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补体系统参与的反应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补体系统参与的反应

补体系统参与的反应

补体是一组球蛋白,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血清中。补体本身没有特异性,能与任何抗原抗体的复合物结合,但不能单独与抗原或抗体结合。补体被抗原抗体结合后不再游离。补体参与的反应,其特异性仍有赖于抗原抗体之间的特异性关系。
补体的溶血、溶菌的作用,有赖于抗体的存在。以红细胞多次注射于动物后,在动物的免疫血清中含有特异性抗体(溶血素),当红细胞与特异性抗体结合而有补体存在时,则红细胞被溶解,称为免疫溶血。例如以绵羊红细胞(抗原)免疫家兔,产生溶血素(抗体),试验时将含有绵羊红细胞、溶血素及补体(通常用豚鼠血清)共同在37℃孵育后,可出现免疫溶血。免疫溶血也是补体结合试验中第二阶段的指示系统。在正常血清补体的参与下,特异的细菌抗体与细菌相遇,则细菌细胞破坏或裂解,称为溶菌作用。体外试验则可看到混浊的菌液,由于菌体破裂,内含物的流出而变为澄清。在试验动物体内也有同样的作用。例如将霍乱弧菌抗血清与霍乱弧菌一起注射到豚鼠腹腔内,15分钟后抽取腹腔液,即能观察到细菌裂解,在1~2小时后即测不出细菌 (Pfeiffer现象)。
在补体参与的试验中,补体结合试验是在补体的参与下,并以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为指示系统的抗原抗体反应。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常用于测定病人血清中的抗体,或鉴定自病人分离的病原微生物。50%补体溶血活性测定用于测定总补体活性。免疫粘连血凝试验是一个近年发展起来的高度敏感的方法,抗原抗体复合物吸附补体 (C1、C4、C2、C3)在加入有C3受体的细胞(如人的O型红细胞)后,此抗原抗体补体复合物中的C3与红细胞表面的C3受体相结合而引起血凝。常用于检测病人血清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胶固反应是利用牛血清中存在一种天然因子叫做胶固素,它不是抗体,但能结合补体C3b,将牛胶固素吸附到固相(聚乙烯、聚丙烯塑料血凝板)上,用于测定已固定补体C3的免疫复合物。关于补体各成分含量的测定,多采用单向环状免疫扩散等方法进行测定。测定血液及其他体液中补体的含量,对于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发展和转归都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如在某些炎症时补体可能升高; 而另一些疾病如红斑狼疮、肾小球肾炎等补体水平下降。
补体结合试验 检查血清中抗体与对应抗原结合后结合补体的一种血清学试验。试验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把抗原、加热灭活的被检血清和补体 (通常用豚鼠血清补体)组成的反应系统一起在水浴箱中放置一定时间,待反应完成后,再加入由绵羊红细胞和抗绵羊红细胞抗体(溶血素)组成的指示系统,进行第二次孵育。如果不发生溶血,说明被检血清中存在与抗原相应的抗体,由于抗原与抗体相互作用而引起的补体系统的活化即补体已被结合,为阳性结果。如果发生溶血,说明被检血清中不存在与抗原相应的抗体,反应系统中游离的补体参加到指示系统而引起溶血,是为阴性结果。本试验的各个成分必须严格定量,因此,在正式试验之前对各参加成分都需进行滴定。此试验也可用已知的抗血清检测和鉴定抗原,特别在病毒学中应用较多。临床上应用补体结合试验,能定量测定血清、脑脊液中抗体或抗原,因此可用于传染病的诊断。近年也用于检测甲胎蛋白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本试验测定方法很多,近来已发展到微量自动化阶段。

补体结合试验示意图
由于补体(C)只能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若待检血清(?)中有对应抗体,则抗原(Ag)与之结合,并进而结合补体,补体不再与指示系统中的绵羊红细胞(SRBC)和溶血素(H)的复合物结合,因而不出现溶血,是为阳性反应。反之,若待检血清中无对应抗体,即出现溶血,是为阴性反应。补体结合试验可用已知抗原测未知抗体,也可用已知抗体测未知抗原。


在补体结合试验中,无特异抗原抗体时,抗血清、抗原或其他物质固定或结合补体的情况称为抗补体现象,这种作用称为抗补体作用或抗补体效应。抗补体现象干扰补体结合试验,使结果难以解释。具有此作用的血清(或其他物质)称为抗补体血清(或抗补体物质)。引起抗补体作用的原因很多,例如存在预先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免疫球蛋白聚合物,以及其他物质如酵母多糖、眼镜蛇毒、内毒素、胰岛素等。也可利用抗补体试验,检测人血清中免疫复合物的含量。
50%补体溶血活性测定 本法用于总补体活性的测定。用绵羊红细胞(抗原)与溶血素(兔抗绵羊红细胞抗体)作为指示系统,在适当的抗原与抗体悬液中,加入一定量补体,经37℃孵育后可发生溶血。溶血程度与补体量成正比。当溶血百分率在30~70%范围内,补体有小量变化,即可引起溶血程度改变,因此选用50%溶血度作为终点,能较精确地测出补体的含量。
☚ 免疫电泳技术   中和试验 ☛
0001584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1:1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