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源性骨髓炎
血源性骨髓炎是骨的化脓性炎症,大多为血源性感染所致。致病菌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偶为沙门氏杆菌、肺炎球菌或大肠杆菌。其原发病灶多为脓疱、齿龈脓肿和上呼吸道感染。
小儿长骨干骺端营养动脉的分枝尽端迂曲,静脉呈襻状。远端静脉血管细,血流速度慢,为病菌繁殖的理想条件。感染每始于静脉襻。
骨炎症的特点为血管怒张、水肿、细胞浸润并形成脓肿。早期有骨的吸收、骨萎缩,因而出现不规则的脱钙。炎症性渗出使局部压力增加,感染性血栓从Harvers系统和Volkmann管向外扩散。脓液到干骺端的骨膜下,使局部骨膜剥离、破裂,脓液渗入软组织,或沿骨干上下蔓延,也可进入关节引起化脓性关节炎。
被剥离的骨膜,由于反应形成新生骨,逐渐增厚形成骨包壳。骨包壳下骨皮质因血管栓塞和骨膜剥离发生坏死,最后形成死骨。若未获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炎症转为慢性,死骨周围产生肉芽组织,与健骨分离。骨包壳上穿孔流脓称骨瘘孔,则为慢性骨髓炎。
血源性骨髓炎多见于小儿,任何年龄以及身体任何骨胳均可发生。好发部位为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 其次为股骨上端,肱骨上端和桡骨下端。症状和体征取决于感染部位、严重程度、炎症范围、病程久暂、病儿年龄及抵抗力的大小。重型病儿有高热、寒战、呕吐、脱水、昏迷、谵妄等中毒症状,甚者出现中毒性休克。因病原菌为血行播散,有的病儿常伴有其他部位的严重感染,如心包炎、肺炎、脓气胸与脑脓肿等。新生儿和小婴儿则全身症状较轻,表现为低热、烦躁、拒食和体重不增。局部症状主要是患肢疼痛和活动受限,病变中心有明显压痛与叩击痛,患肢广泛肿胀,炎症波及肌肉和皮下时方出现红肿与波动。病变邻近的肌群常有保护性痉挛,关节可有反应性积液。
发病早期X线片显示局部软组织肿胀,肌肉密度增加,10~14天后,病骨出现不规则斑点状脱钙,以后随病变发展,破坏与增生可同时存在,可见骨膜下新生骨与死骨形成。
实验室检查见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白细胞比例增加。高热时,血培养可阳性。
诊断根据高热、肢体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局部干骺端有叩痛,表面皮肤温度增高。发病初和椎体骨髓炎等不典型病例,诊断困难。有时应和急性风湿热、化脓性关节炎、急性类风湿性关节炎、蜂窝织炎、坏血病、急性白血病、小儿麻痹、婴儿骨皮质增生症和尤文瘤等鉴别。
治疗必须尽早进行。可选用有效抗生素静脉输入,同时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衡。得知细菌药物敏感情况后,选用有效抗生素经静脉联合用药,体温下降后,再改用其他给药途径至少两周。常用抗生素有红霉素、新青霉素、先锋霉素与庆大霉素等。全身支持疗法,包括高蛋白饮食、多种维生素、退热剂以及少量多次输血等。患肢可用牵引或石膏制动,减少痛苦,并防止病理骨折。一旦穿刺有脓或高热不退、中毒症状严重者,应切开引流,创口两端留置两根硅胶管,用抗生素局部灌注。
慢性骨髓炎的治疗,为病变部位死腔的扩大引流,清除死骨,刮除肉芽组织。
预后取决于全面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病儿一般情况以及致病菌的类型和毒力。一般死亡率于5%左右。部分病儿因病变部位血运增加,可致患肢过长;骺板受炎症破坏可致肢体短缩或发生成角畸形,如膝内、外翻; 尚可并发病理性脱位与骨折。经久不愈的慢性骨髓炎窦道,晚期偶可发生鳞状上皮细胞癌或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