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藩镇割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藩镇割据

 唐初在重要各州设置都督府。唐睿宗时,始置河西节度使,至玄宗时,在朔方、陇右等十个边要诸州置节度使。每数州为一镇,州刺史亦为其所属,节度使总揽境内军政、行政和财政大权,通称“藩镇”,亦称“方镇”。安史之乱后,中央力量大为削弱,被迫分授安、史降将田承嗣、李宝成、李怀仙为魏博、成德、幽州节度使,是为“河朔三镇”。他们名义上是唐的藩镇,实为割据势力。节度使职位,往往父子世袭,或由兵将拥立,称为“留后”,再迫使皇帝任命。其后,山东、江淮之间多有仿效,列镇相望。至9世纪初,藩镇发展至四十有余, 形成“自国门以外,皆分裂于方镇”的局面。藩镇之间,或相互联姻,以为声援;或兵戎相见,大肆火并;或利害一致,联合反唐。这种封建割据局面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将近两个世纪,人民屡遭兵燹,社会生产受到严重损坏。至宋太祖时,解除节度使兵权,藩镇割据局面始告结束。
藩镇割据

藩镇割据fanzhen geju

唐朝中叶以后,一部分地方军政长官与中央相抗衡的政治局面。节度使始创置于睿宗景云二年 (711), 唐玄宗时期, 陆续在边地设立了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 军、政、财大权逐渐集于节度使一身。安史之乱后, 边疆节度使与内地采访使结合而成藩镇,大则称节度使,小则称观察使,形成了藩镇林立的局面, 藩镇成为凌驾于州之上的一级权力机构。藩镇大致分为四种类型, 一是割据型, 以割据一方, 不受朝命的河北三镇为主要代表; 二是防遏型, 以中原地区与中央关系密切的诸镇为主; 三是御边型,主要分布在西北和西南边区;四是财源型,指唐后期中央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东南地区诸镇。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是安史之乱前后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形势和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唐代宗初年(762)到唐德宗末年(805),是割据形势发展时期。安史之乱后, 朝廷分封安史降将为节度使, 继续分统原安史所占之地, 河北的成德、魏博、卢龙三镇, 再加上相卫(后为魏博所并)、淄青等镇, 甲兵自缮、财赋自专、官吏自署, 父子相袭, 或部将继代, 形成与中央抗衡的局面。各类藩镇最多时达50个左右,德宗虽有讨叛之举, 但后期转为姑息, 以求暂时安定。唐宪宗时期, 采取军事讨叛与政治招抚两手, 平抑藩镇获得成功。元和十二年 (817), 唐军雪夜袭蔡州 (今河南汝南),擒吴元济,平淮西,引起连锁反应,淄青降,成德、卢龙二镇自请入朝, 割据局面基本缓解。唐穆宗初(821)至唐懿宗末(874),长期战争与社会矛盾使中央实力大为削弱, 河北降卒降将起而复叛, 河北重又出现割据局面。武宗会昌四年(844)平定叛镇泽潞取得胜利, 对稳定中央尚能有效行使控制权区域起了积极作用, 但从全局看, 割据形势仍在发展中。唐僖宗以后, 藩镇相互混战、兼并, 黄巢大起义瓦解了唐的统治, 割据势力空前发展, 兵战不休, 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北宋统一, 才结束割据局面。藩镇割据作为唐中叶以后至五代十国这一时期的特殊历史现象,它的出现是有其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深刻的政治、经济基础的, 是唐代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 十六卫和神策军   牛李党争 ☛
藩镇割据

藩镇割据Fanzhen geju

唐代后期形成的各藩镇节度使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不听朝廷命令的政治局面。唐代节度使领兵屯驻的军镇,又称方镇或藩镇,节度使由统揽一地区军政,发展到集民政、财政大权于一身。“安史之乱”后,唐中央力量削弱,不得已任安、史降将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李怀仙为幽州卢龙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承认了他们在河北的势力,史称“河北三镇”。他们与其他节度使相联结,选精壮为亲兵,又称牙兵,建立以牙兵为核心的武装力量,拥有辖区内的土地、人民,自征赋税,自掌刑赏,自设官职,不听朝廷命令。节度使一职或父死子继或由部下拥立,形成割据局势。以后其他藩镇也多效仿,藩镇之间常互相攻战,又不时联兵反唐,唐中央朝廷屡次想裁抑藩镇但收效不大。宪宗元和(806—820)年间,一度平定淮西镇,河北各镇也暂时归附中央,不久又恢复原貌。唐后期藩镇间的不断战争,使人民倍受灾难,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加速了唐王朝的衰落。藩镇割据局面延续到唐亡,演变为五代十国的公开分裂。

☚ 两税法   牛李党争 ☛

藩镇割据

唐代后期各地军镇称雄一方,拥兵自重,不服从中央命令的分裂政治局面。藩镇指唐朝廷在各重要军镇所设的节度使。唐代自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始设河西节度使。玄宗时,在西北、西南边境设立十节度使,以防御外敌。因长期统领军队,拥有军权财权,势力渐强。后安禄山即以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起兵反叛。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大为削弱。唐王朝被迫以魏博、成德、幽州三镇分授安史旧将为节度使。他们在辖区内扩充军队,委任官吏,自行征税。节度使职位也往往父死子继,或由部将擅领。其后各地藩镇迭相效法,逐渐形成分裂割据的局面。藩镇间或互相攻战,或联合反唐。唐王朝虽屡次企图削弱藩镇,却收效甚微。宪宗元和中曾一度平定淮西,河北三镇也暂时归顺,但不久又故态复萌。封建割据的局面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使人民深罹战争之苦,社会生产也因此遭到严重破坏。

藩镇割据

藩镇割据

藩镇又称为方镇,指地方节度使及其所统率的镇兵而言。安史之乱后,唐中央力量大为削弱,地方节度使势力强大,他们往往“户版不籍于天府,税赋不入于朝廷”。手握重兵,又掌握本镇财、民政大权,割据一方,不听唐中央的调度,节度使或父子相传,或兵将拥立,全不听唐朝命令,方镇之间互相攻战。当时势力最大的是魏博、成德、幽州等所谓“河朔三镇”,他们在辖区内扩充军队,自委官吏,征收赋税,俨然形成一独立王国,而山东、江淮之间节度使也多仿效,形成列镇相望的局面。唐王朝虽多次企图削弱藩镇势力,但收效甚微,唐宪宗元和年间一度平定淮西镇,河朔各地也暂时服从中央,但不久又故态复萌。封建割据局面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将近二个世纪,兵连祸结,人民涂炭,社会生产受到破坏。至北宋初,解除藩镇兵权,藩镇割据局面始告结束。

☚ 安史之乱   两税法 ☛

藩镇割据fan zhen ge ju

(from the late Tang till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ong Dynasty) separatist rule by military governors

藩镇割据

唐代安史乱后,部分节度使凭借自己手中的军权、财权和中央相对抗,首先出现的是唐代宗时的河北三镇(详《河朔三镇》条),之后又有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他们据地数州,不仅财赋不入于中央,也不受中央政令的管辖,且彼此间争战不已。德宗即位后曾拟对他们实行裁抑,引起了淄青、魏博、成德、卢龙四镇之乱(详《四镇之乱》条),淮西镇李希烈也与四镇相联合,各自称王,共抗中央。与此同时,还发生了泾原兵变及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叛乱等事件。兴元元年(784)德宗不得不对藩镇表示退让。唐宪宗时,由于国家财力有所好转,坚决实行武力削藩政策(详《宪宗平藩》条),藩镇势力一度稍得收敛。穆宗即位后(821)河北三镇和泽潞镇再次叛乱,徐州大将王智兴驱逐了节度使崔群而自立,割据局面又严重起来,直到武宗会昌年间,泽潞才被平定。唐末,随着唐朝中央政权的衰落,各地藩镇割据之势又形高涨。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3:3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