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蒙古族传统伦理思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蒙古族传统伦理思想蒙古族历史上各种伦理思想及其道德观念的总称。蒙古族,与古代北方的东胡、鲜卑、契丹、室韦有密切的族源关系。4806849人(1990年)。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另在新疆、辽宁、黑龙江、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亦有较多分布。解放前,蒙古族农区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牧区多处于牧主经济发展阶段,部分地区则残存着封建领主制度。蒙古族伦理思想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它在该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早在金代,蒙古族就建立了统一的封建汗国。至元代,蒙古族统一中国,居于统治地位的蒙古族上层贵族集团随即成为全国各民族的统治者。他们力图按照“君怀臣忠,父慈子孝”的观念建立“天下太平”的统治秩序。蒙古汗国的缔造者成吉思汗(1162—1227),是个曾经“征服世界的人”。他宣称:“人假如有点孝顺之心,天必知晓” (《高丽史》卷28),认为天有思想意志,试图把敬天作为他整个伦理思想的基础。说“汉人尊重神仙犹汝等敬天。我今愈信真天下也”(长春真人:《西游记》,王国维笺证下卷)。“凡一个民族,子不遵从父教,弟不聆听兄言,夫不信妻贞,妻不顺夫意,公公不赞许儿媳,儿媳不尊敬公公”( [波斯]拉施特:《史集》第1卷),那么这个民族的伦理纲常就乱了套,必定会灭亡。他坚信“能治家者即能治国”(同上),要求人们绝对地忠顺其主:“不能容忍对正当的君主下毒手的人。这种人不能做任何人的朋友。对正当的君主下毒手的人及其子孙都要斩罚。”强调个人修养,认为“治身必先治心,责人必先责己。”(《高丽史》卷28)要求人们善于自制,做事有度,慎于言行。与成吉思汗同时代的中原人(即汉族)对他的道德品质的评价是:“其人英勇果断,有度量,善于容众,敬天地,重信义。”成吉思汗的个人品质及他给后世留下的“札萨”、训言等,对蒙古民族的道德风尚起了很大作用,也为元朝统治者接受汉民族的程朱理学伦理思想奠定了思想基础。如《成吉思汗的箴言》就是一部关于道德训诲和道德说教的箴言录。这些箴言反映了蒙古各部和封建秩序确立时的时代精神,它提倡团结统一,赞美勇敢、忠诚等优良品德。此“箴言”被蒙古族的历代统治者奉为修身标本的“必立克”(训言),是研究和了解成吉思汗时代蒙古族社会道德面貌和道德状况的重要史料。蒙古族伦理思想在该族许多历史文献中也多有反映。如《蒙古秘史》这一蒙古族最早用蒙古语写成的历史文献和思想巨著,它以编年体例记述了蒙古族的起源、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期的史实以及蒙古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也反映出了其社会伦理思想、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标准。这主要有:(一)以汗权为中心,“至诚配天”,使皇帝与臣民之间能够形成一种“忠恕之道”;(二)以父权为核心,“孝悌感天”,使家庭之中父母与子女之间能够形成一种“孝治之道”;(三)以信赏必罚为内容,“信义通天”,使社会上朋党密友之间能够形成一种重义轻利的“信义之道”。这些思想在《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等著作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它们与汉族的以血缘家族为基础的忠君孝主思想也有某些共通处。蒙古族人还提倡和表彰忠孝节义,穷居守志,惩戒不孝不悌、乱常败俗者。解放前,由于蒙古族居住地域分散、辽阔,游牧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不发达,因此在部分地区的蒙古族中还保留着某些具有原始部落特征的道德观念,如卫护部落领土不受侵犯,血亲复仇,提倡勇敢顽强精神等。蒙古族民间谚语中也蕴藏着丰富的伦理思想,特别是它关于人应该具有远大理想、强调道德修养、提倡谦虚、谨慎等一直是该族人民进行道德教育的好教材,是该族人民人生观、理想观、是非观、善恶观、荣辱观等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它以形象、生动、凝炼、精美的语言,教导人们“应该怎么做”和“不应该怎么做”,显示出蒙古族人民优良的道德风貌。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