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麓山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僧院名刹部 > 名寺 > 麓山寺
麓山寺  lùshānsì

亦稱“嶽麓寺”、“慧光寺”。座落於湖南長沙湘江西岸嶽麓山山腰。西晉泰始四年(公元268年)由法崇禪師創建,原址爲古鹿苑(亦作“麓院”)。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擴修。北宋元祐間遷於今址重建。明萬曆間改稱萬壽寺。明末毁圮,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修復。民國初年仍復今名。現存主要建築有山門、藏經閣(亦稱“觀音閣”)等。寺存唐李邕撰文並書之《麓山寺碑》(亦稱“北海碑”,俗稱“三絶碑”),其事有載。《嘉慶重修一統志·長沙府三·寺觀》:“嶽麓寺,在善化縣西嶽麓山上。晉太始元年建。即古麓院。一名慧光寺。明萬曆間又賜名萬壽寺。寺有唐李邕所書碑。”

麓山寺全景

麓山寺

麓山寺

麓山寺坐落在岳麓山中,始建于268年(西晋泰始四年),寺院内至今还保留着两株六朝古松。寺初名慧光朗寺,唐初改名为麓山寺,有“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之誉。该寺创建1700多年来,曾六度毁于战火。寺由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阁、斋堂等主要建筑组成。

☚ 岳麓山   云麓宫 ☛
麓山寺

麓山寺

位于岳麓山半腰,爱晚亭上有石径可达。始建于西晋泰始四年(268),名慧光明寺,唐初改麓山寺,又名岳麓寺,为湖南现存最早的佛寺。山门原有联:“万亿香海水,百千日月光。”此为唐李邕《麓山寺碑》所载该寺创始人法崇禅师语。今山门联语系清末王闿运所撰:“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唐代,山上的麓山寺与山下的道林寺,均很著名,许多诗人常将两寺并提。如骆宾王有《春晚从李长史游岳麓道林》诗,杜甫有《岳麓山道林二寺行》,韩愈有《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明正德年间,道林寺毁,唯存麓山寺。明万历年间曾改名为“万寿禅林”,清康熙年间又名“万寿寺”,民国初年复名古麓山寺。1944年遭侵华日军轰炸,前殿被毁,仅存山门与后殿观音阁。1986年部分修复,山门为牌楼式,前进为弥勒殿及钟鼓亭,中进为大雄宝殿,后进为观音阁,两旁为僧寮。阁内新塑观音像,高4米。阁壁悬禹王碑、麓山寺碑拓本。阁前坪地有两株古松,左一株植于六朝,右一株植于明代。宋人赵抃《岳麓寺》诗:“古木与天齐,门前百尺梯。”古木,即指六朝松。百尺梯,指石阶。清人宋灿也有《六朝松》诗:“参天黛已森千尺,入世年犹记六朝。”阁右下方有一井,名龙泉。

☚ 爱晚亭   麓山寺碑 ☛
麓山寺

麓山寺

位于长沙岳麓山腰。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 竺法崇所建第一所寺庙,有湖湘第一道场之称。南北朝时,寺庙扩展到清风峡下 (今岳麓书院),李邕撰《麓山寺碑》仍保完好。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抑佛毁寺,麓山寺亦未幸免。唐末禅宗僧人虎岑重建。入宋,寺毁于火,宋哲宗元祐元年至八年(1086~1094),僧人智海复建。元代又毁于兵火。明神宗万历年间 (1573~ 1620) 妙光和尚陆续恢复正殿、藏经殿、观音阁。崇祯十六年 (1643) 再毁于兵火。清顺治和康熙年间两次复修,又具气势。1852年重受战火损坏。抗日战争中残存一殿,余皆瓦砾。新中国成立后,先由长沙市建设局作园林代管,1953年交佛教管理。十年动乱中,为岳麓公园占用,拨乱反正后交还佛教。1984年国务院定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寺院。1985年佛教协会筹资104万元和政府补助20万元规划重建,历经5年,包括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阁、藏经楼主体工程及附属建筑次第落成,颇具规模,现为比丘丛林,圣辉法师任方丈,住寺僧人49人,省佛教协会设此办公。

☚ 传戒法会   开福寺 ☛

麓山寺

麓山寺

位于岳麓山半腰。建于晋秦始四年(268),是长沙最早的一座佛寺。麓山寺明神宗时更名为万寿寺,民国初年复名。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用“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的诗句称颂其殿宇宏大。1944年,古寺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毁于战火,仅存山门和观音阁。山门上刻有“古麓山寺”横额,两旁为“汉魏最初名胜,湖南第一道场”对联。山门外古枫参天,浓荫覆盖,门内园圃百花争艳。观音阁为砖木结构,厅堂神龛中置观音像。观音阁前有两株罗汉松,左边一株相传为六朝遗迹,称“六朝松”,树龄在1700年以上。右边一株清代被巨风拔去,并为清人补填。两棵古松并峙于阁前,纷繁翁郁,游人树下经过,犹入关隘,故又有“关松”之称。寺后古树环抱之中有泉从石隙中溢出,冬夏不涸,清冽甘甜,名“白鹤泉”,因传古时曾有一对仙鹤常飞至此而得名。现泉侧建有茶室,用白鹤泉水沏茶,供游人品尝。

☚ 爱晚亭   麓山寺碑 ☛
麓山寺

麓山寺

湖南最早的寺院。又名慧光寺、岳麓山寺、万寿寺。位于长沙市岳麓山,为西晋武帝秦始四年 (268)僧人竺法崇修建,已有1700多年历史,故称 “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系湖南佛教发源地。梁武帝天监三年 (504),刺史夏侯祥 “别构正殿” 于清风峡下 (今岳麓书院处)。隋文帝开皇九年 (589),智顗在此讲《法华经》。文帝仁寿二年 (602) 在岳麓山上建舍利塔。唐代,麓山寺处于全盛时期,高僧辈出,游客如云。住寺的著名僧人有昙捷、智谦、摩诃衍、首楞严、惠镜、惠齐、兴哲等人。其中以摩诃衍禅师影响最大,曾赴西藏参加与印度高僧莲花戒进行长达三年的论战 ( “拉萨法诤”)。杜甫曾写《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诗,书法家李邕撰书《麓山寺碑》。当时麓山寺殿堂雄伟、规模宏大,由湘江之滨赤沙湖畔的头山门直至山顶之法华台,皆有殿堂及其附属建筑物。唐武宗会昌五年 (845),全部被毁。迄至唐末,禅宗僧人景岑在清风峡旧址上重建寺宇,峡下建筑均未复建。北宋太祖开宝六年 (973) 郡守朱洞创岳麓书院于原大雄宝殿遗址。宋代,该寺是著名禅宗寺院之一,继景岑后有慕喆、悟新、惠洪、智才、智海等人较为著名。智海任住持时,寺宇一度被焚,他于宋哲宗元祐元年至八年(1086—1093) 主持重建。元、明两代几经兴废。明神宗万历(1537) 中,妙光于清风峡遗址重建寺宇,殿堂齐备,朝廷赐名 “万寿寺”。明末憨山德清在此讲经,明思宗崇祯十六年又毁于兵火,片瓦无存。清代多次修复。智檀于康熙十年 (1671) 全面修复后,旋遭兵火,大部被毁,到康熙二十年 (1681),始由其法嗣阿诺继续修复。其时诗僧辈出,智檀、文惺、弥嵩、天放、笠云等均有诗集行世。太平天国攻打长沙时,该寺遭破坏,笠云乃将山门和弥勒殿重新修复,嵌上原有古刻 “古麓山寺”横额及“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 门联。民国三十三年(1944),该寺主要殿堂均毁于抗日战火。1953年9月经长沙市人民政府批准交佛教协会管理。“文革” 中被占用。1979年落实政策清理教产,退还佛教协会管理,1985年由长沙市佛教协会筹集资金104万元,国家补助25万元,重建大雄宝殿,弥勒殿、禅堂、讲堂、添置多种 《大藏经》、《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现代佛学大系》等。1994年修建了方文楼、藏经阁、五观堂、后山门、素茗斋、创建湖南佛学院,举办寺院执事进修班、居士学修班,创《正法眼》杂志和《三湘佛教网》,面貌焕然一新。现为全国佛教重点寺院。(参见“旅游文化·麓山寺”条)

☚ 华严宗   开福寺 ☛

麓山寺

麓山寺

位于岳麓山风景名胜区青风峡。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汉族地区佛道教全国重点寺观。三国吴宝鼎三年(268) 竺法崇禅师创建为寺,系佛教入湘最早的一所寺庙。初名慧光明寺。据唐《麓山寺碑》记载,南朝宋元徽年间重修,为塔庙形制。梁、陈时于清风峡下 “别构正殿”,“建涅槃像,开甘露门”,增重阁、乐庭、回廊,规模日益扩大。隋开皇九年 (589),天台宗创始人智顗曾在此主讲《法华经》,一时听众云集,对三湘佛教影响深远。唐初改名麓山寺,与山麓道林寺并称 “湘西二寺”。隋唐以后,著名高僧相继主持,佛事日弘,寺院达鼎盛期。时头山门在湘江之滨,过大殿沿清风峡回廊蜿蜒而上,池泉廊庑,塔阁楼台,直达山顶,殿宇相望,香火连云。唐开元十八年 (730),书法家李邕撰书 《麓山寺碑》,寺院影响,蔚成大观。天下文人,竞相携游,或作诗,或作文,以骆宾王、刘长卿、杜甫、韩愈、刘禹锡、沈传师等最著。刘禹锡 “高殿呀然压苍巘,俯瞰长江疑欲吞”、杜甫“塔级宫墙壮丽敌,香厨松道清凉俱”、“著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等诗句,既赞美了当时寺院的宏阔和环境的清幽,又描述了千人万人畅游的盛况。武宗时毁。宣宗时始逐步恢复,改称麓苑,建筑范围在青风峡以上,寺院得以延续。明万历年间敕赐 “万寿禅林”,再加整修扩建,成为全国佛教禅宗的著名胜地。明末又毁于兵火。清康熙十年(1671)、二十年 (1681) 先后重建,称 “万寿宫”。民国初年更名为“古麓山寺”。后几度兴废。1985年恢复佛事活动。寺院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为一座仿唐宫殿式建筑群。坐西朝东,采“伽蓝七堂制”,由大门、放生池、钟楼、鼓楼、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阁及五观堂、讲经堂、方丈楼、法师楼、僧寮、素茗斋、佛学院教学楼、图书馆、后山门等组成。除大门、观音阁外,大部分建筑因在1944年毁于日寇飞机的轰炸,均为1985—1988年、1994—2002年重建和新建。寺外崇山右峙,幽谷左壑,古木苍翠,风光旖旎。大门作牌楼式,三门并立,又称三门殿、山门殿。清康熙二十年 (1681) 复建。民国初年重修,后多次补修。门额“古麓山寺” 为民国初题署。两侧刻联: “汉魏最初名胜; 湖湘第一道场。”清王闿运撰书。大雄宝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由54根大柱支撑,四面回廊,布局奇特,颇具唐风。殿前立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重修岳麓万寿寺碑记》和光绪三年(1877) 《重修岳麓山万寿寺记》碑。殿后高台石级上为观音阁,台下有龙井、玉泉二口古井。观音阁又名藏经阁,建于康熙三十九年 (1700)。民国初年维修。系三开间单檐前出厦硬山大殿,内供观音菩萨像3尊。门额“观音阁”三字为唐书法家欧阳询手迹。两侧嵌联: “万亿香水海; 百千日月光。”传为法崇遗迹。前廊柱上悬挂杜甫诗联: “寺门高开洞庭野; 殿脚插入赤沙湖。”左侧 “虎吟堂”为唐景岑禅师旧居。阁前有罗汉松两株,传为六朝时所植,故有“六朝松”之称。二树曾遭雷击,一颗为后补栽。古松高10米,胸径0.88米,已有1700多岁,是湖南省最古老的树“寿星”。两树对立,虬枝交错,宛若关隘,称为“松关”。寺院珍藏的佛经和古籍极为丰富,其中石刻阎立本、吴道子、牧溪、仇英等所绘观音宝像,贯休的十六应真,湘绣怀素草书《自叙贴》等均为珍品。湖南省佛教协会设此。

☚ 北伐烈士亭   白鹤泉 ☛
0001411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6: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