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本草书名。见重广英公本草条。 《蜀本草》具有国家药典性质的中药学专著。原名《重广英公本草》,后世称《蜀本草》。蜀人韩保升奉后蜀主孟昶命主编于五代时后蜀广政年间(939年~964年)。全书20卷。体例仿《新修本草》,取唐《新修本草》并《新修本草·图经》为蓝本,参考有关书籍进行增补、注释而成。内容包括《新修本草》全文、《新修本草·图经》部分内容、韩保升等增广注释的内容三部分。增补内容主要是前代本草遗漏的四川广产药材、四川特产药材,如地不容、灯笼草、山胡椒、金樱子、马齿苋、续随子等,充分反映了四川医家在这方面的用药经验,有一定借鉴作用。原本已佚。其主要内容可从宋《嘉祐本草》察见。 蜀本草shǔ běn cǎo《本草纲目》序例第 1卷历代诸家本草(19)。本草书名。五代间后蜀药学家韩保升撰。《蜀本草》在《本草纲目》中转载了5种,即:菜部的马齿苋和竹笋、木部的金樱子、介部的摄龟、兽部的猫。李时珍认为:《蜀本草》图说药物形状,颇详于陶弘景、苏敬之说(见蜀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