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蒙古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蒙古包měngɡǔbāo

蒙古族牧民居住的圆顶帐篷,可根据需要移动。

蒙古包měnggǔbāo

蒙古族居住的帐篷。
【组词】一座蒙古包︱草原上的蒙古包︱漂亮的蒙古包
【例句】车跟着马飞过小丘,我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 在锡林格勒大草原上,点缀着一座座蒙古包。

蒙古包měnggǔbāo

蒙古族牧民居住的圆顶帐篷。碧野《天山景物记》:“你用不着客气,任何一个~都是你的温暖的家。”

蒙古包měng gǔ bāo

蒙古族人居住的圆顶的毡子帐篷。1900年沈翊清《东游日记》:“蒙古包,外毡内皮。”

古代名物 > 宫室類(上) > 幕蔭部 > 幕帳 > 蒙古包
蒙古包  ménggǔbāo

我國蒙古族牧民所居住的圓頂帳篷。因其以毛氊覆盖,故亦稱“氊包”、“氊帳”等。它爲蒙古族固有的居住方式,據記載可以推到漢代。而“包”實乃爲滿族語,滿語始稱之爲“蒙古包”。其一般爲圓形,周圍立十餘木柱,多用條木結成網壁與傘形頂,上蓋毛氊,用繩索勒住,頂中央有圓形天窗,易拆裝,便游牧。參閲胡樸安《中華風俗志》、中國社科院《中國古代建築技术史·蒙古族居住建築》。

蒙古包

蒙古族传统民居。呈圆形,圆顶,通常用一层或两层羊毛毡子覆盖。蒙古语称“格尔”。经常移动的称“乌尔古格尔”;固定的称“托古尔格尔”。古代汉文文献多称“穹庐”、“旃帐”、“毡帐”、“帐幕”、“毳帐”等。早在公元初毡包已成为北方游牧民族的住房。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下部以直径1寸左右、长7—8尺的细木交叉编成5尺高、7尺长的菱形网眼的内壁,蒙古语称“哈那”。包的大小按主人身份定。有的小包只用四扇 “哈那”,通称四合包,多用于游牧。大包可达12扇“哈那”。包顶用7尺左右的细棍,绑在包顶交叉架上,成为伞形支架。外围以毛毡。包顶有天窗,包门向南或东南。包内中央设炉灶或火塘,上通天窗。一包一般只供夫妻及其子女居住,其兄弟侄等则另住一包。新婚夫妻要建新包,有的是新娘子父母陪送。蒙古族东部农业区或定居后已改建砖房或土房。半农半牧区有的也盖成砖土房或用土木结构建成蒙古包式房屋。

蒙古包

又作“蒙古博”,史称“穹庐”、“毡帐”、“毡包”、“帐幕”等,蒙古族牧民居住的圆形毡房。蒙古语称“蒙古勒格”或“班布克格尔”,“包”是满语,意为“家”或“屋”。一般高2米多,直径3米多,四周是条木围成的网状圆形壁,与用椽木组成的伞骨形圆顶相连结,外面用一层或两层羊毛毡覆盖,蒙古包中央有一立柱,毡外用毛绳勒紧,壁上留木框门,顶部中央留小天窗,室内设火塘或炉灶。它的优点是在风雪中阻力小,稳固牢靠,包顶不易积雪存水,保暖防风,便于迁徙游牧中的拆装。解放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除定居点砖木结构的住房增加外,还出现了钢架或硬塑料架的蒙古包。鄂温克、达斡尔、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的牧民,也有不少住蒙古包的。

蒙古包

又作“蒙古博”。史称“穹庐”、“毡帐”、“毡包”、“帐幕”、“毳幕”等。蒙古族牧民居住的圆形毡房。“蒙古包”一称始于满族。据《黑龙江外记》载:“穹庐,国语(即满语)曰蒙古博,俗读‘博’为‘包’。”蒙古语称“蒙古勒格”或“班布克格尔”。大致分为牧区所用的移动式和半农半牧区所用的固定式两种。二者外形无大差异,均呈圆形尖顶。固定包以柳条和泥土为覆盖物, 多见于内蒙古哲里木盟和昭乌达盟: 移动式通常用一层或二层毛毡覆盖。包架由上下两部构成。下部叫 “哈那”,以若干根长七八尺的细木棍和毛皮绳连结成方块形, 用时拉展开数个相连便成为圆形围墙, 搬迁时折叠又可当作*勒勒车的车板;上部叫“乌尼”, 是用长约七尺、径约寸粗的若干根椽木与中间叫“套脑”的圆顶结成的伞骨形顶架:“套脑”为一圆形天窗, 直径三四尺,上面多雕刻美丽花纹,用以通烟通气和透光,夜间或雨雪天以毛毡覆盖; 包门高约三尺五寸, 宽约二尺五寸, 分板门和毡帘两种,多向南或东南。包的大小不等, 一般顶高约十三四尺,围墙高四五尺,包座直径七八尺以至十七八尺不等。包内中央为炉灶,以土石砌成,高约一尺。周围地上铺以毛毡或牛羊皮, 通常正面靠边处放置一长方矮桌, 衣箱等重要家具置于左角,橱柜、奶桶、水桶等器皿放在右侧。旧时入门的正、左面为家中长者和宾客坐寝处。解放后,随着经济文化和定居点的日益发展,牧区土木或砖木结构的房屋渐多。蒙古包的材料和结构等也有很大变化,或前后安装窗户,或内设床、炕,或以玻璃、钢管、塑料制品等材料制做。陈设大大改善。现在内蒙古已生产钢架新型蒙古包。具有制做简便、易于搬迁,抵御风寒和适于游牧等特点。鄂温克、达斡尔、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的牧民亦多住蒙古包。

蒙古包

蒙古包

蒙古包

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最典型的民居建筑,以其豪放而优柔的独特风姿得到蒙古牧民的钟爱。
在《史记》、《汉书》等典籍中,称蒙古包为穹庐。《后汉书·乌桓传》写草原民族“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以穹庐为舍,东开向日”。这里说的穹庐,呈圆形尖顶状,通常用一层或多层羊毛毡覆盖,是一种搭建在原野里棚子一类的东西,蒙语称蒙古勒格。这种古老的建筑,如今不仅在功能上日臻完善,而且完整地保存了原始建筑的构造形态,这在任何一种建筑的演变史中是很少见的。
蒙古包建筑的构造形式体现了蒙古民族传统的审美意识。奇特、明快的风格,使蒙古包既实用又美观,可以说建一座蒙古包就是以最简洁的手法和最省料的工艺,完成一项极富表现力的创造,从而实现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的高度统一。

☚ 鄂伦春族   二人台 ☛
蒙古包

193 蒙古包

蒙古族的“住房”,以毡子制成的帐篷,圆形、尖顶,以绳索固定在地上。“包”为满语,意谓“家”、“屋”。蒙古包古称穹庐、旃帐。

☚ 居行   碉房 ☛
蒙古包

蒙古包

在蒙古和新疆哈萨克等民族的聚居地,还流行着一种可以移动的住房——毡包,因为蒙古族用得最多,俗称为蒙古包。这种毡包平面为圆形,里面用木条编成可以开合的框架,外面包以羊毛毡,直径为四至六米,高两米,顶部还留有圆形的天窗,以便采光和通风。大型蒙古包在内部立柱支撑。蒙古包便于拆卸和安装,外表简洁朴素,里面往往铺挂着地毯和壁毯,色彩艳丽。

☚ 碉房   侗族鼓楼 ☛

蒙古包

又称“毡帐”、“毡包”。蒙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易于拆装,便于游牧使用。一般呈圆形,上盖伞状圆顶。四周侧壁由若干编织木条连接而成。半农半牧区多为固定式,周围砌土坪、上盖苇草;游牧区多游动式,可用牲畜拉运。

蒙古包

蒙古包

古称“穹庐”,亦称“毡包”、“毡帐”和“帐幕”。蒙古等游牧民族的传统住房,适于放牧,迁徙无定的生活,是容易拆搭,又能避风雨、御寒暑的“活动房屋”。自匈奴时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一般多呈圆形,门朝南开。大小有很多种。一般高七、八尺,底部直径丈余。包顶为伞形,周围是圆筒状。从古代原始纯圆锥形帐幕进化而来。搭建蒙古包,首先要在平地上根据包的大小画出圆圈,然后照圆圈用土石垒起比平地稍高的包基。在包基上用许多直径3厘米左右、长1米多的柳条互相交叉,并以皮绳联结,筑成可高低升降的网状圆形围壁,蒙语叫“哈纳”。“哈纳”上缘用柳条互相衔接,围壁上留有高和宽1米左右的木柜门。再用椽木搭成伞骨形圆顶,蒙语叫“窝尼”,与“哈纳”相接。“窝尼”的顶中留有圆天窗,用以通风与吸收阳光,使用炉灶的,炉筒也从这里伸出。“哈纳”和“窝尼”外部都盖上一两层或数层厚毛毡,用皮绳把四面捆缚起来,使毡子紧附在“哈纳”和“窝尼”上,以挡风寒。蒙古包内设有间壁,围壁四周蒙上布帏,放置衣箱、橱柜等物,中央置炉灶,地面上铺着几层厚的毡子或木板矮榻。正面的矮榻是主人的卧处,客人坐正座。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茅草搭盖; 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卸两种。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牧民也居住蒙古包。

☚ 赠别   蒙古食俗 ☛
蒙古包

蒙古包

“蒙古包” 是借自满语的汉语称呼,特指蒙古人居住的一种圆形尖顶毡帐。在蒙古语中称作 “格尔”,意为 “家” 或者“屋”。蒙古包主要由门、“哈那” (圆形围壁)、“乌尼” (椽子) 和 “陶瑙” (圆型木质天窗) 四部分组成。另外,还有地板(或者毡垫)、墙根围子、内外帡幪、畜毛绳萦和天窗幪毡,等等。蒙古包的大小取决于用几块那来搭建,哈那越多,包体就越大,反之就越小。蒙古包的设计和制作体现了蒙古工匠的聪明才智,它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天窗位于包顶的正中央,主要用来通风、采光、散烟和伸出烟筒,有时还可用来判断时间,蒙古的牧民就有依据通过天窗射入的阳光来判断时间进而安排一天工作的习俗。蒙古包的门一般朝南或东南,兼有表示方向的作用。门毡、毡垫和帡幪上缝有吉祥花纹图案,既美观又结实耐用。天窗、椽子、支柱和门上也雕刻着各种吉祥图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蒙古包的各个构件均按一定的比例设计制作,尺寸相对固定。搭好的蒙古包牢固稳定。蒙古包里的家具大多贴着哈那摆放,并且带有美丽的图案饰纹,给人以宽敞、整洁、美观的感觉。蒙古包是蒙古人长期游牧生活的产物,在草原的特定环境中有着许多其它任所不能代替的优点: 它结构简单,全部构件都用轻质材料制成,拆装和运输都很方便,因而特别符合游牧生活的要求; 圆柱体形状,看上去似小而使用面积却较大; 包顶呈馒头状,在大风中的阻力小、稳定性强,且冬天不易积雪,雨天不积雨水; 墙根围子和天窗幪毡都能卷起和遮严,可以根据需要用来调解室温和流通空气。包内空气清新,冬暖夏凉; 包顶的椽子长度相同,搭好以后把包顶划分为夹角相同的若干等份,好像在蒙古包顶绘制了一个罗经或表盘,故被用来表示方位或进行干支纪年。例如,在4块哈那、60根椽子的蒙古包里,相邻两根椽子的夹角正好是6度,恰巧与现代钟表的刻度相符,牧民就在这60根椽干上划分了四面八方的方位,并且按顺时针的方向标注了十二属相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的名称,还用这些椽子进行60年一轮的干支纪年。蒙古包是蒙古人几千年来生产实践和勤劳智慧的结晶。

☚ 墓志   蒙古人的马奶酒 ☛
蒙古包

蒙古包

“蒙古包”是借自满语的汉语称呼,特指蒙古人居住的一种圆形尖顶毡帐。在蒙古语中称作 “格尔”,意为 “家”或者 “屋”。蒙古包主要由门、“哈那” (圆形围壁)、“乌尼”(椽子) 和 “陶瑙”(圆形木质天窗) 四部分组成。另外,还有地板 (或者毡垫)、墙根围子、内外帡幪、畜毛绳索和天窗幛毡,等等。蒙古包的大小取决于用几块哈那来搭建,哈那越多,包体就越大,反之就越小。蒙古包的设计和制作体现了蒙古工匠的聪明才智,它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天窗位于包顶的正中央,主要用来通风、采光、散烟和伸出烟筒,有时还可用来判断时间,蒙古的牧民就有依据通过天窗射入的阳光来判断时间进而安排一天工作的习俗。蒙古包的门一般朝南或东南,兼有表示方向的作用。门毡、毡垫和帡幪上缝有吉祥花纹图案,既美观又结实耐用。天窗、椽子、支柱和门上也雕刻着各种吉祥图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蒙古包的各个构件均按一定的比例设计制作,尺寸相对固定。搭好的蒙古包牢固稳定。蒙古包里的家具大多贴着哈那摆放,并且带有美丽的图案饰纹,给人以宽敞、整洁、美观的感觉。蒙古包是蒙古人长期游牧生活的产物,在草原的特定环境中有着许多其他任所不能代替的优点: 它结构简单,全部构件都用轻质材料制成,拆装和运输都很方便,因而特别符合游牧生活的要求; 圆柱体形状,看上去似小而使用面积却较大;包顶呈馒头状,在大风中的阻力小、稳定性强,且冬天不易积雪,雨天不积雨水; 墙根围子和天窗幛毡都能卷起和遮严,可以根据需要用来调解室温和流通空气。包内空气清新,冬暖夏凉; 包顶的椽子长度相同,搭好以后把包顶划分为夹角相同的若干等份,好像在蒙古包顶绘制了一个罗经或表盘,故被用来表示方位或进行干支纪年。例如,在4块哈那、60根椽子的蒙古包里,相邻两根椽子的夹角正好是6度,恰巧与现代钟表的刻度相符,牧民就在这60根椽干上划分了四面八方的方位,并且按顺时针的方向标注了十二属相(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的名称,还用这些椽子进行60年一轮的干支纪年。蒙古包是蒙古人几千年来生产实践和勤劳智慧的结晶。

☚ 墓志   蒙古人的马奶酒 ☛

蒙古包

蒙古族牧民的传统住宅。包为圆形毡房,用木支架或钢支架支撑,上部如张开的伞,顶部留有天窗,圆圈是 “毡墙” ,与上部伞檐相接,下部立于地上。大小分60头、80头、90头。高近3米。包周围用毛绳系住,包顶和门帘等地方牧民们用补花工艺装饰各种图案,这样花白相间,与蓝天、绿草、白云一起,形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木支架圆墙用直径1寸的柳木杆编成平行四边形的块壁,可以拉开和收拢。天窗与墙架之间,用柳木杆向四周支出与四周圆墙杆头固定支撑,再把木门紧紧绑在门旁的块壁上,一个完整的骨架就支好了。蒙古包拆装方便,冬暖夏凉,遮风挡雨,容易搬迁,适合牧民们游牧需要,深受蒙古族人民喜爱。


蒙古包

蒙古包

蒙古包

满族对蒙古族牧民所用的一种适于游牧生活的毡包式住房的称呼。与哈萨克等民族的毡房结构颇类似。详“毡房”。

☚ 马奶子   毡房 ☛

蒙古包

Mongolian yurt

蒙古包

(Mongolian)yurt

蒙古包

蒙古等游牧民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叫“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作“蒙古勒格”或“班布克格尔”。“蒙古包”之称源于满语,《黑龙江外记》:“穹庐,国语(即满语)曰‘蒙古博’,俗读‘博’为‘包’。”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蒙古族沿之,故蒙古牧民称“有毡帐的百姓”,一直沿用至今。状呈圆形尖顶,上周侧壁分数块,每块高四、五尺,长七、八尺,用细条木编成网状,可伸可缩,围成圆柱,上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外覆以毡,以绳固定。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供采光、通风和排放炊烟,风雨雪天则覆以毡。壁上留木框作门,高三、四尺,宽二尺许,挂毡帘作门。其规模小者直径一丈左右,大者可容数百人,蒙古汗国时可汗的帐幕可容2千人。分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固定式蒙古语称“托古日克格尔”,适合于哲里木盟、昭乌达盟等农牧经济区,移动式蒙古语称“乌尔敦格尔”,适用于锡林郭勒草原、呼伦贝尔草原等牧业区。移动式又分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拆卸后以牲畜驮运;后者以车拉运,早在蒙古国时期即已有之,《黑鞑事略》:称“不可卷舒,车上载行”,“车上室,可坐可卧”,西方旅行家卢布鲁克曾目睹用22头牛拉载直径2丈许的大帐幕。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定居的实现,仅在游牧区尚保留之。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游牧民族也居此种帐幕。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9:4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