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眩
火眩属内伤眩晕的一种,因风火热相搏所致。临床特点是眩晕而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甚则手足抽搐,猝然昏倒等症。《杂源会心录》称火运。《医碥》称火晕。《杂病源流犀烛》称火热眩晕。《东医宝鉴》称热晕。
病因病机 火眩的病因病机认识较早。刘完素提出眩晕多由于风火相搏而产生。《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晕者,由风火旺,必是金哀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火眩也包括五志之火上冲头目而眩晕者。
《医林绳墨·眩晕》亦有“火运”一证,是指气血不足,气不敛阳,虚阳外越的表现。“又有火运者,目暗生花,起则欲倒,冷汗自出,亦宜四物加参、芪、童便、五味”。
辨证施治 火眩在临床上比较常见,预后比其它各种眩晕为严重。火眩多属于肝。治疗宜用平肝潜阳,清肝泻火,镇肝熄风等法。
(1)肝阳眩晕: 症见时时头晕头痛,每因烦劳或恼怒而眩晕加剧,睡眠不宁,容易激动,脉弦,苔薄。是由于情志不舒,烦劳过度,气郁化火,使阴阳暗耗,肝阳升动,上扰清空所致。治宜平肝潜阳为主。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肝阴偏虚者,目干少寐,舌红少苔,宜滋养肝肾,可用二至丸、杞菊地黄丸等。
(2)肝火眩晕:出《证治汇补》。症见头晕头痛,面红升火,口苦目赤,急躁易怒,苔黄,舌质红,脉弦数。是由于肾水亏少,水不制火,肝胆之火上炎所致。宜清肝泻火为主。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若火旺劫阴,而阴虚明显者,可合用知柏地黄丸。
(3)肝风眩晕: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吴锡璜评注》。是指一种由于脏腑失调所致的风阳上亢的病证,原称暗风。《素问玄机病原式·火类》:“暴病暴死,火性疾速故也。……至极则死,微则发过如故,至微者,但眩瞑而已,俗云暗风。由火甚制金不能平木,故风木自甚也。” 暗风亦有指中风证的古称,参见“中风”条。
肝风眩晕,症见头旋眼黑,脑中热痛,面色如醉,手足抽搐,甚则猝然昏倒,舌质红,脉弦而数。是由于肝郁化火,肝阴亏耗,而致肝风内动。宜平肝熄风为主,方用羚角钩藤汤。
(4)肺热眩晕:出《症因脉治》。症见咳嗽咯痰不出或干咳,两胁疼痛,头目昏眩,脉弦,苔薄。是由于肝火过旺,木火刑金,或因外感燥火,侵犯肺金,肺热上冲所致。治宜泻肝清肺。方用泻青各半汤加减。药用山栀、丹皮泻肝火;黄芩、桑白皮、地骨皮清肺热; 可加贝母、杏仁、橘皮、竹沥等化痰热。若火热伤气用竹叶石膏汤加减。若热甚伤血用归芍大黄汤加减。以大黄、丹皮清热凉血止血;当归身、白芍养血和血。
(5)火冲眩晕:出《症因脉治》。症见暴发倒仆,昏不知人,甚则解尿不觉,少顷汗出而醒,仍如平人,脉多洪数,苔多黄燥。或称实火眩晕,是由于五志之火上冲而致。若心火妄动者,宜清心泻火。方用导赤各半汤。药用黄连、黄芩、山栀泻心火; 滑石、知母清湿热;人参、麦冬、茯神、灯心养心安神。若膀胱小肠三焦实热者,宜清热利尿。偏热结上焦用火府丹,偏热结中焦用知柏导赤散,偏热结下焦用栀连导赤散。若脾胃之火上冲者,宜清胃泻火,方用干葛清胃散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