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贤良方正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贤良方正 贤良方正汉代设立的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汉文帝为了寻访政治得失,开始招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者。武帝时诏举贤良或贤良文学。名称时有不同,性质仍无区别。贤良方正为非常设之制科,汉以后历代均时有设置。 ☚ 董仲舒 附骥尾 ☛ 贤良方正汉制,郡国举士,其科目有二,一是孝廉,一是贤良方正。孝谦重品行,贤良则重文墨才学。《汉书·文帝纪》: “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腾之不逮。”唐宋时作为制科之一种,清有孝廉方正。 贤良方正汉代的职官选任中的察举形式之一,属针对性的诏举特科。在汉文帝二年发生日食,于是颁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汉昭帝纪元元年(前86)又再次下诏“举贤良,问民所疾、苦、冤、失职者。”自此,举贤良定为制度实行。凡举贤良方正,多是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之后,如汉宣帝本始四年因地震下诏举贤良方正,和帝永元六年因水灾而举贤良等都是皇帝因怀疑天降灾难,便下罪已诏,让地方荐举贤能之材,以纠正过失;或直接选拔勤勉的官吏按抚民间的疾苦以消除自己的罪责。这种选举方式是科学尚不发达时代的产物,但在一定意义上也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厉精图治的行为。其选举的方式自下而上,令郡国列侯二千石等官员逐层察举,这体现出新兴封建统治者重视实践与知识相结合选拔人才的意图,因此为历代王朝所推重,一直沿用到宋代。参见〔察举条〕。 贤良方正选举科目。始于汉文帝二年(前178),全称“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常与贤良文学并称。非岁举。三国、晋、北朝多行此制。唐宋作为科举制度中制科的重要科目,宋代更列为制科第一,称“大科”。汉代举贤良方正,对策者百人,有高下之分,却未有黜落,对者皆预选。唐代始对策一道,而有中与不中之别,中者往往十四五人或二十二三人。对策或天子临轩亲试,或试于中书,或进士、明经及第后再登制科,或由低级官应制科。另,宋代亦为科举科目之一,由各路长官荐举或自行在原籍投状应试,一度改随礼部贡举,不准自荐。终宋一代,屡经废复。金代制科中亦设,初试论三道,如可,加试策一道,取其无不通贯者,优等迁擢之。明代亦为荐举科目之一。太祖命举贤良方正,授以职官。宣德间,又诏天下布、按二司及府、州、县官各举一人。英宗即位,下令勿停选,应征者经考试后录用。清代改为孝廉方正。 贤良方正汉代选举科目之一。始设于汉文帝二年(前178年)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唐以后成为科举非常设之制科。 贤良方正古代选拔统治人才的考试科目之一。始于汉文帝。被举者对政治得失直言极谏,对表现特别优秀,则授予官职。武帝时改贤良或贤良文学。名称虽有不同,性质无异。历代往往视作非常设之制科。 《旧唐书·裴度传》: “应制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对策高等,授河阴县尉。” 贤良方正xián láng fāng zhèng贤良方正也称贤良文学,简称贤良,为汉代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此科重在文学知识。《汉书·宣帝纪》:"有能箴朕过失,及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以匡朕之不逮,毋讳有司。""唯恐羞先帝圣德。故并举贤良方正以亲万姓。"《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令太傅、三公、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国守相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各一人。" 娥 xíng é 女官名,也是皇帝的妃子,汉武帝置,秩中二千石,爵比关内候。《汉书·外戚传序》:"至武帝制倢伃、娙娥、傛华、充衣,,各有爵位,而元帝加昭仪之号,凡十四等云。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倢伃视上卿,比列候。娙娥视中二千石,比关内候。傛华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八子视千石,比中更。充依视千石,比左更。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良人视八百石,比左庶长。长使视六百石,比五大夫。少使视四百石,比公乘。五官视三百石。顺常视二百石。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皆视百石。" 贤良方正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贤良,始见于《荀子·王制》,指有德行的人;方正,始见于《管子·明法》,指正直的人。汉代以此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汉文帝二年(前178),下诏“举贤良方正”,条件是“明于国家之大体,通于人事之终始及能直言极谏者”,策试政事得失,中者即授以官职。贤良方正以科目,即从此始。然诏举无定期。文帝十五年(前165),晁错经平阳侯刘窑等推荐入选,为回答文帝策问所作《贤良对策》,被鲁迅喻为西汉鸿文(《汉文学史纲》)。此制科,隋唐以后仍袭用。 贤良方正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汉文帝二年(前179),为询访政治得失,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中选者则授予官职。武帝时复诏举贤良或贤良文学。东汉察举亦有贤良方正科目,属特举或特科,不同于岁举或常制的孝廉、茂才等。 贤良方正察举的科目之一。汉文帝为询访政治得失,始设此科。《汉书·文帝纪》记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下诏说:“二三执政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不逮。”这是汉代举贤良方正的开端。文帝十五年(公元165年),又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直谏者”。这是汉代下令内外共举贤良的开端。东汉诏举贤良方正,每于发生天灾时行之,且分贤良、方正为两科。《后汉书·光武帝纪》记“建武六年(公元30年)日有食之,冬十月诏敕公卿举贤良、方正各一人。”因为贤良是取其忠言嘉谟足以佐阙,崇论宏议足以匡时,故由皇帝亲自策试之。然多为虚应故事,循尚浮言。三国魏时亦偶有诏举贤良之事。 贤良方正xián liánɡ fānɡ zhènɡ汉代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指由地方向朝廷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入选者即称为贤良方正。也作“方正贤良”。 贤良方正xiánliáng-fāngzhèng〔并列〕 汉文帝二年,科举名目开始设贤良方正科。唐宋沿用。有德行、有才能的人皆可充选。又称贤良或贤良文学。《汉书·文帝纪》:“及举~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三国志·刘二牧传》:“居阳城山,积学教授,举~。” 贤良方正xián liáng fāng zhèng贤良:有才有德的人。方正:端庄正直。汉制郡国举士,科目有二:孝廉、贤良方正。前者重品行,后者重文墨才学。也指德才兼备的人品、风格。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