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蜀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蜀学

北宋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及吕陶等人所组成的学派。因均系四川人故名。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而尤倾向于禅学。反对性善论,认为人性本体难以名状,善恶及是性所能发挥之功效,礼法根源于人们好生恶死的生理要求和羞耻心理。苏轼将孔子和老子并称圣人,企图调和儒、佛。说:“孔子以仁义礼乐治天下,老子绝而弃之。或者以为不同”,其实,孔子“示人以器而晦其道”,主要在于使中人以上以此而上达于道,而老子是“绝仁义、弃礼乐以明道”,二者目的一致,殊途同归。对此,正统理学家们多有责难。朱熹曾批评道:“合吾儒于老子,以为未足,又并释氏而弥缝之,可谓舛矣!”(《宋元学案·苏氏蜀学略》附录);全祖望则谓苏氏出于纵横而杂有禅学,故以“杂学”视之。

蜀学

蜀学

北宋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人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创立的学派。嘉祐年间,苏氏父子同至京师,皆得任官,政治上一致反对王安石变法。他们均兼通六经、诸子百家之说,善写文章,诗文在唐宋八大家中占得三席之位。不仅在文学上成就辉煌,在思想上也独树一帜。苏洵曾参与修撰《太常因革礼》,晚而好《易》,说: “《易》之道深矣! 汩而不明者,诸儒以附会之说乱之。去之,则圣人之旨见矣。”(《宋元学案·苏氏蜀学略》)作《易传》未成,命述其志,苏轼完成《毗陵易传》,苏辙则写成《老子解》。苏轼父子认为“道”是哲学上的最高范畴,是世界的特定名称的创造者,“夫道之大全也,未始有名,而《易》实开之,赋之以名”(《毗陵易传》卷八)。由“道之大全”到万物之间的生成过程,阴阳五行的系统在起作用,“圣人知道之难言也,故借阴阳以言之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苏轼《苏氏易解》),“天道不可言,可言者,皆其似者也”(苏辙《苏黄门老子解》),借阴阳以喻道之似。他们认为宇宙的最后根源是不可知、不可说的,“死生寿夭,无非命者,未尝去我也,而我未尝觉知焉” ( 《苏氏易解》),“至于天下之大,有神主之” (《老子解·将欲取天下章》),把天地自然之说与神的主宰调和了起来。蜀学学者还有张耒、秦观、黄庭坚、晁补之等,他们公开谈禅,撰述佛学,并且讲求道教方术,厚自养炼,将儒、道、佛三教合一,使蜀学与濂学、关学、洛学、荆公新学汇成北宋时期的新儒学运动,形成众花齐放的局面。

☚ 荆公新学   崇仁学派 ☛
0000244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3:3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