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性病症
本病系一种由血液偏盛偏衰或功能紊乱而引起,以发赤、刺痛、上逆和出血为特征的病症。起因主要由于三根失调,七素失养而导致恶血增生,或因肝胆受损致使血热炽盛而生成恶血,或由于巴达干赫依之邪使恶血凝结,阻碍血行等原因所致。《四部医典·总则本》里云:“血与希拉,性热似火。”故此病属热,临床较多见。恶血在偏盛情况下,可以单独致病,亦可与其它病邪混合成为多种并发症、聚合症的病因引起复杂的病变。长期的饮食不节,起居不当,如过多地进食葱、蒜、辣椒、酒等锐、热性之品;或久居热处,衣服过暖,或劳累过度,跌仆损伤,或常受寒风吹袭,以及久居潮湿之地以感其毒等,均为诱发本病之因素。根据本病的发病机理可分为血热和血寒两种。又按发病部位之不同,分上身血症、中身血症和下身血症三种。
血热 由于饮食起居及疾病的过热因素,导致恶血增盛扩散而致。主要症状为目赤多眵,流泪羞明,身热面红,头痛头晕,小尖脉突露,痛有定处,皮肤及九窍易于出血,肿处化脓较快,脉象粗大而满滑,尿赤黄而蒸气、气味大。治宜以清热凉血为原则,可投三籽汤、四味胡连汤(胡连、丹参、漏芦、栀子等分,共研细末),檀香九味汤(紫檀、栀子、巴沙𠯫、胡连各15g,苏木、丹参、文冠木、漏芦、角茴香各10g,煎汤凉服); 或可投骚血普清散、胡连十味汤(胡连、漏芦、巴沙𠯫、地丁各25g、栀子、石膏各50g、苏木、红花各40g、草乌芽15g、白檀90g,共研细末)或八贵散加三红(枇杷叶、紫草、茜草),引用文冠木汤送服。
血寒 亦称“血之凝冻”。由于饮食起居及疾病的过寒因素,导致恶血凝结而形成。症状犹如痧症发作局部剧痛,不能前屈后仰,呼吸艰难,主脉跳动,痛处固定不移,颜面发青,皮下出现紫瘢,放血不易出血,且色黑而浓,脉象数而细,尿呈白色而质地稀薄。治宜以融化凝冻之血,利火祛邪为原则。药物宜先投六味苏木汤或苏木、山奈、栀子汤煮煎内服,以融化凝冻之血,尔后投六味硼砂散(硼砂、广木香、贝齿灰、砂、蛇肉、藜芦等分, 共研细末),以攻泻余邪。若恶血郁积于上身胸部则出现胸满闷,气促,咳血痰,胸胁固定处刺痛等症状。药物宜用九味牛黄丸治之;恶血瘀滞于中身则伴见两胁刺痛,肌肤发黄。宜投十三味红花散;恶血降于下身则伴见肾腰部刺痛,尿血。宜用十味诃子散治之。对任何部位之出血,可用八味红花止血散。若血症合并粘则主剂(如三籽汤、四味胡连汤、檀香九味汤等)加七雄丸内服。外治主要配合放血疗法。如对两腮根刺痛取颞脉、金柱脉、银柱脉,胸胁刺痛取总脉(诺特哈),痛在中身则取肝脉,痛在下身取腓肠肌梢脉放血。亦可在疼痛部位施以热罨或拔罐疗法。饮食起居方面,忌食锐、热性食物,宜食凉性而易于消化之品,避免日晒火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