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芳香族烃类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芳香族烃类 芳香族烃类芳香族烃类化学物的结构上都具有一个或几个苯环,按苯环的数目和连接方式可分为单环芳香烃和多环芳香烃两类。单环芳香烃包括: 苯对人体的危害
苯慢性作用对造血系统的损害最为突出。中毒动物出现血象及骨髓象异常,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及红细胞降低,骨髓再生不良,淋巴结和脾脏变性。工人在接触高浓度的苯数年后,个别人可发生白血病。 苯蒸气进入人肺泡后,血/气分配系数为6.58~9.3,在最初几分钟吸收率较高,以后随血液浓度增加而下降。兔吸入苯后,43%的苯以原形从呼气中排出,1.3%氧化为二氧化碳经肺呼出,34.5%经代谢后随尿排出。主要的代谢产物有酚(23.5%)、对苯二酚(4.8%)、邻苯二酚(2.2%) 等,这些代谢物与硫酸和葡糖醛酸结合后排出。此外,尚有15~20%的苯蓄积在体内,逐渐转化为代谢物后排出体外。留在体内的苯,主要在骨髓、脑及神经系统等含脂肪多的组织内,尤以骨髓中含量最多,约为血液中的20倍。苯的代谢主要在肝脏内进行。实验证实,苯在兔的肝脏中转变成酚。肝微粒体的混合功能氧化酶,包括细胞色素P450,使苯羟基化,因此凡能刺激微粒体酶系活性的化合物,也能增加苯的代谢,而一些能与细胞色素P450起反应的化合物,则可抑制苯代谢。 测定尿中硫酸盐及尿酚的量可反映近期体内苯吸收的情况。常用的指标有: ❶尿硫酸物指数:即测定尿中无机硫酸盐占硫酸盐总量的百分比。因苯的代谢产物酚类和硫酸结合成有机硫酸酯自尿中排出,而由于每个人所排出的尿总硫酸盐量是恒定的,无机硫酸盐就相对降低,硫酸物指数也下降。但本指标易受食物、药物和肝疾患影响。 ❷尿酚: 酚为苯的主要代谢产物,其排出量可间接反映接触苯的程度,尿酚的排出量与空气中苯浓度密切相关,尿酚值大于10mg/l时,提示有苯的接触。脱离苯的接触后,尿硫酸物指数和尿酚含量在短期内即恢复正常。 苯中毒的发病机理大致有以下几种看法: ❶苯的代谢产物直接抑制细胞核分裂,损害骨髓细胞。 ❷苯影响胸腺嘧啶核苷酸及胞嘧啶核苷酸的合成、降解、再利用和储备,造成骨髓细胞DNA及RNA合成受阻,以致影响了增殖细胞周期的各阶段,尤以S期及G2期为主。 ❸苯影响免疫系统。苯酚与细胞质内巯基结合,使蛋白变性,获得自家抗原; 苯接触者骨髓细胞中可见稳定型和不稳定型染色体畸变率增高,苯中毒患者T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这些均与苯抑制免疫机能有关。 ❹苯通过微粒体酶生成环氧化物,可能由此对骨髓产生毒性。在动物实验中,阻断此种代谢途径,可防止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 要防止苯的危害,最重要的是防止从呼吸道吸入苯。做好就业前预防性体检及定期医学检查,包括白细胞检验。检查接触苯者的尿酚或尿有机硫酸酯,可作为苯吸收的评价指标。 甲苯C6HCH3) 沸点110.7℃。属低毒类,大鼠经口LD50为1g/kg。高浓度 (71.4g/m3)短时接触可危及人的生命。对神经系统的作用及刺激作用均较苯强。当血液浓度为0.5mg/100ml时,可明显影响某些神经功能,但对造血系统的损害比苯轻。 进入体内的甲苯,80~90%氧化成苯甲酸,并与甘氨酸结合形成马尿酸随尿排出,少量苯甲酰基则与葡糖醛酸结合后随尿排出。在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甲苯时,有少量氧化成甲酚,与硫酸及葡糖醛酸结合后随尿排出。 哺乳动物体内甲苯的代谢 尿中马尿酸量可作为判断甲苯吸收量的指标。 二甲苯[C6H4(CH3)2] 有三种异构体,均属低毒类。混合品大鼠经口LD50为2~4.3g/kg。工业用二甲苯还含有5~10%的乙苯、硫酚、吡啶甲苯和苯等混杂物。二甲苯毒性较苯和甲苯为小,但对粘膜刺激作用较苯强,对造血系统的影响尚无定论。嗅阈为0.0008mg/1。 进入人体的二甲苯,大部分(60~88%)在肝脏内被氧化为水溶性物质甲基苯甲酸,其次为二甲基苯酚、羟基苯甲酸等。甲基苯甲酸与甘氨酸结合成为甲基马尿酸,随尿排出。一部分二甲基苯酚与葡糖醛酸和硫酸结合后,随尿排出,少量以游离状态的甲基苯甲酸、二甲基苯酚等随尿排出。正常人尿中不含甲基马尿酸,测定其量可作为接触二甲苯的指标。原形二甲苯也可经呼吸道排出一部分,但其比例比苯或甲苯小。 工业上常用甲苯、二甲苯代替苯作溶剂或稀释剂,而油漆稀释剂中又常混有苯,所以现场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三者常共同存在。 苯乙烯(C6H5CH=CH2) 是制造聚苯乙烯的单体 也作为溶剂。沸点146℃。属低毒类。大鼠经口LD50为5g/kg。急性毒作用主要为刺激及麻醉作用,空气中浓度为100~200mg/m3时,对人的眼及咽喉粘膜有刺激作用;浓度3,500mg/m3,接触4小时,产生明显刺激症状、意识模糊、乏力等。慢性作用可能对血液和肝有轻度损害。 苯乙烯易经呼吸道和皮肤吸收,吸收后在体内大部分转化成扁桃酸和苯酰甲酸,并随尿排出。 其他单环芳香烃见表。 几 种 单 环 芳 香 烃
多环芳香烃 联苯(C6H5·C6H5) 白色固体。有甜嗅味。熔点70℃。蒸气压9.46mmHg(115℃)。不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是有机化合物中较为稳定的物质,故常作载热体。属低毒类。反复涂于兔皮肤未见局部刺激。人大量吸入蒸气后可引起急性中毒,主要出现神经系统和消化道症状。肾脏也有一定毒性反应。高浓度蒸气对上呼吸道和眼粘膜有明显的刺激作用。 萘(C10H8) 呈闪光的鳞片状粉末。具特殊气味。熔点80.2℃。蒸气压近于0.082mmHg (25℃)。微溶于水及乙醇,易溶于乙醚。较苯活泼,易氧化。用作工业原料、防蛀剂、灭菌剂和碳化照明气等。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吸收。具有刺激作用。对眼的刺激阈为78.6mg/m3。高浓度可致溶血性贫血、肾和肝脏损伤以及视神经炎和晶状体混浊。估计成人致死量为5~15g。口服5g萘可致白内障及肾脏损害。慢性接触者可发生视神经炎、视网膜脉络膜炎和血象改变。皮肤接触可引起皮炎和湿疹样表现。 萘满(四氢化萘,C10H12) 无色液体,具有与萘相似的气味。沸点207.2℃。不溶于水,易溶于酒精和乙醚。化学性质较活泼。主要作为溶剂和内燃机燃料等。属低毒类。动物吸入高浓度后可出现肝、肾、肺损害和晶状体混浊。人吸入饱和蒸气30分钟发生头痛和不适。长期接触者有头痛、不适、粘膜刺激症状和皮炎等。经口中毒时有呕吐、腹泻及肾损害。本品吸收后经代谢再与葡糖醛酸结合,经尿排出。 蒽 (C14H10) 无色发蓝光的片状结晶。熔点216℃。蒸气压0.000086mmHg(65.7℃)。不溶于水,微溶于醇。一般工业品含有菲和咔唑类物质。属微毒类。吸入和经皮吸收可能性极小,可刺激皮肤。工业品毒性比纯蒽大,具有致敏作用。急性中毒可引起神经系统和消化道症状以及皮肤粘膜损害。纯蒽有轻度刺激作用和光感作用。致癌作用尚未证实,但其工业品含蒽的衍生物,如9,10-二甲基蒽,1,2,5,6-二苯蒽等,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致癌性。芘(嵌二萘)(C16H10) 淡黄色单斜晶体。沸点392℃。不溶于水,微溶于醇,溶于醚。化学性质不稳定。属低毒类。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吸收。动物急性中毒表现为先兴奋后抑制,运动协调障碍、痉挛、不全瘫痪以及粘膜刺激症状。具有蓄积作用。未见人急性中毒报道。但人在3~5mg/m3浓度下长期工作可有神经衰弱症状、白细胞增加和血沉增速。0.1mg/m3时无不良影响。 苯并(a)芘(C20H12) 即3,4-苯并芘。黄色针状结晶。熔点179℃。沸点310~312℃。易溶于有机溶剂。是一切含碳燃料及有机物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存在于大气烟尘,汽车废气,被污染的空气、水和土壤以及烟薰食物中。对人和动物是一种强致癌剂,特别是肺癌和皮肤癌。苯并(a)芘吸入后,首先在肺组织中经羧基化酶作用生成单羧基及复羧基化合物,再进入血经肝脏解毒,通过胆道和肾脏排出。苯并(a)芘经羧基化后即失去致癌性。多环芳香烃化合物除上述外,尚有多种。二苯甲烷(C6H5CH2C6H5)、1,2-二苯乙烷[C6H5(CH2)2C6H5)]在高浓度时有刺激作用,损害神经系统和肝脏。1,3-二苯丙烷[C6H5(CH2)3C6H5]对动物可致呼吸紊乱,中枢神经系统、肝和肾损害,红细胞减少,轻度刺激作用,并有蓄积作用。1,2-二苯乙烯(C6H5CH=CHC6H5)对皮肤和粘膜有刺激作用。茚(C9H8)具有刺激作用,对肝、心和肾有损害。 2,2-双对苯酚丙烷[(CH3)2C(C ![]() ☚ 脂肪族卤代烃类 芳香族氨基和硝基化合物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