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蜃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蜃说

 
 尝读《汉天文志》,载“海旁蜃气象楼台”,初未之信。庚寅季春,余避寇海滨。一日饭午,家僮走报怪事,曰: “海中忽涌数山,皆昔未尝有!父老观以为甚异。”余骇而出。会颍川主人走使邀余。既至,相携登聚远楼东望。第见沧溟浩渺中,矗如奇峰,联如叠𪩩,列如崒岫(11),隐见不常(12)。移时(13),城郭、台榭(14),骤变歘起(15),如众大之区(16),数十万家,鱼鳞相比。中有浮图老子之宫(17),三门嵯峨(18),钟鼓楼翼其左右(19),檐牙历历(20),极公输巧不能过(21)。又移时,或立如人,或散如兽,或列若旌旗之饰,瓮盎(22)之器,诡异万千。日近晡(23),冉冉漫灭。向之有者安在(24)?而海自若(25)也!
 《笔谈》(26)记登州海市事,往往类此。余因是始信。
 噫嘻!秦之阿房(27),楚之章华(28),魏之铜雀(29),陈之临春、结绮(30),……突兀(31)凌云者何限!运去代迁(32),荡为焦土,化为浮埃——是亦一蜃也(33)。何暇蜃之异哉(34)!

 

(《霁山集》)


 注释 ①《汉天文志》——即东汉班固所撰《汉书·天文志》。②蜃气——古时误以为大蜃(蛤蜊)吐气,根据科学解释,是由于不同密度的大气层对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将远处景物反映在天空、地面、海面所产生的一种幻景,是一种自然现象。③庚寅季春——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阴历三月。④寇——指元世祖至元二十六、七年间的杨镇龙等领导的农民起义。⑤饭午——吃午饭。⑥颍川主人——未详其人。⑦走使——遣派人。⑧第见——只见。 ⑨沧溟浩渺——海水弥漫, 无边无际。 ⑩叠𪩩——重叠的山峰。(11)崒岫(zu xiu)——高耸的峰峦。(12)隐见不常——时隐时现。不常:不固定。(13)移时——一会儿。(14)台榭——亭台楼阁。(15)歘(xu)起——忽然出现。(16)众大之区——人多地广的区域。(17)浮图老子之宫——指佛教和道教的宫观。(18)三门嵯峨——庙门高大。(19)钟鼓楼翼其左右——钟鼓楼分立在佛、道庙宇的两侧。(20)檐牙历历——房屋的檐沿清清楚楚。(21)极公输巧不能过——竭尽鲁班的技巧也不能胜过。公输:即鲁班。(22)盎(ang)——盆子。(23)晡(bu)——申时,即午后三点至五点。(24)向之有者安在——原先的景象哪里还在?(25)自若——自然,和平常一样。(26)《笔谈》——指宋沈括《梦溪笔谈》。(27)阿房——秦始皇营建的阿房宫。(28)章华——楚灵王营建的章华台。(29)铜雀——魏武帝曹操所建铜雀台。(30)临春、结绮——陈后主所建二阁名。(31)突兀——高耸貌。(32)运去代迁——“运祚”去,朝代改。(33)是亦一蜃也——这也是一种蜃楼啊。(34)何暇蜃之异哉——哪里还有功夫观赏自然界的蜃楼奇景啊。
 赏析 本文作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七(1290)年。此时,作者已隐迹山林12年。元王朝的暴虐统治,使得天下扰扰,民不聊生。农民起义如燎原之火,燃遍江南。文章借写自然界之蜃景,抒发了对人世沧桑的深切感慨,其中暗含着对宋王朝覆亡的追怀、叹恨以及对元统治者的诅咒。感喟深沉,情致幽咽,欲吐不吐之中,表达出婉曲不尽的深刻情意。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蜃楼景色的描绘,第二部分,则抒发了对世事的感慨。后者之于前者,是一种引申式的联接。
 文章以蜃景之载古已有之“初未之信”开头,表明自己不轻信传闻与古说的冷静客观态度,为后面淋漓尽致地描绘亲眼所见张本,增强了文章的可信性。文情上欲扬先抑,形成波折,开拓了层次。笔锋转处,写作者由“不信”到受到众人情绪感染“骇而出”,引出亲往观览和对奇景的摹写,使文章层层深入,表现出立体感和纵深感。这里,作者首先交代了奇观发生的确切时间、具体地点,从而进一步强调了其事绝非凭空杜撰;继之以紧锣密鼓之笔展示出一片忙乱景象:家僮的惊慌而入,急切相告;父老观之,以为甚异;以及颍川主人的飞使相邀,一一排纷呈,宛然如在目前。通过对众人惊异震骇的形象描绘,有力地渲染烘托出幻景之神异。这种以动写静、以实写虚、借有形之态传无形之神的手法,不仅产生了先声夺人的艺术魅力,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灵,而且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面对蜃景具体生动的描摹。
 在对蜃景的描绘中,作者突出一个“变”字。极写其变异之大、之奇、之速以及变异之无常。随着时间上“第见”、“移时”、“又移时”、“日近晡”的逐渐推移,依次展现出各种景致;真是幻中见真,真中有幻,奇境历历,层层递变,气势磅礴,诡异万千,令人恍如亲临其境。其笔法既有泼墨挥洒,大笔勾勒,又有工笔描绘,细致刻画; 有巨有细,或放或收,时起时伏,浑涵而灵动的笔触,不仅再现出各种奇异景致,而且逼真地描摹出其质感、动感、奇幻感,传神而富有气势。然而“日近哺,冉冉漫灭” ,所有景致全不见了,一切全部归于虚无。至此,作者感慨万千: “向之有者安在?而海自若也!”这既是对蜃景幻化、大海自若的感慨,又暗含着对世事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深沉思索。上结写景,下启议论,为文章转轴。可谓冷语千钧,含蓄不尽。接下来,文章又回到蜃景之载古已有之的话题,以 “余因是始信”作结,与开头的“初未之信”相呼应,将蜃景描写稳稳收住。在境界上,又由 “信”字荡开一笔,引出思考,引出议论。
 议论部分,作者由蜃景之奇丽而联想到“蜂房水涡”连绵三百余里的阿房宫; 想到 “举国营之,数年乃成”的章华台; 想到“侵彻云汉”的铜雀台,想到“微风暂至,香闻数里”的临春、结绮二阁。自古而今,穷妍极丽的华宫高台何其多! “突兀凌云者何限”! 然而“运去代迁,荡为焦土,化为浮埃”,全都犹如蜃景一般,转瞬即逝。“是亦一蜃也”,道出了作者对历代豪华王侯的不屑和对人间世事的彻悟,异常清醒而冷峻。篇末的“何暇蜃之异哉! ”表现了对穷奢极欲统治者的无情嘲笑!
 全文语言简练,比喻生动,联想自然,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笔触沉着老辣,确为杂文中罕见之珍品。

《蜃说》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蜃说》

林景熙

尝读《汉天文志》(1),载“海旁蜃气象楼台”,初未之信(2)。庚寅季春(3),佘避寇海滨。一日饭午(4),家僮走报怪事,曰: “海中忽涌数山,皆昔未尝有! 父老观以为甚异。”余骇而出。会颍川主人走使邀余(5)。既至,相携登聚远楼东望。 第见(6)沧溟浩渺(7)中, 矗如奇峰,联如叠𪩩(8),列如崪岫(9),隐见不常(10)。移时(11),城郭、台榭(12),骤变欻起(13),如众大之区(14),数十万家,鱼鳞相比。中有浮图老子之宫(15),三门嵯峨(16),钟鼓楼翼其左右(17),檐牙历历(18),极公输巧不能过(19)。又移时,或立如人,或散如兽,或列若旌旗之饰,瓮盎之器(20),诡异万千。日近晡 (21),冉冉漫灭。向之有者安在(22)?而海自若也(23)!

《笔谈》(24)记登州海市事,往往类此。余因是始信。

噫嘻! 秦之阿房(25),楚之章华(26),魏之铜雀(27),陈之临春、结绮(28),……突兀(29)凌云者何限(30)! 运去代迁(31),荡为焦土,化为浮埃——是亦一蜃也。何暇蜃之异哉(32)!

〔注释〕(1)《汉天文志》: 东汉班固所撰《汉书·天文志》。(2)初未之信: 初未信之的倒装,起初不相信这件事。(3)庚寅季春: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夏历三月。季春: 春季的最后一个月。(4)饭午: 吃午饭。这里的“饭”作动词。(5)会: 适逢。走使: 遣派人。(6)第见:只见。 (7)沧溟浩渺: 海水浩大, 无边无际。 (8)叠𪩩(yan):重叠的山峰。(9)崪岫(zu xiu): 高耸的山峰。(10)见: 通“现”。不常: 不固定。(11)移时: 一会儿。(12)台榭: 亭台楼阁。(13)欻(xu)起:忽然出现。(14)众大之区: 人多地广的区域。(15)浮图: 指佛家。老子:老聃。春秋时人,道家创始人。浮图老子之宫:佛、道教宫观。(16)三门:庙门。(17)翼: 这里作动词用。(18)檐牙:房沿。历历:清清楚楚。(19)公输:鲁班,春秋时鲁国的能工巧匠。(20)盎: 盆子。(21)晡(bu):申时,午后三点至五点。(22)向: 以前。(23)自若: 自然。(24)《笔谈》:宋代沈括所著《梦溪笔谈》。(25)阿房: 阿房宫。(26)章华:楚灵王营筑的章华台。(27)铜雀:曹操所建铜雀台。(28)临春、结绮:临春阁、结绮阁,为陈后主所建。(29)突兀: 高耸的样子。(30)何限:无限。(31)运去代迁: 朝代更替。(32)暇: 闲暇。

〔鉴赏〕大气层中光线折射,将远处景物反映在天空、地面、海上,形成奇妙的景象,被称为“蜃楼”、“山市” 、“海市” 。《梦溪笔谈》载登州海市,《聊斋志异》载奂山山市,均记下了人间罕见之景,文章则烟云满纸,幻丽层生。宋林景熙笔下的《蜃说》却又不同,它除了传神入化的蜃景描写外,还由自然之景联系到人世沧桑,发出冷隽深邃的议论,可谓既善状难写之景,又深含不尽之意,是一篇别具风神的小品。现在,我们具体分析一下《蜃说》描绘蜃楼景色巧妙而多样的手法。

虚写以动态传神。文章开头至“相携登聚远楼东望” 为一层次,它尚未正面描绘蜃景,只是借人物情绪来反衬蜃景的引人。文字生动传神,自然而有力地引出了下文关于蜃景的具体描写。“尝读《汉天文志》,载 ‘海旁蜃气象楼台’,初未之信。”古人不能用科学知识来解释蜃景,传说那是海中大蜃(蛤蜊)吐气所致; 而《汉书·天文志 》所称,又为了说明虚妄的望气之说。作者对此存疑,说明其对事物有思考头脑。这开头一笔落得远,它的好处,既在于反跌出作者由不信到“骇而出” 的变化之大,从而衬托出蜃景的惊人; 还在于它有力地开拓出文章层次,即写出自己从不信到亲往观览、到描摹景状、到生发议论的步步深入,使文章有了纵深感。“庚寅季春,余避寇海滨。一日饭午……” 交代了确切的时日,增强了文章的可信性。由此以下便着重从四方面人物的情绪来反衬蜃景之可骇可异。“家僮走报怪事” ; “父老观以为甚异” ; “余骇而出” ; “颍川主人走使邀余” 。四句中三用连动式,一用兼语式,动作多,节奏快,十分简练地写出了僮仆惊怪,父老奇异,“余” 与颖川主人的震骇。家僮惊慌而入,余骇怪而出,颍川主人飞使相邀,一一宛在目前。作文传神为难。此文开头未写蜃景之形,而由人物反应传出了幻景之神异,先声夺人,出手不俗。

实写以变化显异。在具体描摹蜃景时,作者突出一个“变”字,极写蜃景变异之大之速。文章从“第见沧溟浩渺中”到“冉冉漫灭”为第二层次,是描写蜃景的主体。首先依时间“第见”、“移时”、“又移时”、“日近晡”的推移,相应地描绘了蜃楼由出现而一变、再变而漫灭的景变过程,写来递进分明,使人如临如睹。其次,作者善于抓住各个阶段动态的特征:初现时“隐见不常”,后来则“骤变欻起”,再则“立”、“散”、“列”交错,给读者留下了不同的清晰情状。而具体写景变,则能写得真中有幻,动中有静,寂处有声,并加入想象因素,使有限文字生出无限天地。如山峰于浩渺海面上浮现,作者不是直接描绘山姿峰态,而是下了三个“如”字:“矗如奇峰, 联如叠𪩩, 列如崪岫”; “又移时,或立如人,或散如兽,或列若旌旗之饰,瓮盎之器,诡异万千” ,用了一系列喻词,不是写是山、是人、是兽……,而是写似山、似人、似兽……真中有幻。这种喻词运用加上写意式笔墨的模糊性,便显出了蜃景的“逼真”。待至“城郭、台榭,骤变欻起,如众大之区,数十万家,鱼鳞相比”,变、起之间,并无车喧人闹,这是动中有静。而“中有浮图老子之宫,三门嵯峨,钟鼓楼翼其左右”则又催动读者想象,如闻晨钟暮鼓,这又仿佛寂处生音。“檐牙历历,极公输巧不能过”,则于实写中夹一虚笔,于实景中凭添想象因素,可使读者将平日所见画栋雕梁,调动到眼前来,从而扩大了有限的文字描写的效果,于有限中生出无限。除了手法多样,作者文笔也善于变化。蜃景初出时,作者以十二字概写群山突兀的轮廓,笔墨收得紧;待至写城郭台榭出现时,行文较细,笔墨又放得开。写完“列若旌旗之饰,瓮盎之器”后,则用“日近晡,冉冉漫灭”七字轻轻兜住。全部蜃景描写只一百多字,但写出了山峦、城郭、台榭、人家、宫观、人兽、旌旗、器皿等诸色事物,动静互生,变幻莫一,有巨有细,或放或收,时起时伏,笔墨控制自适,景象活脱传神。“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 (荆浩《笔法记》),状难写之景,达到了浑涵而灵动的艺术境界。总的看来,作者绘蜃景,用概写较多,如写意画,或泼墨,或粗线条勾勒,极富气势,极有神韵。它不同于蒲松龄笔下的“山市”。那奂山山市“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写来远近粗细均到,人物神态毕肖,笔触细致入微,这是蒲松龄胜一筹处。但由于幻景本身不同,那奂山山市“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 ,则其气势远不及此篇“如众大之区,数十万家”之雄奇壮观。

作者对蜃景的描摹,除了艺术表现上重气势神韵外,更与文章立意有关。此文立意在于由蜃景推出一番见解。蜃景描写作为立论基础,必不可少,但它并非作者主要目的。正如苏轼写《黠鼠赋》,他生动地记叙了一匹小鼠狡狯骗人的情节,为的是引出“人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失声于蜂虿”等哲理。古来描绘蜃景者已有之,可由蜃景联系家国社会、世事沧桑、人生迁变,则是此文独有的特点。如果此文仅至于“余因是始信”处,那它不过是一则写景的笔记,只能淹没在林林总总的笔记文章之中。有价值的是,作者由蜃景的三番转换,突出一个“变”字,突出一个移时即漫灭的“灭”字,并由此推及人世。写到蜃景漫灭之后,作者紧接一句道: “向之有者安在?而海自若也! ”这是全文转轴,它结上写景,启下议论。下文议论仅三十字,妙在联想自然,妙在含蓄不尽,冷语千钧。“噫嘻! 秦之阿房,楚之章华,魏之铜雀,陈之临春、结绮,……突兀凌云者何限! ”——作者援例典型,感慨深沉。由蜃楼奇丽之景,想到那蜂房水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那“举国营之,数年乃成”的章华台,那“侵彻云汉”的铜雀台,那“微风暂至,香闻数里”的临春阁,往古而下,穷妍极丽的华馆高台何其多啊! 只“突兀凌云者何限”七字,便包含了万千感触。这里有李白式的“楚王台榭空丘山”的讥讪;有“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的盛景难久的叹息; 有“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的荣枯无常的悲慨。这七个字使我们想起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 “运去代迁,荡为焦土,化为浮埃——是亦一蜃也”,并未出面指责、抨击,只用“是亦一蜃也”,便道尽了作者对历代王侯豪华纷奢的憎恶与不屑。结笔曰: “何暇蜃之异哉! ”这句主语是“他们”,即阿房宫、章华台的享用者;意思是他们哪里还有工夫观赏自然界的蜃楼景象啊! 言外之意,他们是愚蠢昏庸的,转瞬即逝的蜃景不能触动他们对自己下场的思考。全文结笔结在这一句,显得异常冷隽而有力。它明白显示出作者并非借蜃景来表达“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消极感受,而是在于深刺那班昏聩荒唐的统治者,有着针对现实世情的积极意义。

林景熙作此文是在1290年,宋亡后他隐迹山林已十二年。在元统治者暴虐统治下,仅1289年江南农民起义便达四百余起,浙江台州杨镇龙起义即拥众十万。天下扰扰,民不聊生。故作者这种华屋丘墟、桑田沧海的感触,正包含着对宋亡运去的追怀与叹恨,和对元血腥统治当移时漫灭的诅咒。在欲吐不吐的议论中,正深含着哀国叹时的幽咽之情! 全文议论寥寥数语,然而婉曲有余意,表现了作者感喟的沉重和行文用墨的圆熟。此文在艺术上,正如姜夔《白石诗话》所云,是“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

字数:3978
夏春豪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131-1135页.
蜃说

《蜃说》

宋林景熙撰。作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作者隐迹山林十二年后。本文描绘了浙东的一次海市蜃楼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荣华富贵的鄙视和对宋朝覆亡的感慨。文章生动传神,委婉含蓄。开头通过家僮走报,概述蜃景之奇,给人造成悬念。此后以工笔刻画蜃景之异:如“奇峰”、“城郭”、“台榭”、“浮图老子之宫”,又如“立如人”、“散如兽”、“列若旌旗之饰,瓮盎之器”,使人目不暇接。结尾由蜃景联想到人类,说明世间繁华“亦一蜃也”的道理。本文立意在议论,但纯粹议论部分却只有五十字。作者用绝大部分篇幅描绘蜃景的“隐见不常”,并由此过渡到人世的“运去代迁”,写景、议论浑然一体,读来余味无穷。

☚ 望祭文丞相文   鞍山斋记 ☛
0000687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8: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