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良文学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 。始于武帝时,简称贤良或文学,西汉后期,儒生往往借此取得出身。 贤良文学汉代职官选举的形式之一。其性质同贤良方正。初始于汉文帝年间,定制于武帝继位之后。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武帝继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汉书·公孙弘传》也载:“武帝初即位,招贤良文学士,是时弘年六十,以贤良征为博士。”到汉昭帝始元五年(前82),又特颁诏:“通《保博》传《孝经》、论语、尚书,未云有明。其令三辅、太常举贤良各二人,郡国文学高第各一人,赐中二千石以下至吏民爵各有差。”举贤良文学的目的在于尊儒术,提倡官员以经入仕。王莽时代明确规定,文学科划入四科之举,被举者条件为“有德行,通政事,能言语、明文学。”汉灵帝时又出现了鸿都门文学,光和元年汉政府遂置鸿都门学,将贤良文学作为国家官员的选举制度正式确认,这对于进一步广开仕途,促进文学艺术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一制度沿用到北宋始废。 贤良文学xián liáng wén xué汉朝察举科目之一,也省称"贤良"。此科始于汉文帝,武帝时举贤良注重文学,故称贤良文学。被举者任命官职。《史记·平准书》:"当是之时,招尊方正贤良文学之士,或至公卿大夫。" 贤良文学简称“贤良”或“文学”。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文学,始见于《论语·先进》,指文章博学。汉代以文章博学而具有德行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此科重经文取士,与贤良方正科重经略取士,微有差别。始于汉武帝。《汉书·东方朔传》:“武帝初接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而汉后期,儒生往往藉以取得出身。 贤良文学汉代选任官吏的科目之一。始于文帝时期,为贤良方正和文学二种,前者为能直言极谏者,后者为经学之士,由大臣、地方长官察举推荐,简称贤良或文学。这种官选为特进或特科,不同于孝廉、茂才等岁举或常科。参见“贤良方正”。 贤良文学察举科目之一。实行于汉代。始于武帝时,《汉书·东方朔传》说:“武帝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其后多有诏举,《汉书宣帝纪》记“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诏博举吏民,厥身修正,通文学,明于先王之术,宣究其意者各二人。”可见文学亦是建议治道、备咨询的,与贤良方正相似,故其上常冠以贤良二字。不过“贤良文学”一词,其意义的重心在于文学,并且指的是专攻儒家之学的儒生。被察举者与贤良方正一样亦须经过对策,合格后方能授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