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萱花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萱花

 

石延年


 移萱树之背,丹霞间缥色。
 我有忧民心,对君忘不得。


 在中国古典诗歌里,为了增大作品的涵量,“用典”几乎成了必不可少的手法,但具体情况又略有不同,可以正用,可以反用,可以大事小用,也可以小事大用,视作品的需要而定。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对李白的《把酒问月》诗是正用,王维的《山居秋暝》“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对于《楚辞 ·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则是反用,如此等等。再比如李贺的《浩歌》:“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作者并没有否定王母桃、彭祖、巫咸等所表示的时间长久,而只是将其置于更大更长的时间范围里,它们自然也就由大变小,由长变短了,因此取得了一种反讽的效果。石延年的这首《萱花》诗也是善于用典的一类。
 这首诗只有四句,从构思上看,它自然是源自《诗经·卫风·伯兮》一诗,是用典,但同时也是翻新。
 诗的前两句写种萱,写萱的姿色。“移萱树之背”即《伯兮》“言树之背”的翻版,“树”为动词,“背”,阴,北,北堂,将萱草种在北堂。“丹霞”比萱草的花,“缥色”,青白色,指萱草的茎叶。“间”读去声,意为间杂、映衬。这是直接对萱花的描写。
 诗的后两句是议论,也是全诗的中心和主旨之所在。它仍是受了《伯兮》一诗的启发,但在写法上却有反正和大小之别。同《伯兮》相比,石延年诗有两点不同:一是《伯兮》对萱草可以忘忧的说法采取肯定态度,是正用,所以说“焉得蘐草,言树之背。”而石诗却说“对君忘不得”,采取了否定的态度,则是反用,意思是说即便是面对能忘忧的萱草也忘不了;二是《伯兮》中的“忧”只是思妇对征夫的思念,是“一己之私”,而石诗却是家国之忧,其气度胸襟自不可同日而语,这正是二诗不同处。
 正因为作者如此花样翻新,所以才使这首小诗有了耐人咀嚼的余韵。

咏花诗词之《萱花》全诗原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萱花

 

苏轼


 萱花虽微花,孤秀能自拔。
 亭亭乱叶中,一二芳心插。


 萱草有“忘忧草”之称,据说此草可以使人忘忧——至于如何使人忘忧,却不得而知,各家之说亦多为揣测之辞——因此许多人一提萱草就离不开“忘忧”、“解忧”之类,似乎非萱草不可以言“忧”,非“忧”不足以名萱草,以至于咏萱草的诗连一句状物写景的话都很少见,岂非咄咄怪事! 由此观之,苏轼这首小诗能言不离萱草,于咏物中寄兴,而又尽脱俗习,倒是颇为难得的了 。
 这首诗很短,只有四句二十字,但每一字每一句都很有份量,寄慨遥深,韵味绵长。
 起句“萱花虽微花”,点题。按一般写景咏物之惯例,总是要先盛赞一番所吟咏的景物,此诗不说其大.却先言其小,用“微花”来形容萱花,自然与众不同。句中加一“虽”字则是暗含转折之意。在花卉王国里,牡丹是富贵花,菊是隐逸花,荷是君子花……,相比之下,萱花确实是“微不足道”了。
 欲扬先抑,正是作者构思的起点,所以在“抑”后自然也就进入了“扬”:“孤秀能自拔”。“秀”,草木之花曰秀。这句是说萱花能于其它花朵渐趋凋残之后一枝独秀,超拔挺立。“孤”、“秀”、“拔”都有特立、超特的涵义,因而这些词也就不是对自然之物——萱花的描摹了。
 再看三、四句。“亭亭”与“婷婷”同,意为美好。“芳心”指芳香的花蕊。在一片好看的乱叶之中,有一两朵淡雅的花朵正在怒放。这是字面的意思,但是。如果将全诗连在一起来看,那么这首诗就不是简单的咏花写景了,而是有更深的寓意。诗人说萱花是“微花”(这正是诗人值得称赞之处),又用“孤秀”、“自拔”和“亭亭”等一系列词语来状写、描摹,都表明了诗人的良苦用心,也已超出了一般性的自然描摹,而是注入了作者本人的理想情感,是赞扬那种身虽微而自强不息的精神,是赞美那种不肯合污共流而能高洁自守的品质,尤其是“芳心”一词,更将这层深意显露出来,因为在古典诗词中,“芳心”更具有特殊的含义,常用为女子心性之象征,如李白《古风》“美人出南国,灼灼芙蓉姿。皓齿终不发,芳心空自持。”苏轼在一首《贺新郎》词中也说:“浓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等等,无论是喻花还是写人,都与某种美好的品德连在一起,这正是此诗的精神所在。
萱花5951萱草。客话。罗翙云《客方言・释草木》:「~,萱草也。《说文》:『萱,令人忘忧之草也。』」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0:27:53