国政协)第3辑第70页 文史集萃(全国政协)第3辑第139页 中外历史名人传略(中国近现代部分)第 196页 | 袁世凯 袁世凯 | (美)勃 德等编 李宗一 | 中华今代名人传第1页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记第2集第 47页,民国人物传第1卷第145页 | 袁世凯(1858—1916) 袁世凯觊觎帝位失败而后忧郁成疾的野心家 袁世凯 袁世凯 袁世凯与庆亲王 | 贾逸君 王世祯 林怀卿 王治心 李次九 庄 练 | 中华民国名人传(上册)政治第83页 *中国风云人物第309页 *中国历代名人120位第358页 中国历代名人传略第6集第357页 *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下册)第 75页 |
岑春煊与袁世凯 袁世凯(1859—1916) 袁世凯 现代化的保守人物——袁世凯 袁世凯收买报纸 也说袁世凯的《戊戌纪略》 袁世凯家族概略 我所知道的袁世凯 袁世凯轶事述闻 | 筿 园 张敏孝 徐和雍 杨 格 郑逸梅 郑逸梅 贝 扬 何信基 张达骧 | *中国近代史论丛第2辑第5册第163页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人物简介第351页 中国近代名人小传第324页 *中国现代史论集第4辑第171页 书报话旧第239页 文苑花絮第38页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第20页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第136页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16辑第33、40、60、 73页 | 锡盟王公觐见袁世凯亲历记 袁世凯派陈宦图川经过 袁世凯(1859—1916) 袁世凯 袁世凯 “遁甲术专门之袁世凯” “慰庭总统老弟”的杰作 孙中山与袁世凯的斗争 袁世凯与黎元洪的斗争 袁世凯(老北洋系) 袁世凯 | 宋 英 邓汉祥 庄 葳等 汤志钧 吴相湘 吴相湘 吴相湘 张国淦 张国淦 | 内蒙古文史资料第14辑第153页 四川军阀史料(一)第48页 古今中外三百名人第265页 戊戌变法人物传稿(增订本)下册第553页 *民国百人传第3册第327页 *民国政治人物第1集第31页 *民国政治人物第1集第41页 北洋军阀史料选辑(上册)第135页 北洋军阀史料选辑(上册)第158页 北洋军阀史稿第444页 当代名人事略(上卷)第1页 | 袁世凯之再起与吴禄贞之死 关于第十一辑的几点意见(一、《袁世凯轶事数 则》一文) | 恽宝惠 梁漱溟 | 全国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第126页 全国文史资料选辑第18辑第225页 | 关于《袁世凯轶事数则的订正》 阅读《文史资料选辑》的管见(校订和补充之十 三:《袁世凯轶事数则》一文) | 恽宝惠等 徐一士 | 全国文史资料选辑第18辑第228页 全国文史资料选辑第31辑第297页 | 辛亥以后的袁世凯 | 唐在礼遗稿 | 全国文史资料选辑第53辑第116页,北洋 军阀史料选辑(上册)第83页 | 袁世凯丧葬琐记 民国初年国会斗争的回忆 “洪宪臭帝”袁世凯 | 萧景泉 王葆真 | 全国文史资料选辑第76辑第170页 全国文史资料选辑第82辑第135页 *军阀现形记第17页 | 袁世凯 三韩扶桑所见袁世凯关系史料 袁世凯 | 金 梁 吴相湘 邵镜人 | 近世人物志第326页 *近代史事论丛第2册第253页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九十五辑(总 950)影印本第318页 | 张一麐与袁世凯 | 沈云龙 |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二辑(总20)·现代 政治人物述评(中卷)第81页 | 袁世凯之解剖 我所知道的袁世凯 窃取辛亥革命成果的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 张国淦谈袁世凯 徐世昌和袁世凯的历史片断 袁世凯 | 梁启超 陶树德 任一民 徐铸成 赵 兰 冯明珠 | 饮冰室合集·文集第12册之34第4页 辛亥革命回忆录(六)第455页 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人物第395页 报海旧闻第16页 河北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第173页 *环华百科全书第20册第439页 | 袁世凯在安阳的阴谋活动 袁世凯为什么要刺杀吴禄贞 唐天喜气死袁世凯 袁世凯轶事点滴 张謇与袁世凯的绝交与复交 袁世凯全传(袁世凯轶事) 袁世凯的连台大戏——总统变皇帝 载沣与袁世凯的矛盾 民国五豪传 | 张润三 毕乃千 任芝铭 任芝铭 任芝铭 管劲丞 佚 名 陶菊隐 载 涛 章炳麟 | 河南文史资料第5辑第79页 河南文史资料第5辑第90页 河南文史资料第5辑第93页 河南文史资料第5辑第95页 南通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第56页 袁世凯史料汇刊(17)第242页 筹安会“六君子”传第84页 晚清宫廷生活见闻第79页 章太炎政论选集(下)第818页 |
袁世凯(1859—1916) |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9卷第258页 |
袁世凯乱世奸雄袁世凯 | (加)陈志让 傅志 明 鲜于浩译 |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299页 | 袁世凯人律档案史料选编 袁世凯家族 袁世凯全传 瑰异总统:袁世凯 孙中山与袁世凯 天津市历史博物馆馆藏北洋军阀史料:袁世凯 卷1—2 | 天津市档案馆编 周岩 侯宜杰 郭剑林 纪能文 林风 陈瑞芳 王会娟编 辑 |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312页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版272页 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561页 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365页 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年版449页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2册 | 袁世凯真传 一代枭雄袁世凯 北洋军阀鼻祖:袁世凯 袁世凯(1-3) 袁世凯别传 | 冯年臻 廖中 周溯源 高有鹏 寒波 | 辽宁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392页 书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411页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510页 团结出版社1998年版3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523页 | 袁世凯与中国近代化 袁世凯家族 袁世凯与北洋警察 袁世凯与张之洞 孙中山会见袁世凯——一个宝贵的历史镜头 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原因新探 辛亥革命后的袁世凯 袁世凯做皇帝天数的订正 章太炎评康有为、那拉氏、袁世凯、张之洞 | 张华腾 苏全有 纪能文 楚会 楚金 许宝蘅 韩明 杨立强 李永璞 | 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307页 金城出版社2000年版336页 新民晚报1061年5月31日 新民晚报1961年6月11日 团结报1987年5月9日 团结报1987年6月6、20、27日 学习与批判1976年8期 近代史研究1982年1期 复旦学报1982年3期 | 对《袁世凯的帝制计划与二十一条》一文的质疑 袁世凯等有关张振武案的电文一组(1912年8 月11日—21日) | 米庆余 胡菊蓉编选 | 近代史研究1983年1期 历史档案1983年1期 | 一九一二年袁世凯被炸案 “二次革命”前李烈钧与袁世凯的斗争 袁世凯为什么不回项城老家 倒袁旗手孙中山 论袁世凯与奉天政局(1907—1916) 我的父亲袁世凯 袁世凯逝世时间小证 | 叶志如编选 许海泉 韩三洲 王丹 王振科等 袁叔祯 孙昌 | 历史档案1983年3期 争鸣1986年1期 名人传记1986年2期 研究集刊1986年2期 松辽学刊1986年3期 名人传记1986年3期 许昌师专学报1986年3期 | 袁世凯“新政”评议 关于袁世凯在辛亥革命巾的三个问题 阎锡山与袁世凯 袁世凯和北洋军阀 孙中山让位与袁世凯的历史环境 袁世凯练新军改军制及其历史地位 试论袁世凯的封建帝王思想和括动 袁世凯与良弼被炸案 袁世凯的早年 民元临时大总统孙、袁易位与北京兵变 试论袁世凯军事思想 盛宣怀与袁世凯 袁世凯被黜考辨 袁世凯的窃国和败亡(1912—1916) 略论袁世凯的教育主张 袁世凯北洋班底的彤成 袁世凯一家 论袁世凯的建军实践 袁世凯对近代军队进行的改革及其评价 | 侯宜杰 任恒俊 王善中 张铁钢 黄国定 胡绳武 吴兆清 吴文灿 吴兆清 罗继祖 沈云龙 毛振发 夏东元 尹全海 彭明 王晓华 史全生 李红兵 邓亦兵 李援 罗庆旺 | 河北师院学报1986年3期、1987年1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4期 山西地方志通讯1986年6期 理论学习辅导1986年8、9期 历史研究1987年1期 历史档案1987年1期 齐鲁学刊1987年2期 近代史研究1987年2期 史学集刊1987年3期 *传记文学1987年51卷3期 军事历史研究1987年4期 历史研究1987年6期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1期 军事史林1988年1期 史学月刊1988年2期 民国春秋1988年2期 民国春秋1988年2期 北方论丛1988年3期 军事历史研究1988年3期 |
袁世凯再起考论 袁世凯攘权考论 袁世凯政府的币制改革 张謇袁世凯洹上会晤探 试析袁世凯在晚清的特殊地位 袁世凯和民国初期的徐州贾汪煤矿 论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 民初袁世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 试论1912—1915年袁世凯政权的性质 进步党与袁世凯关系的新思考 戊申开缺前后袁世凯心态初探 袁世凯与清廷的矛盾 袁世凯与预备立宪 革命党让权袁世凯浅议 袁世凯被推举为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原因 略述袁世凯的军事教育思想及实践 试论袁世凯以政治方式解决南北问题的原因 论袁世凯政府的工商业政策 | 尹全海 尹全海 朱宗震 庄安正 顾卫民 余明侠 季云飞 王善中 季云飞 杨天宗 陈景华 杨天宏 廖大伟 王铁群 廖一中 姜廷玉 顾卫民 张学继 |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3期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2期 近代史研究1989年2期 南通师专学报1989年2期 中州学刊1989年3期 民国档案1989年3期 学术月刊1989年4期 社会科学(上海)1989年6期 学术界1990年1期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90年3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3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3期 史林1990年3期 河北大学学报1990年4期 天津社会科学1990年5期 历史教学1990年11期 江汉论坛1990年11期 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1期 | 袁世凯统治时期的财政 袁世凯晚清经济思想及其政策措施 袁世凯政权与周学熙 袁世凯地方自治剖析 袁世凯与《辛丑条约》的签定 拆台与投靠——黎元洪及武昌官僚集团对南京 临时政府和袁世凯的不同态度 | 梁义群 丁进军 朱 英 (日)渡边惇 陆建洪 廖一中 刘振岚 | 民国档案1991年1期 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2期 近代中国第1991年辑 史学月刊1991年4期 贵州社会科学1991年4期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5期 | “宋案”后孙中山对袁世凯的态度 袁世凯与日本 武昌起义爆发后袁世凯“出山”史实考辨 论袁世凯统治时期的兵变 庚子战前裕禄与袁世凯对反教会斗争的不同对 策 | 周兴樑 梁义群 郑 焱 储九志 林华国 | 历史研究1991年6期 历史教学1991年7期 求索1991年9期 军事历史研究1992年1期 北京大学学报1992年3期 | 袁世凯与丙午改制 袁世凯驻节朝鲜期间函牍选辑 重评辛亥革命前期的袁世凯 袁世凯与近代铁路 日本向袁世凯所提“二十一条”与新发现的孙中 山“日中盟约” | 梁义群 丁进军编选 姜 新 王 炎 吴天威 | 中州学刊1992年3期 历史档案1992年3期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4期 社会科学研究1992年5期 *传记文学1992年60卷5期 | 如何评价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向季 云飞先生请教 | 侯宜杰 | 近代史研究1992年6期 | 对国内外袁世凯研究的分析与思考 论袁世凯创办的军事学堂 袁世凯做皇帝“83天说”辨误 岑春煊与袁世凯 试析袁世凯青壮年时期军事上的表现 袁世凯致袁世勋家书考辨——兼论“宫门告密” 袁世凯接受共和原因新探 袁世凯自首真相辨析 山东局势与袁世凯接任山东巡抚原委 | 张神根 杨德才 孙从远 石立民 同松柏 刘路生 夏斯云 骆宝善 廖一中 | 史学月刊1993年3期 历史档案1993年3期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4期 社会科学家1993年5期 贵州文史丛刊1993年6期 江西社会科学1993年11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1期 学术研究1994年2期 东岳论丛1994年3期 | 袁世凯与中国经济近代化——袁氏重农、重工、 重商思想研究 | 苏全有 朱选功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4期 | 袁世凯与中国资本主义 关于袁世凯评价的几个问题 严复与袁世凯 | 唐克敏 郭剑林 马克锋 | 近代中国第1994年辑 河北学刊1994年6期 福建论坛1994年6期 |
袁世凯称帝和“洪宪科举” 袁世凯上翁同龢说帖述论 袁世凯复辟帝制“百日”说 军阀袁世凯的三次背叛行动 试论洪宪帝制前后冯国璋同袁世凯的关系 论袁世凯的财政金融思想与实践 论袁世凯的军事教育方针 袁世凯做皇帝的传统说法辨误 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的原因探析 袁世凯与民初国会 袁世凯与戊戌政变关系辨析 袁世凯史传再发掘——从蒋中正与毛泽东说到 袁世凯 | 张守常 孔祥吉 殷延明 潘 宏 胡毅华 苏全有 魏佩周 陈美健 孙从远 杨 波 焦静宜 赵立人 唐德刚 | 北京档案史料1995年2期 历史研究1995年3期 苏州大学学报1995年4期 军事历史1995年5期 近代中国第1995年辑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1期 河北大学学报1996年1期 历史档案1996年1期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2期 历史档案1996年2期 广东社会科学1996年2期 *传记文学1996年68卷3期 | 辛亥前的袁世凯(上、中、下) | 唐德刚 | *传记文学1996年68卷5、6期,1996年69 卷1期 | 从共和总统到洪宪皇帝——袁世凯洪宪复辟的 历史透视 | 纪能文 | 天津师大学报1996年4期 | 孙中山对袁世凯的斗争——兼论护国运动的性 质 | 林家有 | 学术研究1996年4期 | 论袁世凯的自开商埠主张与实践 清末袁世凯与岑春煊关系述论 武昌首义后时人对袁世凯的期盼心态探析 袁世凯与清末新政 民初孙中山对袁世凯的策略及其原因 民国元年袁世凯争夺江苏地方财政的经过 袁世凯软禁章太炎史料 袁世凯与十九世纪末的朝鲜 “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这一说法不 容怀疑 | 乔惠茹 高慧开 张华腾 杨华山 祝宪伟 高红霞 沈家五 任 平 本刊编辑部 (韩)金在善 何绍波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5期 河南大学学报1996年5期 中州学刊1996年6期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1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2期 民国档案1997年3期 北京档案史料1997年6期 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6期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1期 | 论袁世凯的对外开放思想 袁世凯与唐绍仪关系述论 袁世凯与英国公使朱尔典谈判纪略(1912年9 月25日) | 苏全有 张华腾 张天宇编选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2期 历史档案1998年2期 北京档案史料1998年3期 | 中山要做独裁党魁 袁氏先做终身总统 清末新政时期袁世凯势力的扩张 《袁世凯家书》考伪 袁世凯《戊戌纪略》的真实性及其相关问题 记一失足的帝王之梦——兼为古德诺喊冤 洪宪皇帝的末日和护国运动的疑团 辛亥革命时期西方传教士对袁世凯的选择 “二次革命”期间黎元洪支持袁世凯原因探析 戊戌年袁世凯告密真相及袁和维新派的关系 袁世凯早期史事订误 袁世凯留下的烂摊子 一部颇值一读的学术新作——略评《袁世凯真 传》 | 唐德刚 周建林 刘路生 杨天石 唐德刚 唐德刚 何大进 李小文 戴 逸 侯宜杰 唐德刚 常 诚 | *传记文学1998年73卷3期 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4期 广东社会科学1998年5期 近代史研究1998年5期 *传记文学1998年73卷5期 *传记文学1998年73卷6期 江西社会科学1998年8期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1期 清史研究1999年1期 近代史研究1999年1期 *传记文学1999年74卷1期 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3期 | 维新变法时期的袁世凯与康有为 辛亥革命前夕梁启超袁世凯关系探幽 再论戊戌政变不起于袁世凯告密——兼与赵立 人先生商榷 | 张华腾 陈虹娓 骆宝善 | 湘潭大学学报1999年4期 北方论丛1999年4期 广东社会科学1999年5期 | 王云五与袁世凯 美国威尔逊政府和袁世凯的帝制运动 袁世凯兴办军事学堂原因探析 | 阮毅成 秦 珊 刘 宏 | *传记文学1999年74卷5期 暨南学报2000年1期 历史档案2000年1期 |
论20世纪初直隶地区的社会整合——兼评袁 世凯与北洋新政 | 徐永志 | 清史研究2000年3期 | 清帝退位前夕梁启超与袁世凯关系 袁世凯:破碎的皇帝梦 北洋军统帅袁世凯 袁世凯(1859—1916) 袁世凯——代枭雄的兴亡 袁世凯与甲午战争小议 先公(袁世凯)纪 辛亥革命与日本外交——从日本对袁世凯的认 识谈起 | 李永胜 文 同主编 毛振发 范济国 章立凡 侯宜杰 袁克文 野泽丰 | 历史研究2000年6期 人类档案——中外名人之死第169页 中国近代军事人物传第388页 中国革命史人物传略第261页 民国著名人物传第1卷第29页 甲午战争九十周年纪念论文集第123页 辛亥人物碑传集第332页 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纪念辛亥革命 8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1213 页 | 袁世凯获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经过——由君主 专制到民主共和枪杆子出政权的一个实例 | 刘凤翰 | 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纪念辛亥革命 8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1524 页 | 袁世凯(1859—1916) 袁世凯 | 廖盖隆等主编 肖 黎等主编 | 现代中国政界要人传略大全第707页 影响中国历史的一百个男人第451页 |
袁世凯1859——1916字慰亭,號容庵,河南項城人,1859年 (清咸豐九年) 生。1881年投淮軍統領吴長慶部。1882年隨吴赴朝鮮負責前敵營務處。1883年因協助朝鮮國王李熙鎮壓漢城兵變、清政府獎叙五品同知銜。1884年奉命總理慶軍營務處會辦朝鮮防務,並委爲駐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1894年回國。1895年授浙江温處道,在天津小站訓練新建陸軍。1898年戊戌變法期間,僞裝贊成維新運動,却向直隸總督榮禄告密,致譚嗣同等六君子被捕殺害。1899年以告密有功,升任工部右侍郎、山東巡撫,率領武工右軍前往山東,殘酷鎮壓義和團運動。1900年加入劉坤一、張之洞策劃東南自保。1901年繼李鴻章,署直隸總督 (翌年實授),兼北洋大臣。1902年初實授直隸總督,兼任政務處參預政務大臣、練兵大臣。在保定創設北洋軍政司 (後改爲北洋督練公所),自兼督辦、編練北洋常備軍。旋又兼任督辦商務大臣、電政大臣、鐵路大臣。1903年12月,任練兵處會辦大臣。1907年調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1909年初,被攝政王載澧罷免; 同年12月,以足疾開缺回籍養疴。1911年武昌起義後,被清政府任爲湖廣總督,不久又任内閣總理大臣。1912年3月8日,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3年3月,派人刺殺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 同年4月,以“善後”爲名,向英、法、德、日、俄五國銀行團借款2500萬英磅,充做軍費。發動内戰,鎮壓討袁軍事; 同年10月,任正式大總統。1915年5月,接受日本提出之《二十一條》;同年12月12日稱帝,定明年为“洪憲元年”,準備即皇帝位; 同月25日,蔡鍔等在雲南首先發動護國討袁戰争,貴州、廣西、浙江等省接連響應。1916年3月22日被迫宣布取消帝制,仍稱大總統; 6月6日憂懼而死。年57歲。著有《圭塘唱和集》、《洹邨逸興》。 袁世凯即《宦海升沉录》。 袁世凯1859—1916北洋军阀首领。河南项城人。字慰亭(又作慰庭),号容庵。出身官僚地主家庭。生父袁保中,捐过同知,是横霸乡里的大地主。叔父袁保庆曾任江南盐巡道。袁世凯十七岁时,过继给袁保庆为嗣子。他自幼性格骄矜浮器,狂傲自负,懒于攻读,两次以拔贡参加乡试,均落第而归。他凭借袁保庆同淮军统领吴长庆的友情,于光绪七年(1881年)投靠吴长庆。时“通州才子”张謇正在吴幕,袁拜以为师,学习诗文。后任庆军营务处帮办。次年,朝鲜“壬午兵变”发生,袁随吴入朝鲜,负责前敌营务处。因协助朝鲜国王李熙镇压兵变,清政府奖叙五品同知衔。光绪十年(1884年),得李鸿章奏举,以“总理营务处,会办朝鲜事务”,在朝鲜帮办军务和办理政务。光绪二十一年,以道员衔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建陆军”。戊戌变法期间,伪装进步,赞同变法,却向荣禄告密,出卖维新派,取得慈禧太后宠信。二十五年升任山东巡抚,勾结德国侵略者,残酷镇压义和团。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犯北京时,参加刘坤一、张之洞策划的“东南互保”。次年因李鸿章临终时所荐,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光绪二十九年为练兵处会办大臣,主持训练新军,后借改革军制扩编北洋军为六镇,成为北洋军阀最高首领。咸丰三十三年调任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宣统元年(1909年)初被摄政王载沣罢职。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时,凭借北洋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支持,出任内阁总理大臣。他施展反革命两面派手法,既诱使革命派妥协议和,又挟制清帝退位,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在北京建立地主、买办联合专政的北洋军阀政府。民国二年二月(1913年3月)国会召开前夕,指使赵秉钧派人刺杀宋教仁,并在取得“善后大借款”后,发动内战,镇压孙中山领导的讨袁军。后又解散国会,篡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卖行专制独裁,鼓吹“尊孔读经”,为复辟制造舆论。民国四年三月二十六日(1915年5月9日),他接受日本提出的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同年十一月(12月)宣布恢复帝制,改次年为洪宪元年,准备即皇帝位。十一月十九日(12月25日)蔡锷等在云南发难,反对帝制,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等省先后响应。民国五年二月十九日(1916年3月22日),袁被迫宣布取消帝制。五月六日(6月6日)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中忧惧而死。 袁世凯民国初期总统。1859年9月16日生于河南省项城(今项城市)。1881年到山东“庆军”任职。1882年赴朝鲜,1884年回国。1894年到天津,1895年12月起在天津小站练新军。1898年戊戌变法中向荣禄告密,导致变法失败。1900年镇压义和团。1901年11月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905年练成六镇新军,每镇12500人。1909年被夺权。1911年辛亥革命时,一面与孙中山对立,一面迫清帝退位,窃取中华民国大总统职位。1912年2月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15年接受“二十一条”,1916年元旦称帝。3月22日取消帝制。6月6日病逝。 袁世凯 142 袁世凯1859—1916清末大臣、北洋军阀首领、中华民国大总统。字慰亭,别号容庵。河南项城人。光绪八年(1882)随淮军提督吴长庆至朝鲜,负责前敌营务处。1885年任清政府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全权代表。1894年回国。次年以道员衔驻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1897年升为直隶按察使。戊戌变法时,表面赞成维新,暗中却向顽固派告密,出卖维新派,因得慈禧太后宠信。1901年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翌年实授。1903年奏请改革兵制,成立练兵处,任会办大臣,1905年将北洋军扩编至6镇约7万余人,从此成为北洋军阀首领。1907年调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1909年1月被罢免。1911年武昌起义时,出任内阁总理大臣,掌握军政大权。后既以武力胁迫革命派让权,又迫清帝退位。1912年3月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在北京建立起北洋军阀政府。1913年派人暗杀国民党人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后又强行解散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中华民国约法》,加强专制权力。1915年5月,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以图恢复帝制。12月正式宣布洪宪帝制复辟,改次年为洪宪元年,遭举国一致反对。1916年3月被迫撤销帝制。6月6日病死。 ☚ 光绪帝 孙中山 ☛ 袁世凯 袁世凯1859-1916Yuan Shikai北洋军阀首领。字慰庭(又作慰廷、慰亭),别号容庵。河南项城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其叔祖袁甲三是淮军将领,靠镇压捻军起家,官至河漕总督。胞叔袁保庆随袁甲三屠杀起义农民,官至道员。其父袁保中未入仕途。他从小被过继给袁保庆,袁保庆死后则跟随堂叔袁保恒。虽有名师授业,无奈他受不得寒窗之苦,专想靠投机介身仕途。1878年(光绪四年),靠花钱捐了一个中书科小官,得以结识徐世昌。1881年投靠袁保庆的好友、淮军将领吴长庆,从此发迹于官场。1882年随吴长庆入朝鲜,负责前故营务处。因协助朝鲜国王镇压汉城兵变,经吴长庆请功,被清廷提升为同知衔。不久,他利用与李鸿章的关系,1885年被保荐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权代表,以三品道员升用,从而排挤吴长庆,成为朝鲜的太上皇。1894年,受日本驻朝代理馆务书记官杉村的怂恿,电请清政府派兵入朝镇压东学党起义。日本暗中派出大量军队入朝,并占据汉城。不久,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他仓皇逃回国内。甲午战争后,清廷开始训练新式陆军。他经过多方钻营,在1895年接替胡燏棻,到天津以南的小站练兵。到任后,招募大批青壮年,扩编为7000多人的“新建陆军”。聘请德国教官,采用新的训练方法,分马、步、炮、工、辎等兵种,全部洋式装备,成为当时中国最现代化的部队之一。为了牢固掌握兵权,又进一步培植一大批亲信,网罗段祺瑞、冯国璋、王世珍、徐世昌、曹锟、张勋等人,委以重任,为北洋军阀集团准备班底。因练兵有功,1897年擢为直隶按察使,专管练兵事宜。戊戌变法时期,伪装赞成维新,一度参加维新团体——强学会,骗取维新派的信任。9月16日,光绪帝赏他候补侍郎衔,办理练兵事务。18日,形势急转,维新派与顽固派斗争处于白热化,谭嗣同夜访,要求他杀荣禄,除旧党。他当即表示:“诛荣禄如杀一狗耳。”但隔日下午却跑到天津向荣禄告密。因告密有功,戊戌政变后,深得慈禧太后和荣禄信任。1899年1月那拉氏赏他西苑门内骑马,6月正式任命为工部右侍郎。 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后,帝国主义各国强令清政府派他到山东镇压义和团。是年冬,他接替毓贤,署理山东巡抚。到任后,立即颁布《禁止义和拳匪告示》,残酷屠杀团民,焚毁坛场,镇压山东方兴未艾的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为保存实力,又免于得罪帝国主义主子,他阳奉阴违,不肯与八国联军交战。而暗地里却与张之洞、刘坤一、李鸿章相勾结,参与帝国主义一手策划的旨在分裂中国,并为其能集中兵力镇压北方义和团的“东南互保”。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役中,荣禄的武卫军五个军就有四个军几乎崩溃,唯独他的武卫右军被保存下来,这为他以后独揽军政大权保留了资本。李鸿章死后,他于1901年11月受命署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次年实授。在以后几年里,先后还兼任练兵处会办大臣、政务大臣、电政大臣、铁路大臣等职。借编练新军、改革军制之机,进一步扩充其武装力量,建成北洋六镇。其中除第一镇由满洲贵族铁良统率外,其余五镇都成了他的嫡系,受其统制。以后,又将北洋军的势力由直隶扩展到山东、河南、江苏及东三省。并与其部属主要将领结成死党,逐渐形成为一个以他为头子的武装政治集团——北洋军阀集团。从此,他集清政府的内政、外交、军事等大权于一身,成为左右清廷的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1907年,清廷为削减他手中的权力,采用明升暗降的办法,任命他为军机大臣兼外务会办大臣又兼尚书。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相继死去,宣统皇帝即位,醇亲王载沣摄政。载沣以其有“足疾”为由,命其回籍养疴,解除一切职务。但他并未回原籍,而是躲在交通便利的彰德(今商邱),操纵旧部,窥视形势,伺机再起。 1911年(宣统三年)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派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军队去武昌镇压革命,但北洋军主要将领多不听荫昌指挥,清政府只好起用袁世凯挽回危局。经过几翻讨价还价,清政府最后任命他为内阁总理,才率军奔赴前线。不久回京组阁,掌握了全国统治权。面对全国形势,他认为清朝统治实难恢复,但要用武力扑灭革命也确非易事。于是决定采取欺骗手法,派人南下与革命党人谈判,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当上中华民国的合法大总统;另一方面用武力逼宫,迫使清帝退位。在帝国主义支持下,他实现了其反革命目的,于1912年3月10日,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正式建立起地主买办联合专政的北洋军阀政权。不久他派人刺杀国民党领袖宋教仁,在取得“善后大借款”后,又镇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发动的反对其独裁统治的“二次革命”,从此便开始了复辟帝制的阴谋活动。1914年,公然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取消国务院,辛亥革命后所建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全被摧毁。为了换取日本对其称帝的支持,1915年5月接受了日本提出的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2月12日宣布复辟帝制,次日在北京居仁堂接受百官朝贺,决定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并于元旦登极。这一倒行逆施之举,立即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组成护国军,通电讨袁,宣布独立,许多省份相继响应。1916年3月22日他被迫宣布取消帝制,但仍想保住大总统的宝座。然在举国反对之下,他已众叛亲离,忧惧成疾。6月6日,在亿万人唾骂声中,结束了可耻的一生。 
一心复辟帝制的袁世凯在北京天坛祭天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宋教仁 ☛ 袁世凯 袁世凯1859—1916Yuanshikai北洋军阀首领。字慰亭(又作慰庭),号容庵。1859年9月16日(咸丰九年八月二十日)生于河南的项城县张营村。早年投靠淮军吴长庆,捐同知衔,任驻朝鲜通商大臣。1892年授道员。1894年回国,次年12月被派往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组成后来北洋军阀的班底。戊戌变法时伪装赞成变法,又向荣禄告密,出卖维新派,取得慈禧太后的宠信。1899年升任山东巡抚,残酷镇压义和团。次年,八国联军侵犯北京,参加刘坤一、张之洞策划的“东南互保”。1901年署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及练兵处会办大臣,以实行“新政”为名扩编北洋军,成为北洋军首领和清朝官吏中最有实力的人物。为削夺其权,1907年明升暗降任其为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1909年被摄政王载沣勒令回家“养病”。1911年武昌起义后,在帝国主义支持下任内阁总理大臣,陈兵长江,一面胁迫孙中山让位,一面强迫清帝退位,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在北京建立地主买办专政的北洋军阀政权。1913年派人刺杀革命党人宋教仁。接着从五国银行团取得“善后大借款”充作军费,镇压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10月派军警胁迫国会选他为正式大总统。后解散国会,撕毁《临时约法》,另行炮制《袁记约法》,实行独裁专制。1915年5月为取得日本支持,复辟帝制,接受了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2月12日公然宣布接受帝位,次年改元洪宪元年。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激起全国人民的反抗,1916年3月22日,袁被迫取消帝制,仍称大总统。6月6日,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中忧惧而死。 
☚ 冯国璋 詹天佑 ☛ 袁世凯1859—1916北洋军阀首领。字慰亭,又作慰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早年投靠淮军统领吴长庆,入驻朝鲜,任驻朝交涉通商事宜全权代表。1892年授道员。1895年被派驻天津小站训练“新建陆军”,网罗党羽、培植亲信.奠定北洋军阀班底。戊戌维新期间,参加强学会,投机维新运动,后向荣禄告密,出卖维新派,促成戊戌政变,得慈禧太后垂青。1899年任山东巡抚时,残酷镇压义和团,并参与“东南互保”阴谋。1901年继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903年又任清政府练兵处会办大臣。至1905年练成北洋军六镇,北洋军阀武装政治集团形成,袁为首领。1907年调任军机大臣及外务部尚书之职。1909年被清廷免职,“养病”于河南彰德。武昌起义后,为清廷起用,出任内阁总理,假“武力”、“议和”手段,挟制清帝退位,窃取革命果实。1912年3月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第一个北洋军阀政权。1913年制造“刺宋案”,签订“善后大借款”,以武力镇压“二次革命”。又胁迫国会选自己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后又宣布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专制。1915年5月,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2月,宣布废除共和,改元“洪宪”,演出“洪宪帝制”复辟丑剧。但遭举国反对,蔡锷等在云南首先起兵讨袁,发动护国战争,各省响应。袁四面楚歌,众叛亲离,次年3月,被迫宣布取消帝制,仍谋霸占大总统职位。6月6日,在全国唾骂声中死去。 袁世凯1859~1916北洋军阀首领。字慰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戊戌变法时出卖维新派,得慈禧太后宠信。后镇压义和团。1901年继李鸿章为直隶总督,成为北洋军阀首领。1911年辛亥革命时,在帝国主义支持下任总理大臣,他一边与孙中山革命党作对,一边逼清帝退位。后窃取中华民国大总统职位。并继续镇压革命党。1915年12月恢复帝制,1916年3月在人民的声讨中被迫取消帝制,仍称大总统。是年6月6日病死。 袁世凯 袁世凯1859—1916北洋军阀首领。字慰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1881年投奔淮军,次年随军进驻朝鲜,镇压开化党。1895年,以道员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1898年,出卖维新派,取得慈禧太后的宠信。1899年底调任山东巡抚,勾结帝国主义,镇压义和团运动。1900年6月,八国联军侵犯北京时,参与“东南互保”。1901年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903年任练兵处会办大臣。1905年扩编北洋军共6镇,其中5镇属嫡系,从此成为北洋军阀集团首领。袁的权势日增,引起满族亲贵的猜忌。1907年以 “明升暗降”的办法,调任袁为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迫使他交出军权。1909年初,又被摄政王载沣以 “足疾” 为由免职。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重新起用为内阁总理大臣,一面炫耀北洋武力,威逼革命派议和;一面又借革命声势,逼迫清帝下台。1912年2月,宣统退位,孙中山辞职,袁在帝国主义支持和国内反动势力的帮助下,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在北京建立了北洋军阀政府。1913年派人刺杀国民党领袖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强迫国会选他为正式大总统,后又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专制独裁。1915年5月,接受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2月宣布废除共和,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遭到全国人民的声讨,迫使袁于1916年3月22日撤销帝制,但仍称大总统。6月6日忧惧而死。 ☚ 新文化运动 冯国璋 ☛ 袁世凯1859—1916北洋军阀首领。字慰庭(又作慰廷、慰亭),别号容庵。河南项城人。大官僚地主家庭出身。父保中是地方豪绅,在家办团练。他自幼过继给叔父保庆为嗣子,过着纨袴子弟生活。八岁时,随叔父到济南读书,后又到南京读书。1879年在家乡捐了一个中书科中书,后两次参加乡试, 均落榜。1881年到山东登州。投靠淮军统领吴长庆,被任为营务处会办。次年,随吴军到朝鲜,负责前敌营务处。又为朝鲜国王训练新建亲军,得到直隶总督李鸿章的赏识。1885年10月,李鸿章保荐他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权代表。1893年5月补授浙江处道,仍留朝鲜。次年回国,被李鸿章派往辽宁凤凰城办理清军前敌营务处兼筹转运事宜。1895年12月,被派往天津小站督练新军,网罗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曹锟、段芝贵、张勋、王占元等人,分别委以重任,作为他的爪牙。1897年因练兵有功,提升为直隶按察使。1898年9月,变法运动在光绪帝的支持下达到高潮,他表面答应支持维新派,背后却向西太后的亲信荣禄告密,使光绪帝被囚,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从此,得到西太后的青眼。次年,被提升为工部右侍郎,署理山东巡抚,屠杀义和团团民。1900年八国联军侵犯北京时,参加帝国主义策划的“东南互保”。1901年11月李鸿章病死,他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902年初,兼任政务处参预政务大臣、练兵大臣,在保定创设北洋督练公所,自兼督办。不久,又兼任督办商务大臣、电政大臣、铁路大臣。次年末,任练兵处会办大臣,以实行“新政”为名,扩编北洋军为六镇,从此成北洋军阀的首领。1907年调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剥夺了他对北洋军的直接指挥权。次年1月被摄政王载沣罢免。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清廷被迫召荫昌回京,任命他为钦差大臣,指挥水陆各军,旋又任为内阁总理大臣,掌握全部军政大权。他一面出兵向革命党要挟议和,一面威胁孙中山让位,窃取辛亥革命的成果。1912年3月10日,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组织了第一个北洋军阀政府。1913年3月派人刺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10月,派出军警胁迫国会选他为总统。接着,又先后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另行召集“政治会议”和“约法会议”,作为御用工具。次年4月,宣布取消《临时约法》,颁布由他自己炮制的《中华民国约法》,实行独裁专制。1915年5月,接受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的《二十一条》。同年12月12日发布接受帝位申令,改总统府为新华宫,改民国五年为洪宪元年,准备明年元旦即皇帝位。同月25日,蔡锷在云南组成护国军,宣布起义讨袁,率军攻入四川不久,贵州、广西、广东、浙江等省也相继响应。1916年3月22日,被迫取消帝制,仍称大总统。6月6日,在全国人民唾骂声中忧惧而死。 袁世凯1859—1916近代河南项城人。字慰亭(又作慰庭),号容庵。清光绪七年(1881)投入淮军统领吴长庆军,次年随军入朝,总理前敌营务处。十一年经李鸿章保荐,任“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二十年电请清政府镇压朝鲜东学党起义。中日甲午战争前夕请调回国,授浙江温处道等官职。二十一年(1895)奉派到天津小站训练新建陆军。二十三年升直隶按察使,仍专管练兵事宜。戊戌变法运动中,伪装支持维新派,后又向荣禄告密,出卖维新党人,从而博得西太后的赏识。二十六年(1900)升任山东巡抚,残酷镇压义和团。次年接替李鸿章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二十八年实授。二十九年为练兵处会办大臣。三十一年练成北洋军六镇。三十三年调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宣统元年(1909)被摄政王载沣免职。三年武昌起义爆发时,凭借北洋军实力和帝国主义的支持,出任清内阁总理大臣,一面以武力胁迫革命党人议和,一面挟制清帝退位,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建立起地主买办阶级专政的北洋军阀平府。1913年派人刺杀宋教仁,违法签订“善后大借款”,发动全面内战,镇压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后又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5年5月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公开进行帝制自为,12月宣布接受帝位案,次年改元洪宪,准备元旦登基。12月25日蔡锷等在云南发动讨袁的护国战争,袁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但仍任总统,遭到护国军的反对。6月6日,忧惧而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