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藿朴夏苓汤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藿朴夏苓汤

《退思庐感证辑要》卷四方。藿香、杏仁各二钱,厚朴一钱,姜半夏、猪苓、泽泻各一钱半,赤茯苓、淡豆豉各三钱,薏苡仁四钱,白蔻仁六分。水煎服。功能宣畅气机,清热利湿。治湿温病,身热不渴,肢体倦怠,胸闷口腻,舌苔白滑,脉濡缓者。方中藿香、豆豉芳香宣透,以祛表湿; 杏仁宣肺利气,使湿从气化;厚朴、白蔻仁、半夏理气燥湿; 赤茯苓、猪苓、泽泻、薏苡仁淡渗利湿。本方早见于《医原》卷下,但无方名。

藿朴夏苓汤 《医原》卷下

【组方药物】 杜藿香6克 真川朴3克 姜半夏4.5克 赤苓 光杏仁各9克 生苡仁12克 白蔻末1.8克 猪苓4.5克 淡香豉9克 建泽泻4.5克
【制剂用法】 上药10味,水煎服。
【主要功效】 理气化湿,疏表和中。
【适应病证】 湿温初起,恶寒无汗,身热不扬,肢体困倦,肌肉烦疼,面色垢腻,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胸次痞闷,大便溏而不爽,舌苔白滑或腻,脉濡缓或沉细似伏。
【方义分析】 此为治疗湿温初起的常用名方。方中藿香、豆豉疏表化湿;杏仁、蔻仁、苡仁具有上宣、中化、下渗之功,总在宣化三焦湿邪;川朴、半夏燥湿和中;赤苓、猪苓、泽泻分利湿邪,使从前阴泄出。湿温之治,凡邪在气分,热势不扬,湿浊较甚之际,可重在化湿、燥湿、利湿,少用清热苦寒之品,本方立意即在于此。然现代临床研究表明,治病要有全局观念,要用截断疗法,即不使病邪向纵深发展,及早防其衍化,如湿温病证,可以早用苦寒,以防湿邪化热。此亦是仲景治病防变之一着。故本方加用芩连辈,则其效益佳。
【编者按语】 原书无方名,此据《感证辑要》卷四补。

藿朴夏苓汤huòpòxiàlínɡtānɡ

《退思庐感证辑要》卷四方。藿香二钱, 厚朴一钱,半夏一钱五分, 赤茯苓三钱, 杏仁三钱,薏苡仁四钱, 白蔻仁六分, 猪苓一钱五分, 豆豉三钱, 泽泻一钱五分。水煎服。功能宣畅气机, 清热利湿。治湿温病, 身热不渴, 肢体倦怠, 胸闷口腻, 舌苔白滑, 脉濡缓者。

藿朴夏苓汤

藿朴夏苓汤

本方录自《重订广温热论》。出自《医原》卷中,但仅有药物和主治,而无方名和剂量。方由杜藿香二钱,真川朴一钱,姜半夏钱半,赤茯苓三钱,光杏仁三钱,生薏仁四钱,白蔻仁六分,猪苓钱半,淡香豉三钱,建泽泻钱半组成(《医原》有通草,无淡香豉)。水煎服(原方无用法)。功能芳香宣化,清利湿热。主治湿温病。症见恶寒,神倦嗜睡,头目胀痛,昏重如裹,身痛不能屈伸,身重不能转侧,肢节肌肉疼烦,腿足痠痛,胸膈痞满,渴不引饮,或竟不渴,午后寒热,小便短濇黄赤,大便溏而不爽,甚或水泻,舌苔白腻,或白滑而厚,脉濡缓,或脉息模糊不清,或沉细似伏,断续不匀。
本方所治证属湿温病初起,湿热漫三焦所致。 尤以上、中焦为主。即《重订广温热论》说:“其病发于太阴肺脾”之意。治宜芳香辛苦,宣畅气机,渗利湿热。方中藿香芳香化湿,合淡香豉以辛散表邪;杏仁、白蔻仁辛苦以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厚朴、半夏行气散满消痞,以化中焦湿浊;茯苓、猪苓、泽泻、苡仁甘淡微寒,渗利湿热,使从下焦而去。诸药合用,宣上畅中渗下,使湿利热清,诸症自愈。本方为治疗湿温病初起,湿重于热的常用方。以恶寒肢倦,头身重痛,胸闷便溏,午后身热,舌苔白腻,脉濡为辨证要点。兼治伏暑晚发,暑湿疟痢等。现临床上亦用于肠伤寒、急性胃肠炎等属于湿重于热者。

☚ 藿香正气散   曲术丸 ☛
0000385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