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蒙克《呐喊》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蒙克《呐喊》 蒙克《呐喊》在桥上,一个人双手紧捂两耳、浑身颤抖,他好像由于幻听而引起了极大的恐惧,并拼命地呼救。我们站在画前,也能够感到这种不安和恐惧吧。 呐喊 蒙克 蒙克曾谈到他创作这幅画的一些情况:“……我和两位友人一起走在路上,太阳将要落山了。这时天空被染成了鲜血般的红色。我感到风刮得很紧。忽然我象死了 一样的疲倦不堪,一动不动地停立下来。蓝色的海湾和小镇上空火和血的炎舌在蔓延。友人们先走了,就留下我一个人。这时我突然感到了不可名状的恐惧,我听到了自然的喧嚣声”。 蒙克(1863—1944)是位天分很高的挪威画家,1889年来到巴黎。作为平民医师的儿子,他从小就目睹了许多人间的不幸。他自己的经历也很悲惨。五岁时母亲去世,十四岁的时候,比他年长一岁的姐姐又突然被死神夺走了生命。蒙克后来回忆道: “守护我童年摇篮的是病魔、疯癫和黑色的死亡天使。它们在我后来的生活里也一直伴随着我。”同时,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悲观情绪,对蒙克这样敏感、内向的画家来说,也不会不产生影响。 19世纪末的欧洲,表面上是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而实际上则潜伏着深刻的政治危机和阶级对抗。在艺术上,其时盛行的是将现实主义、印象主义或装饰主义调合折中起来的风格。然而它并不能回答人们的期望。蒙克在巴黎时期画的这幅作品,那种恐惧的形象,就像我们在恶梦中所看到的那样吓人、没有理性。尽管他没有用可怕的具体形象来传达他的人生体验,但画中那种长而象波浪形的线条,好像能将呼喊的回音传达到画面上每一个角落,将天地变成 一片恐惧的大传音板。 蒙克被认为是表现主义最有影响的倡导者。所谓表现主义,从其字面含义来说,就是以表现艺术家本人的情感为主,为此甚至不惜对自然的表象进行夸张或歪曲,只是用来达到同观者交流情感的目的。人类具有用一切形象表现出自己切身感受的本能,所以从广义上讲,表现是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基础。但作为特定的表现主义艺术形态来说,它是最接近于自身主体的存在,最接近于情感的源泉的艺术形式了。 蒙克一直活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的1944年,但他从1909年在奥斯陆大学创作装饰壁画以后,他早期作品中的那种尖锐的紧张感和颤栗感便消失了,代之的是一种无生气的情调,所以他仍是一位代表着19世纪末的画家。 ☚ 克里姆特《吻》 卢梭《熟睡的吉普赛少女》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