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 参
【原诗今译】
【鉴赏提示】 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国古代有登高览胜、饮酒赏菊的习 惯,这确实是很有意趣的事。但佳节思亲乃人之常情,登高远眺思乡之悲怀易生。所以,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才引起了无数作客异乡人的共鸣,成为千古名句。 岑参这首诗写的也是“九日”即重阳节,流露的也是思乡的情怀,但由于作者处在特定的环境——战乱年代,行军途中,因此写得沉郁细腻,独出机杼。 作者下笔不凡,在“登高去”前冠以“强欲”二字,“强”是勉强之意,“欲”是有此想法。连登高之想都是勉强的,其心境之郁闷、情绪之低下可以想见。下面一句似乎是对这句的回答:不愿登高是因为无人送酒助兴。这句用王弘重阳节给陶潜送酒,供陶潜一醉的典故。显然,此句似答而非答,仅仅是无朋友对酒,也不应该没情没绪到“登高”而至“强欲”的地步。后面两句才是对首句真正的回答。“遥怜故园菊”分两层来看,先看“故园”二字,作者的家乡在湖北江陵,而这句中的“故园”诗题中已明确告诉我们是“长安”。指长安为故园,我们不排除作者有家小寄顿长安的可能,然而心系君王之念更加显而易见。这一句寄托了作者战乱年代沉痛的家国之思。再看“菊”,以这一景物扣紧诗意,笔墨落在“菊”中,意却在言外,思绪萦系应在人、家、君、国。最后一句,用一“应”字作推测之想,细腻入微,菊伴战场开,不离特定环境,不离重九景物,无一露语、壮语,而是在抒情炽烈处作一顿挫,反而更使人觉得蕴藉沉痛。 这首诗起句藏问于述,后三句分两层回答,层层推进,布局严谨缜密,抒情含而不露。读之如嚼橄榄,其味无穷。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强欲登高去①,无人送酒来②。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③。 【解题】 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载(757)秋,时岑参正随肃宗在凤翔的行宫任右补阚。行军:行营。九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长安故园:岑参久居长安,故以长安为故园。题下原注:“时未收长安。”按长安于天宝十五载(756)六月被安史叛军攻占,至是年九月癸卯唐军才收复西京长安。诗中写战争年代过重阳节的思乡感受,意境含蓄。隋代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云:“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此诗用韵与之同,似为追和之作。 【注释】 ①登高:见杜甫《登高》诗注。②送酒:用东晋江州刺史王弘送酒给陶渊明故事。据《晋书· 陶潜传》记载,陶潜有一次在家过重阳节,无酒,在宅边菊花丛中坐了很久,正好王弘送酒来到,立即痛饮,大醉而归。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是相沿很久的风俗习惯。③二句意谓如今故园长安尚未收复,可怜故园的菊花只能在战场边盛开。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