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古印度教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印度教育 古印度教育古代印度宗教盛行,教育掌握在宗教僧侣手中。公元前10—5世纪,宗教教育一直是主要的社会教育。古印度社会形成等级种姓社会,人分为四等:僧侣(婆罗门)、武士(刹帝利)、农工商(吠舍)、贱民(首陀罗)。被征服民族为奴隶。婆罗门教认为前三个种姓是再生种姓,有受教育的权利。后者不得受教育。教育目的主要是诵读宗教经典 《吠陀》,只有僧侣可任教师。早期是家庭教育,由婆罗门在家中教子诵经,只许口授,使用梵文。公元前8—4世纪,称奥义书时期。由通经典文人“古从”任教师,在家中招学生授教,学习长达12年,学习生活类似修行,学习内容扩大,称为6科,即发音、音韵、语法、字源、天文、祭祀。学习超出宗教范围,并产生了导生制萌芽。5世纪末,一些名寺中开始聚集学者讲学、研讨,渐发展为类似的高等学府。6世纪后出现了语法、法律、天文、哲学等专门学校。佛教从前5世纪兴起,佛教寺院成为其教育主要场所。佛教认为各种姓都应受教育,即普渡众生。入寺的僧徒修行读经12年,成为比立,即完成学业。少数在寺中再修10年成为寺中僧职人员。佛教也重视女子教育,女子入尼姑庵受教,读成为比丘尼。这种教育为神学教育,在家修行受教也被提倡。寺院教育最盛时,如纳烂陀寺,聚徒1万人,僧师千人,类似现代大学。研学科目不只佛学,涉及哲学、科学、文艺等。 ☚ 古埃及教育 古希腊教育 ☛ 古印度教育 古印度教育古代印度宗教盛行,教育掌握在宗教僧侣手中。公元前10—5世纪,宗教教育一直是主要的社会教育。古印度社会形成等级种族社会,人分为四等: 僧侣(婆罗门)、武士(刹帝利)、农工商 (吠舍)、贱民 (首陀罗)。被征服民族为奴隶。婆罗门教认为前三个种族是再生种族,有受教育的权利。后者不得受教育。教育目的主要是诵读宗教经典 《吠陀》,只有僧侣可任教师。早期是家庭教育,由婆罗门在家中教子诵经,只许口授,使用梵文。公元前8—4世纪,称奥义书时期。由通经典文人 “古从”任教师,在家中招学生授教,学习长达12年,学习生活类似修行,学习内容扩大,称为6科,即发音、音韵、语法、字源、天文、祭祀。学习超出宗教范围,并产生了导生制萌芽。5世纪末,一些名寺中开始聚集学者讲学、研讨,逐渐发展为类似的高等学府。6世纪后出现了语法、法律、天文、哲学等专门学校。佛教从前5世纪兴起,佛教寺院成为其教育主要场所。佛教认为各种族都应受教育,即普渡众生。入寺的僧徒修行读经12年,成为比丘,即完成学业。少数在寺中再修10年成为寺中僧职人员。佛教也重视女子教育,女子入尼姑庵受教,读成为比丘尼。这种教育为神学教育,在家修行受教也被提倡。寺院教育最盛时,如纳烂陀寺,聚徒1万人,僧师千人,类似现代大学。研学科目不只佛学,涉及哲学、科学、文艺等。 ☚ 古埃及教育 古希腊教育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